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冬至有哪些風俗習慣?

冬至有哪些風俗習慣?

冬至,這壹天開始“進九”,正式步入嚴寒,我們必須得吃點好的補補身體。而且冬至是天地之氣,陰陽之氣轉換的關鍵性節點,在這壹天進補,會有平時三倍的效果。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這天,無論在哪裏,吃都是重中之重。不同地方的冬至食俗各有特色下面我就來給大家介紹壹下冬至主要的風俗。

壹、北方特有的風俗|吃餃子

北方人對餃子愛得過於深沈,畢竟他們壹年四季,無論什麽節氣都得吃餃子,無餃子,不過節。而且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可見冬至吃餃子這件事在他們心裏地位有多高,尤其是東北人,對餃子那叫壹個愛得深啊!?

真要說說冬至吃餃子的傳統,相傳還與我國醫學家張仲景有關,餃子就是他發明的,原名“嬌耳”,他曾用“驅寒嬌耳湯”救治了當時很多被饑寒凍壞了耳朵的貧苦百姓。後來,每逢冬至,大家模仿做著吃,也就有了吃餃子的習俗。餃子餡倒是沒多大講究,東北人愛吃酸菜餡的,山東人愛吃鮁魚餡、北京人喜歡茴香餡,還有人則最中意家常的韭菜雞蛋、香菇豬肉的,餃子麽,能難吃嗎!

冬至那天,壹家人齊上陣,各司所職,做餡、和面、搟皮、包餃子。那熱騰騰的餃子壹端上桌,過節的氣氛才算真有了!

二、南方特有的風俗|吃湯圓

在北方人蘸醋吃餃子時,南方人的舌尖正感受著湯圓的甜蜜暴擊。

在潮汕,當地人把湯圓稱為“冬節丸”,但它沒有餡。冬節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為好,這叫“父子公孫丸”,象征著歲暮之際壹家子圓圓滿滿。冬節丸壹般在天亮前煮熟,煮好紅糖湯,將丸子下鍋,煮熟後,先祭祖,再把全家老少叫起來食湯丸,俗稱:“湯丸唔食天唔光”。

湯圓到了臺州,又變了壹個名字:擂圓。黃豆炒熟磨成豆黃粉,加入紅糖、芝麻拌勻;糯米粉和水揉成粉團,摘成乒乓球大小,搓成圓球,輕輕壓扁入沸水煮熟,再在黃豆粉裏滾壹圈,這樣的動作在臺州方言裏叫“擂”。和擂圓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福州人的餈,不同的是滾的是白砂糖、熟黑芝麻粉、花生碎、熟黃豆粉的混合物,壹個個結結實實的,好不可愛。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應該是揚州人的冬至湯圓,壹個足足有半個拳頭那麽大,內餡大多是鮮肉薺菜,胃口小的兩個就能吃飽。

除了湯圓外,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嘉興人,還會吃赤豆糯米飯,有驅避疫鬼,防災祛病的說法。

三、祭祀祖先

冬至祭祖之習俗,源遠流長,其意義在於教人不忘根本,啟發後人敬孝之心。

中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逢年過節總不會忘記祭祀祖先。為祖先供奉食物或鮮花,或墳前祭掃,以表感恩、緬懷之意。而在江浙滬地區,更是對冬至祭祖十分重視。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據說先賢孟子便是死於冬至日,因其鄉人十分悲痛,於是便廢除了先前慶賀冬至的儀式,而逐漸改為祭祖的傳統了。

冬至祭祖的形式分兩種:壹種是室外祭奠,另壹種是室內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舉行。而室內祭奠,則在家祠舉行。

四、貼繪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中國古時風俗。 從冬至那天起就算是進九了,在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於它,來預蔔來年豐欠,是壹種很有傳統特色的好看日歷。 它***有九九八十壹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 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壹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八十壹天,冬天就過去了。 “九九消寒圖”有三種圖式,分別為文字、圓圈(銅錢)、梅花三種。各家具體采用什麽形式,往往根據主人的愛好和文化素質而定。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

五、吃羊肉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壹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壹碗。冬至吃頭腦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壹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頭腦,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頭腦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壹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壹個好兆頭。

雖然,我們離那個依賴節氣判斷時日的農耕時代已經很遠了,但保留在餐桌上的儀式感,卻還是像在壹個看不見的門沿上壹刀壹刀地,印刻出關乎土地,也關乎歲月的痕跡。冬至已至,日頭眼看要壹天天地亮起來了,壹頓豐盛的冬至飯,溫暖地開啟數九寒冬的第壹天。

  • 上一篇:簡述了激光雷達的結構、原理、分類和特點。
  • 下一篇:土家族民風民俗(作文)大概55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