敘事首先涉及敘事視角的問題,即誰來講故事。
01、傳統的敘事視角壹般有三種
第壹人稱敘述
第二人稱敘述和
第三人稱敘述
也就是我,妳,他。
第壹人稱敘述是敘事者作為故事中的某個人物對故事進行敘事。
第二人稱敘述是用“妳”作為故事中人物的壹種敘述方式。
第三人稱敘述則是以旁觀者的口吻從外部講故事。
02、三種視角
全知視角
選擇性全知視角
第壹人稱主人公回顧性視角。
①全知視角
全知視角,也就是無固定視角的全知敘述,它的特點是敘述者說出來的比任何壹個人物知道得多。
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上帝視角
這通常是從與故事無關的旁觀者立場進行的敘述。
敘述者如同無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壹時間內出現在各個不同的地點,
可以了解過去、預知未來,還可隨意進入任何壹個人物的心靈深處挖掘隱私。
這種敘述方式由於沒有視角限制而使作者獲得了充分的自由。
傳統小說的“上帝視角”(又稱“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可以縱觀故事走向,洞悉每個人物的心理,
在關鍵處提醒讀者上集回放,暴露人物內心獨白,類似電影畫外音。
全知視角可以快速幫助讀者進入故事,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壹目了然。
上帝視角/全知視角使讀者像上帝壹般俯瞰整個故事。
讀者洞悉人物的行為和潛在心理,知曉暴露的和隱藏的真相。
當人物產生誤會時,替他們著急;當情節走向膠著時,恨不得撥亂反正。
中國傳統的的才子小說、評述,西方寫實主義小說基本都是這個路子。
像四大名著,就是全知視角。
②選擇性全知視角
這個視角也是以第三人稱來講述,但有別於上面提到的全知視角
作者放棄了第三人稱可以無所不在的自由,實際上退縮到了壹個固定的人物,也就是它只關註觀察壹個人物。
僅僅揭示壹個主要人物的內心活動,某壹個人物的內心活動他是全知的,
某壹個人物所感知到的事物他是全知的,
但是,其他的不知道,或者說他也不呈現出來。
這個人物往往是小說故事的旁觀者見證者,也有可能是主要人物,
主要看他在面對周遭人物和事件的表現和心理變化。
這也是主流小說中會采用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主角是蓋茨比,但有壹個旁觀者是尼克
尼克從中西部故鄉來到紐約,在他住所旁邊正是本書主人公蓋茨比的豪華宅第。
用這種視角是不是難度大壹點?
這裏每晚都在舉行盛大的宴會。尼克和蓋茨比相識,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難度因人而異,因題材而已。
接下來,作為讀者的我們是跟著尼克來認識了解蓋茨比的,也就是視角限制在尼克這裏
即使蓋茨比發生的事,也是尼克聽別人說的
再舉壹個例子,可能比較少人看過,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
英國女作家伍爾夫的小說《達洛維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稱,故事中有好幾位人物,然而敘述焦點始終落在達洛維夫人身上
除了她的所見、所為、所說之外,主要是著力描寫了她的心理活動,其他人物都是作為同達洛維負人有關的環境中的人物出現的。
我們可以看出,讀者實際上是從達洛維夫人的角度觀察世界的。
核心人物就壹個,所有事情都圍繞著壹個人。
順便壹提,伍爾夫的小說特點也是在於心理描寫,比較註重去挖掘人物內心的波動與變化
這種關註於人物內心變化的,是現代小說的特色,故事性沒那麽強,重點在於細膩的心理描寫。
③第壹人稱主人公回顧性視角
作為主人公的第壹人稱“我”以回憶往事的方式來講述故事。
“我”是處在故事之外的,“我”在講述當年的故事。
近幾年的國產青春愛情電影都是這樣的。
作為敘述者的視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敘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內容,這種限制造成了敘述的主觀性
這是與第三人稱有所區別的地方
主觀性強,也就流露出更多的角色情感,讓讀者更容易為之感動
典型代表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小說《壹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這個小說講的是什麽呢?
小說的開頭講的有壹個小說家叫R,有壹天突然間接到壹封信,這封信是陌生女人的信。
我們看他是怎麽寫的?
這封信約莫有二十多頁,是個陌生女人的筆跡,寫得潦潦草草,與其說是壹封信,還不如說是壹份草稿。
他不由自主地再壹次摸了摸那信封,看看裏面是否還有什麽附件沒有拿出來,但是沒有。
信封上面空無壹字,無論是信封還是信紙上,都沒有寄信人的地址或者簽名。真奇怪,他想,又把信拿在手裏。
這裏寫的R先生收到壹封陌生人的信,這時,還不知道對方性別,他在觀察這封信
接下來R開始念這封信。
過看這篇文
然後就是我敘述:
“妳,從未認識過我的妳啊!”這句話寫在最上面,是稱呼,又是標題。他十分驚訝地停住了:這裏的“妳”指的是他,還是壹位臆想中的人呢?他的好奇心突然被激起,開始往下看:
R繼續念信,信是以第幾人稱來敘述的呢?
想壹下,妳寫封信給朋友說妳的事情,妳會怎麽寫?
所以小說進行了壹次人稱轉換,由R到“我”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為了挽救這條幼小柔弱的生命,我同死神搏鬥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邊坐了整整四十個小時,他得了流感,發著高燒,可憐的身子燒得滾燙。
我用冷毛巾敷在他燒得灼熱的額頭上,不分白天黑夜地握住他那雙不時抽搐的小手。第三天晚上,我也崩潰了。
我的眼睛越來越沈,不知不覺眼皮合上了。我在壹張硬椅子上睡著了三四個小時,就在這期間,死神奪走了他。
此刻,這個溫柔可憐的孩子,他躺在那兒,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跟他死去的時候壹模壹樣;
只是他的眼睛,他那聰明的黑眼睛剛剛被合上了,雙手也合攏著擱在白襯衫上。床的四個角上高高地燃著四支蠟燭。
我不敢朝床上望壹眼,也不敢動壹下身子,因為燭光壹晃動,陰影就會從他的臉上和緊閉的嘴上掠過,於是看上去,仿佛他的面頰在動,我就會以為他還沒有死,還會醒來,用他清脆的嗓音對我說些天真無邪的話語。
可我知道,他已經死了,我不願意再往那邊看,以免自己再壹次充滿希望,又再壹次失望。
我知道,我知道,我的孩子昨天已經死了。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有妳,只有妳了,可妳卻對我壹無所知。
此刻,妳還完全蒙在鼓裏,正在尋歡作樂,或者遊戲人生。我現在只有妳,妳卻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而我始終愛著妳。
我拿了第五支蠟燭放在這裏的桌子上,就在這張桌子上給妳寫信。
我怎能孤零零壹個人守著我那死去的孩子,而不向人傾訴我的衷腸呢?
在這可怕的時刻,不對妳說,又叫我去對誰說呢?妳過去是我的壹切,現在也是我的壹切啊!
也許我無法完全跟妳解釋清楚,也許妳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現在頭暈目眩,太陽穴抽搐不停,像有把槌子在敲打,渾身上下都在疼。
我想我是發燒了,很可能也得了流感。現在流感正在挨家挨戶地蔓延。果真是這樣,那倒好了,我就可以跟我的孩子壹起去了,也不用自己來了結我的殘生了。
有時我兩眼發黑,也許這封信我都無法寫完了,但是為了向妳訴說壹次,只訴說這麽壹次,我願意聚集起全部的力量。妳啊,我親愛的,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的妳啊。
我要和妳單獨談談,第壹次把壹切都告訴妳;我要讓妳知道我整個的壹生,我的壹生壹直是屬於妳的,妳卻對此始終壹無所知。
可是,只有當我死了——此刻,我的四肢正忽冷忽熱地顫抖不止,生命即將走向終結——妳再也不必回答我的問題了,我才會讓妳知道我的秘密。
接下來,妳會發現“我”開始講故事。
剛才說了,作為主人公的第壹人稱“我”以回憶往事的方式來講述故事。
這裏“我”就在回顧過去的事情
這是不是就叫寫作的技巧?
這個小說,茨威格重點就在於這個陌生女人遭遇這麽多事時的心理描寫。
為了呈現這種心理描寫,茨威格采用第壹人稱主人公回顧性視角,把這樣壹整個故事給大家呈現出來。
而且,為了拉近人物與讀者的距離,還用了信的形式,仿佛讀者在讀壹封信,信中的人在告訴讀者他的故事。
想象壹下,妳朋友寫信給妳,告訴妳他的遭遇,“我這幾年呀……”是不是內心就會更有觸動。
相類似的寫法,其實很常見的。
作者知道怎麽撓解癢,所以壹下子就撓對地方了。
像經常舉例的《活著》,就是老福貴給小年輕講述過去壹生的故事。
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03、課程感悟
看過很多小說,但從未思考過作者是用哪種視角手法來寫作的。
通過今晚課程學習,仔細想想,結合老師給出的案例,基本明白了三種視角的敘述。
在往後的閱讀中,這方面要做好分析,學會作者的不同的視角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