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壹直關註三農問題,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壹直是國家制定相關政策的前提。然而,隨著經濟發展中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老齡化、家庭小型化和勞動力流動加快,傳統養老方式的作用大大降低,農村養老風險變得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出現雖然能在壹定程度上提高農村居民的參保率,但影響力有限。本文將以江蘇如臯農村養老保險實施為例,對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兩種模式進行分析,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地區農村養老保險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有利於更好地完善相關地區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
關鍵詞:養老觀念;養老模式;觀念轉變
壹,農村居民對養老保險的態度
據調查,江蘇如臯農村居民對養老保險的態度可分為滿意、不滿意和無意見三種。接受調查的50人中,滿意的占6%,不滿意的占86%,沒有意見的占8%。由此可見,不滿意的人占絕大多數。只有14%的人表示滿意,沒有意見。通過對比參與調查的人的家庭狀況和受教育程度,14%的人要麽家庭條件富裕,要麽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數人表示不滿。他們不滿的主要原因是每月養老金太少。他們還不如靠自己的積蓄和土地生活,要15年才能拿到微薄的養老金。所以很多人不願意交這種養老保險。另外,有些地區養老保險的金額是統壹限定的,每家每戶繳納的金額都是壹樣的。這種做法沒有考慮到每家每戶的經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農村居民對這種有額度限制的養老保險並不滿意。總的來說,新農保的實施並沒有提高農村居民對養老保險的滿意度,只是表面上提高了參保率。
第二,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評價及首選養老模式。
對家庭養老的評價:從財務角度來說,家庭養老其實是壹種很好的分散風險的方式,是人類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相對穩定的養老保險機制。它在農村家庭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因為農民是規避風險的。農民所持有的養老觀念,是基於保障其養老安全的理性預期,是比較養老風險和利益後對養老模式的理性選擇。家庭養老觀念的本質是年輕的父母將原本用於養老儲蓄的財富用於撫養子女,而當子女長大、父母年老時,他們將承擔父母的養老責任,而各種家庭文化觀念,尤其是“孝”文化,本質上是維持這壹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的軟機制[1]。作為農民,大部分人文化程度不高,卻選擇了同壹個品系。基於原有的傳統觀念,實行了幾千年的模式,總是比剛剛實行幾十年的社會養老可靠。
社會養老評價: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計劃生育的實施,家庭規模不斷縮小,人口流動和家庭遷移加劇,原有家庭變得不穩定。子女因為自身的生活壓力,承擔原有養老任務的能力越來越弱,迫切需要壹種能夠有效分散風險的社會化養老機制,於是社會養老保險應運而生。社會養老保險的出現,減輕了孩子的負擔。本來計劃生育增加了社會獨生子女的數量,但是孩子除了自己和後代的生活,還要承擔父母雙方的贍養任務。與家庭養老相比,社會養老保險更具規範性和社會性,不會因為道德問題而被否定。家庭養老主要通過孝道來維持,道德品質的約束力遠不如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社會養老保險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分散養老風險。
同時,與商業保險相比,社會養老保險價格更低,門檻更低,更適合經濟能力較低的農村居民。但由於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仍處於試點過程中,仍有完善的空間。
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各有利弊。為了了解農村居民養老的真實模式,選取了江蘇如臯的50位農民進行調查,發現50位被調查者中有62%的人願意采取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這說明家庭養老仍然是農村的主要方式。但由於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這壹結論在其他地區不壹定適用。
三。近年來農村居民養老觀念和養老方式的變化。
近年來,由於新農保的普及,農村居民養兒防老的觀念有所松動。此外,自計劃生育實施以來,大多數家庭只有壹個孩子。為了減輕子女的負擔,農村的父母已經意識到不能完全依靠子女的贍養來維持晚年。但是傳統的家庭養老已經存在了幾千年,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改變還需要很長時間,尤其是農村等欠發達地區。與農村相比,城市居民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因為城市的經濟文化水平比較高,城市居民接觸新思想的途徑很多。相對封閉的農村,當然接觸不到新的思潮,變化也慢。但由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的快速發展,農村居民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整體上有了很大提高,子女對新事物、新觀念的接受程度能夠帶動老農民思想的轉變。因此,傳統的養老方式將被社會化的養老方式所取代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第四,總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思想潮流的升級,傳統的養老方式必然會被新的養老方式——社會養老所取代。現在是新型養老的過渡期,必然會有很多農村居民不能適應這種過渡,導致保險標準低,有效需求不足。這就需要地方政府進行協調,滲透到每壹個農村居民,讓他們明白新的養老保險制度的積極意義。同時,更有必要完善這壹制度,通過更好的基金管理來提高養老金的數額,這將使新農保更具吸引力,更有利於新農保的廣泛實施。本文采用江蘇省如臯市農村居民繳納新農保的數據進行分析,該數據僅反映了同等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