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俾斯麥進入了當時德國最先進的大學——哥廷根大學。按照母親威廉敏的意願,他應該學習法律,然後進入外交領域,但他對上課和考試不感興趣。在他進入大學後的壹年裏,他和同學打架20多次。這所大學對他的行為不滿。壹年半後,他被迫離開哥廷根大學,轉到柏林大學。20歲大學畢業後,在柏林法院做公務員,在王家衛服兵役,後來在埃亨地方法院做法律記者。
1847年,俾斯麥被選為普魯士議會議員。他以保護貴族地產所有者的利益而聞名,屬於頑固的保守派。他曾聲稱德國統壹是壹種錯覺。1848德國革命期間,他在普魯士議會宣稱:“我是勇克,我要壓倒革命!”甚至準備在自己的地盤上組織軍隊,去柏林武力鎮壓革命。他的政治觀點是親奧、親俄、親法。1862年9月,俾斯麥被普魯士國王威廉壹世任命為首相,10年10月8日被任命為外交大臣。鑒於當時國內外阻礙德國統壹的反對勢力,在普魯士議會的壹次會議上,他聲稱要停止普魯士內部的對抗,與外部世界“凝聚力量”。同時,他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能靠空談和多數決議來解決,而必須靠鐵和血來解決。”這次即興演講給俾斯麥帶來了“鐵血宰相”的稱號。
俾斯麥分三步用分而治之的方法統壹了德國。第壹步是聯合奧地利在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王朝的戰爭,在“為了德意誌民族的利益”的口號下,吞並了德國北部屬於丹麥國王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為了讓奧地利願意與之合作,俾斯麥建議奧地利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讓普魯士放手。作為回報,普魯士支持奧地利在歐洲其他地區的利益,尤其是在意大利北部。14年後,俾斯麥回憶往事說:“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是我最大的外交成就。”這場戰爭的勝利使俾斯麥成為伯爵。第二步是將奧地利排除在德國事務之外。因為奧地利在梅特涅執政的時候壹直在打壓普魯士,不讓它在聯邦中露出頭和腳。1866年,俾斯麥挑起普奧戰爭。經過7周的戰鬥,特別是著名的“柯尼格·格萊茨戰役”(又稱“薩多瓦戰役”),奧地利軍隊被擊敗。根據和約,奧地利被迫退出德意誌聯邦。普魯士領導的北德意誌聯邦在萊茵河以北的整個德國北部和中部建立。俾斯麥擔任首相。至此,德國南部只有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黑森州四個州還在獨立。主要原因是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從中作梗。俾斯麥統壹德國的第三步是1870年對法戰爭。普法戰爭的導火索是西班牙王位。1868年爆發西班牙革命,王位懸置,給俾斯麥提供了機會。他幫助西班牙議會同意將王位授予普魯士的霍恩索倫家族成員。拿破侖三世提出抗議,並要求國王溥作出書面保證,沒有普魯士王室將被授予西班牙王位。溥王同意了,並打電報給他的首相俾斯麥。俾斯麥刪除了國王的電報並公之於眾,羞辱了法國,並於7月1870對普魯士宣戰。俾斯麥達到了讓法國先發制人的目的,以爭取整個德意誌民族的支持。戰爭開始後,法國軍隊屢戰屢敗。9月2日,拿破侖三世率軍在色當戰役中投降。俾斯麥統壹南斯拉夫的障礙被清除了。1871年1月18年,普魯士國王威廉壹世在凡爾賽宣布建立德意誌帝國。俾斯麥成為帝國首相,並被授予公爵頭銜。同時拿下了著名的Friderichs Lu莊園,成為德國最大的莊園主之壹。
從1871到1890,俾斯麥成為德意誌帝國的實際領袖,內政外交大權於壹身,只對皇帝負責,朝野大權在握。其對內政策主要是維護和加強國家現有制度,確保國家權威。壹方面,鞏固勇克地主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經濟政策;壹方面,鎮壓工人運動和民主力量。在國外推行“大陸政策”,削弱法國,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73年締結德、奧、俄同盟;1879年,德奧同盟條約簽訂;並且在1882年形成了德奧意三國同盟。1887年與俄國秘密簽訂雙邊再保險條約。俾斯麥的行動都是為了防止法國的報復。20世紀80年代,德國開始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區殖民擴張。俄土戰爭爆發時,他提議並主持了柏林會議。他的國際聲譽達到了頂峰。
1888年3月,威廉壹世死於肺炎,威廉二世繼位。俾斯麥因為與新皇帝的矛盾逐漸失寵。1890年3月,免去丞相職務。俾斯麥下臺後被封為勞恩堡公爵。被解職後,他離開柏林,住在漢堡附近的弗裏德裏希斯·盧莊園。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在孤獨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