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綜合開發自1988實施以來,在項目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成效。1988-2002年期間,中央和地方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169190萬元。如何評價這些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的使用效果,成為相關部門領導關心的問題,因為只有對資金的使用效果做出合理的評價,才能做出更加合理的項目決策,提高資金的使用效果。
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主要支持四大農業項目(農林水利水產)、農田復墾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農業生產服務。這些項目涉及面廣,內容差異很大。為了更有效地提高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率,有必要運用經濟學的相關概念和方法,根據這些項目的成本(或預期成本)和收益(或預期收益)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其中,費用是指項目啟動時各方的初期投入和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維護費用。項目的效益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了完成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成本效益分析,有必要根據項目內容對其進行分類。為了便於分析,根據這些項目可能產生的外部性,本文將其歸納為以下三類:傳統種植業、養殖業(含水產養殖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林業生態項目。每壹類項目的主要效果和次要效果都不壹樣。大多數傳統種植和養殖項目的主要效應是經濟效應,次要效應(如對環境的影響等。)小的可以忽略。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主要效應是社會效應,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次要影響包括可能帶動的就業崗位數量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林業生態工程包括經濟工程和生態工程。前者多為林業項目,如林果種植,其主要效應是經濟效應;後者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我市的生態環境,直接的經濟作用可能很小,但主要作用是其生態功能。
這些項目的成本效益評價要區別對待,不同項目的側重點也要有所不同。其中,應主要評估傳統養殖業項目的經濟效果。對於基礎設施項目,應該主要考察其社會效應。林業生態工程中的經濟項目主要可以考察其經濟效果(如經濟林培育項目),生態工程的評價需要在考察工程有形部分的基礎上,用非市場評價的手段衡量其相關成本和收益。評估的基本方法是以市場(實物市場或虛擬市場)定價的形式量化不同類型項目的三種可能效果。
項目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步驟:(1)確定與項目相關的成本和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2)量化項目的成本和收益;(3)計算成本和收益的現值。由於大多數財政農業項目都是在壹年內完成的,因此需要將項目啟動後的所有成本和收益轉化為項目投資的第壹年;(4)根據相關標準,確定項目的合理性,給出項目選擇(未批準項目)或評價(已開工項目)的結論。下面將根據每個評價步驟的要求,提出具體的評價指標和方法。
首先,確定與項目相關的成本和收益
許多項目旨在增加產量。這裏的產出是廣義的,不僅包括生產過程的產出,還包括基礎設施和林業生態工程的相應產出。比如公路基建項目的產出是提高運輸能力,而生態林建設的產出可能是涵養的水量或者吸收的有害氣體量。這些都是項目的直接實際產出,也是大部分項目效果的主體。在對項目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之前,需要確定每個項目的直接主要產出。
大多數項目還會帶來技術外部效應,在測算相關項目的產出時也要考慮這些外部效應。這種外部效應是指這些項目會影響到除項目執行者之外的第三方的成本或收益,所以也叫溢出效應。外部影響往往不會體現在價格上,但在進行成本效益分析時需要將其納入成本效益項目。
外部收益(或成本)往往難以識別,如果忽略它們,成本收益分析的結果就會失真。比如壹個造紙廠雖然可以帶來很高的收入,但是其產生的廢水如果處理不好直接排放可能會汙染水源,會給造紙廠以外的其他居民或機構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調查這個項目時,負的外部成本應該內部化,企業應該承擔廢水處理的負擔,而支持這個企業發展的機構應該對企業進行相應的補償,因為公共部門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有義務保證人民。
項目也可能有貨幣效應。這種影響是指該項目對被評估項目的生產有類似或相關的產出,或對被評估項目所使用的投入要素有損益影響。比如某農業產業化企業主要加工某壹種水果,增加了當地對這種水果的需求,擡高了價格。同時,由於該企業生產的產品更具質量或價格優勢,與該類深加工產品有替代關系的其他同類產品價格有所下降。如果完全放開市場,不加任何控制和幹預,這些貨幣效應往往可以相互抵消,因此對於整個社會來說可以忽略不計,不應該納入成本或收益衡量。
第二,量化項目的成本和收益
在衡量壹個項目的成本效益時,資本、勞動力投入和土地等有形部分的內容應以市場價格為基礎。對於無形的內容,如人體健康價值、環境質量、時間價值等。,因為沒有有形的市場,所以必須用非市場的評估方法來得到相關的成本和收益。
因此,更容易量化項目成本和收益的有形部分。目前國際上有壹些通用的量化無形含量的方法,應根據項目無形部分的具體含量選擇非市場評估法。這些方法包括:
(壹)替代市場價值評估方法
該方法通過觀察消費者在市場上消費與非市場商品(如環境資源)相關的市場商品的行為,引入並估計非市場商品的價值。常用的替代市值評估方法有四種:出行成本法、特征價格法、特征工資法、生產函數法。不同的方法實現起來差別很大。需要根據項目的目的、相關的經濟理論和可獲得的項目資料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從而有效地估計非市場無形商品對人們福利的影響。
這種方法適用於雖然項目本身的產出沒有有形市場,但消費者總能消費與項目相關的市場商品的情況。
(二)假設市場價值評估方法
還有壹些林業生態或環境項目,其產出根本沒有市場交易,無法觀察到消費者消費任何與之相關的市場商品。這時候就需要用假設市值評估法來評估這類項目。
通常,采用這種方法時,應遵循以下步驟:
1.建立壹個假設的市場。
2.通過調查和訪談獲得詢價信息。
3.估計平均意願值和投標法。
4.匯總相關信息,確定相關考核的平均水平和福利有效期。
5.評估和分析最終的評估方法。
第三,計算成本和收益的現值
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支持的農業項目往往是壹次投入,然後在不同的時間獲得效益。也有壹些項目是幾次投入,多次受益。因此,有必要在當前時刻衡量未來不同時間點將會發生的成本或收益。顯然,我們不能加減今年的1元錢和未來的1元錢。這就需要把未來的成本或收益以貼現的方式轉換成現值,這就叫貼現。
為了計算項目凈效益的現值,需要比較總效益的現值與總成本的現值之差。如果項目的折現率已知,項目的實施期為t年,則總收益的現值和總成本的現值分別按以下兩個公式計算:
總收益現值=壹年後收益/(1+貼現率)+兩年後收益/(1+貼現率)2+…+t年後收益/(1+貼現率)t。
總成本現值=壹年後成本/(1+貼現率)+兩年後成本/(1+貼現率)2+…+t年後成本/(1+貼現率)t。
據此得出凈收益現值=總收益現值-總成本現值。
這裏的關鍵問題是如何選擇貼現率。通常,較高的貼現率會鼓勵投入更多的資源,並在短期內獲得收益。但較低的折現率傾向於選擇長期受益的項目。
在成本收益分析中,如果折現率高,計劃成本發生在長期,收益發生在近期,就容易通過成本收益測試。另壹方面,如果收益主要發生在長期,折現率高,則不容易通過成本收益測試。
建議貼現率采用市場利率。理論上,如果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利率可以反映人們或社會對時間的偏好,這相當於投資的邊際效率。但考慮到經濟的實際情況,不完全競爭的金融市場在中國和其他國家都很普遍,所以市場利率並不是所有項目的最佳選擇。
目前國際上普遍推薦的確定折現率的方法大致可分為三類:采用連續兩次消費替代率、采用私人部門資本投資收益率和前兩次折現率的加權平均值。後來有人綜合這些方法,提出如果項目方案的收益能持續百年以上,折現率應小於1%;如果短期內發生成本收益預期,折現率應大於1%。在確定具體項目的折現率時,需要考慮項目的具體情況和市場利率。目前,關於折現率如何選擇的爭議很多,很難達成共識。
但如果選擇市場利率作為貼現率,則需要采用調整通貨膨脹率後的實際利率;如果選擇投資收益率作為折現率,則必須采用稅前收益率。如果能在確定折現率的基礎上評價項目凈效益對折現率水平的敏感性分析,將有助於得出更科學的結論。
考慮到我們要評估的項目主要是農業項目,大多具有長期受益的特點,有些生態項目是外部性的。確定折現率時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目前美國農業部確定的項目貼現率不超過5%。我們可以參照這個比率對具體項目的折現率變化進行敏感性分析。
四、項目選擇或評估的相關標準
項目評估後,可以根據以下三個標準進行判斷:凈效益現值、效益成本比、內部收益率。
(A)凈收益的現值
這是最常用的標準。比較多個項目,基本要求是凈效益的現值為正,也就是說,項目總效益的現值要大於總成本的現值。壹般來說,凈效益現值大的項目投入價值多,所以項目成功的可能性也大。
利潤成本比
該指標是比較總收益的現值與總投資成本的比率:
效益成本比=總效益現值/總成本現值
如果項目只有壹次性投資(如我辦支持的大部分農業項目),利潤成本比可按以下公式計算:
效益成本比=總效益的現值/首次投資成本
還有壹種計算效益成本比的方法,就是凈效益成本比。計算公式為:
凈效益成本比=凈效益價值/總成本現值
只要利用項目相關數據計算出的前兩個指標大於1,第三個指標大於0,項目就是合理的。
采用這種方法涉及到如何處理各種成本主體,不同的處理方法可能導致不同的效益成本比。
(C)內部收益率
內部收益率也叫資本邊際效率。項目投入使用後,每年累計凈收益現值等於0時的折現率就是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如果壹個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大於預定的折現率,則該項目是合理的。
但很多人反對這種方法,因為計算內部收益率涉及到求解復雜的多項式,如果項目持續時間較長,求解的內部收益率可能不唯壹。
壹般來說,采用凈效益現值可能是壹個比較理想的準則,只要壹個項目的凈效益現值大於零,就是合理項目。在實踐中,我們可以比較三種不同方法的結論,根據凈效益現值法的結論,對不同的項目做出合理的評價。
參考資料:
1.《中國農業綜合開發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農業綜合開發年鑒1988~2003,2004,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北京。
2.肖,鄭,武佩英,錢玉蘭,溫麗琪,環境保護的成本效益分析,2002,書店股份有限公司。
3.埃羅,K.J .和R.C .林德,1970。《不確定性與公共投資決策的評估》,美國經濟評論。16:364-378.
4.百老匯,郵編1978。“新古典增長經濟中的公共投資決策規則”,《國際經濟評論》。19:265-287.
5.費爾德斯坦,碩士,1964。《凈社會效益計算和公共投資決策》,牛津經濟論文。16:114-131.
6.弗裏曼三世,a .邁裏克,1999,“環境和資源價值的衡量”,未來資源,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