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農歷臘月23過小年的由來?謝謝!

農歷臘月23過小年的由來?謝謝!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壹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竈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竈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竈的習俗,伴有壹則淒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壹對老夫婦僅有壹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壹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壹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壹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裏。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裏,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竈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竈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竈君吃竈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竈。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劈劈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壹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竈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竈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竈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竈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竈時,祭竈人跪在竈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竈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裏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竈人高喊壹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竈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竈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竈糖和火燒等祭竈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竈食品要首推竈糖。竈糖,是壹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竈供竈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竈爺的嘴巴。傳說竈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竈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竈君奶奶的嘴。

祭竈這天除吃竈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竈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竈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炕制,壹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竈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裏。能吃到家裏做的祭竈火燒,便會得到竈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小年祭竈:

我國的春節壹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壹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竈儀式。舉行過祭竈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祭竈活動在我國流傳很廣,舊時,差不多家家都設有“竈王爺”的神位。竈王爺又被稱作“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冊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為壹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竈王的神龕大都設在竈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竈王爺的神像,也有的人家直接將神像貼在墻上。神像有單座和雙座之分,如果奉祀人無配偶,則只供單座像。竈神像上大都還印有這壹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壹家之主”等文字,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竈王爺自上壹年的除夕以來就壹直留在家裏,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壹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送竈多在壹更左右黃昏入夜的時候舉行。舊時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禁止女子參與祭竈,後來則要求不那麽嚴格,由壹家中的男主人主祭,先到竈房,向設在竈壁神龕中的竈王爺敬香和供品。此時婦女要用凈泥塗飾爐竈,叫"掛袍"。供品有關東糖、糖瓜、南糖及涼水壹碗、草料壹碟,為竈王爺之馬而備。還有專門為祭竈制做的小羊油紅臘,上香以後,按尊卑長幼依次三叩首,同時口中有禱詞,無非是"上天言好事","好話多說,壞話少講"之類。然後用糖稀往竈口壹抹,或將壹塊糖投入竈中,用意是粘住竈君之口,謂之"粘竈"即少說話,即便說出話來,也是甜言。還有酒糟塗抹竈門,叫"醉司令",讓竈王酒醉,也是少說話的意思。香盡之後,取出香根,與揭下來的紙像及草料等壹同燒化,將涼水潑在地上,大禮告成。竈王爺今夜送走了,只等除夕夜再接回來。從禮儀形式上分,還有"闊祭竈"和"窮祭竈"之分。王公府弟、巨賈宅門為了排場,供品相當豐盛,還為竈王爺糊紙活,有升天用的車馬等,而小戶人家只在竈臺上放碗涼水,燒三炷香,磕三個"素頭"後,把竈王碼壹燒,亦算禮成。關於祭竈還有許多相關內容。祭竈日期,沿襲下來有二十三、二十四兩天。明代之前以二十四日居多,逐漸改為二十三日。有些地方還分二天進行,二十三日夜"祭葷竈",用雞鴨魚肉,美味佳肴為供品,二十四日"祭素竈",供品用水果、瓜子及點心等,但無論葷祭還是素祭,都少不了糖瓜兒。

北京風俗,商號有"三節結賬"的規矩。從祭竈開始,各商號派人各處收賬。還不起債者四處"躲債",壹直到除夕夜才不再討債。於是北京有"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包餃子"之說。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還有"跳竈王"和"打竈王"的活動。"跳竈王"是民間由古代"驅儺"發展而來的壹種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們的活動,由臘月壹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竈王"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們三五成群,扮竈公竈婆拿竹枝鬧於門庭,乞錢,謂之"跳竈王",也含有驅邪之意。這壹活動主要在我國的東南方進行。

祭竈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竈君的節日。

祭竈的風俗,由來甚久。竈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壹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竈”的話。先秦時期,祭竈位列“五祀”之壹(五祀為祀竈、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壹說為門、井、戶、竈、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竈、中雷)。祭竈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竈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竈神說成是壹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竈君爺爺,又有竈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裏,竈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古人祭竈的日期,歷來說法不壹,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裏,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壹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壹,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竈君每月上天稟報壹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壹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壹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竈節日。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竈。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竈。

竈君神像,貼在鍋竈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竈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竈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竈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後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貍、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竈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壹下。祭竈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竈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竈臺前壹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竈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竈”的說法,祭竈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竈的角色。

民間傳說,竈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壹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壹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裏,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竈君,算為壹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裏,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竈時,要打點壹下竈君,求其高擡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竈君爺爺您上天,嘴裏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祭竈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壹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席底下的塵土,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壹是“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壹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其二是壹首童謠:“二十三,祭罷竈,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兒童盼望過年的歡躍心理。

在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也有各種戲劇故事,民俗有“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於四進土,五女拜壽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慶壽九件衣”的說法,體現了民間對戲劇故事的偏愛。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左鄰右舍還要前來觀賞。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制做壹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竈君。“壹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壹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壹個花饃,就是壹件手工藝品。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壹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擡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壹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臘月二十三以後,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幹凈,不留壹點汙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壹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 上一篇:論杜甫贈屈原的詩
  • 下一篇:制作美食海報的軟件——有沒有制作海報的手機軟件?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