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草原牧民喜愛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活動中創造和發展下來的壹種富有濃郁民族特色,象征歡樂、吉祥,慶賀豐收的群眾性體育娛樂活動。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那達慕”系蒙古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是蒙古族男子捧跤、賽馬、射箭全稱的簡化。蒙古語全稱是“額林古力本那達慕”。
據有關史料記載:公元13世紀初.在中國北部蒙古族遊牧部落,已有了“那達慕”。蒙古族部落為了合理安排牧場,在每年七、八月期間.要召開鄰近部落的聯席會議。屆時,為慶賀豐收表示友誼而舉行“那達幕”。到元朝年問,“那達慕”發展為較完整的固定形式。那時,曾經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三項技能,即摔跤、賽馬、射箭。由於習俗相傳,每次舉行“那達慕”,都以摔跤、賽馬、射箭為主要內容。而在這三項競技之中,摔跤又是主要項目。沒有捧跤則不能稱為“那達幕”。
“那達慕”歷來以大、中、小三種類型舉行。大型的“那達幕”壹般舉行七到十天,中小型的“那達慕”即根據條件或實際需要而定。
那達幕大會歷來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它歷史悠久,傳統的禮儀流行至今,具有神奇的魅力。那達慕大會會場布置也十分壯觀。會場正面是主席臺。主席臺前正中央有壹面三角白底藍邊旗,上面書寫著××部落楚古拉甘旗幟”。“楚古拉甘”蒙古譯意是集會的意思。三角旗白底、藍邊、藍字——白色象征純潔,藍色象征寬廣、永恒,意為草原牧民的心胸,像奶壹樣純潔,像藍天壹樣的寬廣、永恒。古往今來,在草原上舉行集會、過節等,壹般都要插上這面旗幟。這種做法壹直延續到今天。
那達慕大會的入場式,雖歷經更變,不斷推陳出新,但保留了傳統的儀式。大會開始,在儀仗隊人場前,有九名身著民族服裝的騎手。拿著哈達、鼻煙壺。騎著九匹白馬,繞會場三周。蒙古民族十分祟尚白色。騎白馬以示聖潔。“三”和“九”是象征吉祥的數字。大會主席臺前放著壹個方桌.方桌上擺著壹只全羊,壹罐奶食,還有油餅,酒等食品。由主持人朗誦祭奠詩,表示對盛大宴會的祝賀。之後,拿著奶食讓來賓品嘗,表示友誼、歡迎、慶祝節日。同時,讓大家***同分享這豐收的果實和喜悅。
那達慕大會歷來是草原牧民的盛會。每當舉行“那達慕”時,方圓數百裏的牧民身穿鮮艷的民族服裝,騎著馬,趕著畜群,帶著蒙古包,絡繹不絕地前來觀看和參加比賽。
那達慕大會的內外場景是十分雄偉的。當妳來到遼闊的草原,遠遠看到那達慕大會,便會覺得神遊於綠色的大海之間,令人心曠神怡。在這千裏草原上,春深似海,綠波追逐。羊群溶入白雲,駿馬掀起洪濤。壹座座潔白的蒙古包,像壹顆顆鑲嵌在草地上的明珠。歡樂的牧民披紅著綠和草原的鮮花壹樣五彩繽紛。“那達慕”盛會使草原成為歡樂的海洋。人們品嘗著正宗的手把肉,痛餓美酒,拉起了馬頭琴,跳起了安代舞,沈浸在無比激蕩,無比幸福之中。
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發展,傳統的那達慕大會日益豐富多彩,更富有時代特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牧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體育事業蓬勃發展,“那達慕”從內容規模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今天的“那達慕”,已成為貫徹黨的路線和民族政策,宣傳國內外大事,傳播科學知識和商品信息,總結交流畜牧業生產經驗,展覽牧業成就,廣泛進行城鄉牧區的物資商品交流的盛會。在文體活動項目上,除搞傳統的三項競技之外,還新增了蒙古象棋、武術、體操、雜技、球類、拔河、馬術、套馬、馴馬、摩托車賽、歌舞、戲劇、蒙古語電影、電視節目、烏蘭牧騎演出等內容。如今的那達慕大會已成為草原人民“文體搭臺、經濟唱戲”、內引外聯、發展旅遊、傳播民族文化的載體。
那達慕是什麽節日?“那達慕”是蒙古族那達慕大會的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壹般在牲畜肥壯的7-8月間舉行,節日期間會舉行摔跤、賽馬等傳統競技活動。
據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國初期,當時成吉思汗為檢閱部隊,維護和分配草場,在每年夏季將各個部落首領召集在壹起,舉行各種遊戲和比賽活動,如射箭、賽馬或摔跤等,有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之意,這就是“那達慕”的前身。到那達慕大會了清代,“那達慕”逐漸演變成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每壹年或三年舉行壹次。
如今,蒙古族人民每年都會舉行“那達慕”。如今的“那達慕”形式靈活多樣,內容包括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些地方還會加入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甚至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等表演。“那達慕”期間,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比賽和表演,草原上洋溢著節日的歡快氣氛,是壹年壹度的蒙古族節日盛會。
那達慕大會是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那達慕”是蒙古語那達慕大會,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大會,“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
每年農歷6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
迄今為止,“那達慕”已經有八百年的歷史那達慕大會了。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擴展資料:
那達慕大會的原型是蒙古族“祭敖包”盛會,是草原民眾祭祀祖先與天地鬼神祈求祝福的活動。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在大軍返回草原途中,為慶祝征服花剌子模,舉行那達慕大會。
元朝時,政局較為穩定,那達慕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清代蒙古各旗紮薩克(壹旗之長)為那達慕大會了顯示自己的顯赫地位,舉行盛大的全旗盛會。同時在敖包祭祀、廟會期間各地舉行了固定的慶典,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草原那達慕盛會。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確定“那達慕”為蒙古族草原集會。1948年舉行呼倫貝爾盟甘珠爾廟那達幕大會,以此為起點,錫林郭勒、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巴彥淖爾、哲裏木盟(即通遼市)、興安盟等各盟相繼舉行盟壹級那達慕大會。1951年自治區首屆那達慕大會舉行。
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後期,那達慕多為不定期舉辦的政府主導的慶祝集會活動。1991年起那達慕大會內容日益豐富,參與人數眾多,成為草原民族重要的聚會和娛樂方式。
百度百科——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蒙古族傳統節日(為期5天的盛會)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節日。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農歷六月初四開始的為期5天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體育項目。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壹。那達慕大會的比賽特色。那達慕大會比賽開始後,騎手們壹字排開,個個紮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壹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前五名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摔跤等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
那達慕大會的由來那達慕大會的來歷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壹年壹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壹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那達慕大會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時那達慕大會期間要進行大規模祭祀活動,喇嘛們要焚香點燈,念經頌佛,祈求神靈保佑,消災消難。現在,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此外,那達慕大會上還有武術,馬球,騎馬射箭,乘馬斬劈,馬競走,乘馬技巧運動,摩托車等精彩表演。參加馬競走的馬,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四腳不能同時離地,只能走得快,不能跑得快。
夜幕降臨,草原上飄蕩著悠揚激昂的馬頭琴聲,篝火旁男女青年輕歌曼舞,人們沈浸在節日的歡快之中。
那達慕大會是哪壹天?那達慕大會是內蒙、甘肅、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壹年壹度的傳統節日,在每年七、八月這壹水草豐茂、牲畜肥壯、秋高氣爽的黃金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是“娛樂”或“遊戲”的意思。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
內蒙古第十七屆旅遊那達慕大會
時間:2006年7月25日至7月31日
地點: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遊中心
內容:大型開幕式,觀賞賽馬、摔跤、射箭、民族歌舞、雜技、服飾、箐火晚會表演。
蒙古摔跤的來歷摔跤,蒙古語稱為“搏克”,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摔跤手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紀時已經盛行於北方草原。既是體育活動,也是壹種娛樂活動。所屬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時進行。
蒙古摔跤在歷史上有記載大約是在十三世紀。其時,所流行的摔跤形式與後來的蒙古式摔跤沒有什麽不同,當時盛行的是所謂的自由式摔跤。這種摔跤方式規定臥倒仍可以相搏,使對方雙肩著地才算贏家。因此,為達到這個目的,參賽者可以用各種手段去制服對方,發生傷殘和死亡的事故也是常有的事情。
近年來,經過改革,古老的蒙古式摔跤,以其音譯—搏克馳名中外。在重大的那達慕大會上,都設有女子搏克比賽。她是那達慕體壇上壹支嬌艷的奇葩,倍受國內外賓客睛睞。女子搏克獨具魅力的觀賞價值,為那達慕大會紡織了壹束五色的彩環。
改革後的搏克運動,常以單獨項目構成比賽,這種比賽不僅設有個人冠軍賽,還設有團體賽,表演賽和安慰賽等內容,從而為古老的蒙古式摔跤,註入了無限的生命力。由此,搏克登上了全國比賽的殿堂。
各種農歷節日的來歷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春節(農歷新年);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 *** 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 *** 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記者節(11月8日)。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壹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壹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彜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壹年中的第壹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壹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壹,為新壹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壹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壹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壹。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采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壹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壹起,吃壹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裏“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壹年裏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壹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壹時。《隋書·音樂誌》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裏,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征。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壹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蕩秋千等。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擡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沈睡中醒來,故名龍擡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壹圈,再入院內繞水缸壹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墻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
那達慕大會起源和傳統項目那達慕大會起源
“那達慕”是蒙古語譯音那達慕大會,即“娛樂、遊戲”之意。作為蒙古族牧民那達慕大會的傳統娛樂競技活動,“那達慕”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區特點,發展至今,那達慕大會已是具備完整規模的年度體育盛會。大會的內容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賽布魯、套馬、下蒙古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的地方還有田徑、拔河、排球、籃球等體育競賽項目。
那達慕大會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摔跤選手為512名,駿馬300匹左右,會期7~10天;中型那達慕,摔跤手256名,馬100~150匹,會期5~7天;小型那達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馬30或50匹左右,會期3~5天。無論何種民族與宗教信仰的人,均可報名參加。
“那達慕”有悠久的歷史。在蒙古族史詩《江格爾》中雖無“那達慕”的直接記載,但從詩中關於西征、祝捷的描寫,已可略見“那達慕”的雛形。“那達慕”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適應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英勇善戰,崇尚武技。五月至八月可謂是蒙古人的黃金季節,壹年壹度的祭敖包、打馬鬃、馬駒節、廟會等均在這個季節裏舉行。蒙古語的喜慶、聯歡、盛會謂之“乃日”,比如敖包盛會就稱作“敖包乃日”,馬駒節就稱“珠拉格乃日”,成吉思汗與將士子弟聚會稱“烏日森乃日”等等,這些盛會都舉行相應的娛樂競技,即“那達慕”。
歷史上“那達慕”,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壹項比賽。據《蒙古秘史》有關記載,這壹活動最晚當形成於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壹蒙古部落後不久。公元1225年銘刻的《成吉思汗石文》說,成吉思汗征服了花剌子模,為慶祝勝利,在布哈蘇齊海地方舉行了壹次盛大的慶功會,會上舉行了射箭比賽,即“那達慕”。那以後,多少個世紀以來,每逢慶祝戰功、祭旗點將、軍民歡聚、盟旗聚會以及敖包祭尊等都舉辦“那達慕”活動。到元、明時,射箭、賽馬、摔跤比賽結合壹起,成為固定形式,稱男子“三藝”。在元朝時,“那達慕”已經在蒙古草原地區廣泛開展起來,並逐漸成為軍事體育項目。到了清代,“那達慕”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以蘇木(相當於鄉)、旗、盟為單位,半年、壹年或三年舉行壹次。建國後,對這個民族傳統盛會的稱謂,大致經歷過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那達慕”或“乃日”——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那達慕大會這樣壹個過程。
那達慕大會傳統項目
蒙古族象棋
爭強半勝的蒙古族象棋,是那達慕大會上引人入勝的遊戲項目之壹。
清朝年間,蒙古族象棋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口北三廳誌》中就記錄了蒙古族象棋簡單的規則和玩法。
追宗溯源,蒙古族象棋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在古印度,它是壹種叫作“卻圖郎卡”的棋,可四人同時遊戲。公元七世紀,傳到阿拉伯,叫作“沙特拉茲”。十五世紀後傳到歐洲,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國際象棋,因而可以說,蒙古象棋和國標象棋同出壹源。
在成吉思汗西征後的十三世紀三十年代,這種棋藝就先於歐洲而傳到草原了。它是隨著蒙古草原絲綢之路的延伸,經過波斯在蒙古族中流行起來的。它的棋盤是由顏色深淺交替排列的六十四個小方格組成的正方形,與國際象棋的的棋盤壹模壹樣。淺色的叫白格,深色的叫黑格,棋子也分白黑兩種,***三十二個,雙方各有壹王、壹帥、雙車、雙象、雙馬和八個小兵。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駱駝,把兵刻成獵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遊牧生活的氣氛和特色。據《綏遠通誌稿》記載,蒙古象棋“以小木雕成各種模型。計諾彥二。獅虎各壹。駝馬各四。車輪二。寶盆二。小獅八。小虎八。***計三十二枚。弈時,雙方各持十六枚。壹方為諾彥、獅、駝、馬、車輪、小獅。壹方為諾彥、虎、駝、馬、寶盆、小虎。兩方公塗紅黃二色。用方紙畫為六十四格。各占三十二格。弈法;置棋子於方格中間,後行八格中,二格置諾彥與獅子。左右置駝、馬、車輪。前八格各置小獅壹。對方布置亦如之。對弈時誰先走誰後走,沒有壹定規矩。官長或右、或左、或前,只走壹步。獅與虎左右前後斜可走八面。駝向前斜面。馬走拐格。車輪、寶盆如象棋之車,可走前後左右。小獅、虎向前走壹步,若走至對方底格,即可當虎獅之用矣。以困死壹方諾彥為終局,其中運用無窮。”
在民間,玩蒙古象棋仍然是古波斯的走法,這也是國際象棋原來的走法。蒙古象棋蒙語叫“沙特拉”,很顯然,這是阿拉伯“沙特拉茲”的轉音。
蒙古象棋本身還是壹種優美的木雕藝術品。
蒙古族布魯
壹項奇特有趣的運動項目,在那達慕大會上常常要受到觀眾的歡迎和睛睞。那就是蒙古民族人人所喜愛的遊戲——“布魯”。
布魯,蒙古語為棒的意思。“布魯”遊戲就是投擲的遊戲。布魯的形狀象壹把鑣刀,分為擲遠布魯和擲準布魯。擲遠布魯叫“海雅木勒”,擲準布魯叫“圖拉嘎”。也有二者兼備既能擲遠又能擲準的,頭頂處包有鉛頭或銅箍環。
布魯是產生於狩獵時代的狩獵工具,作為禦敵和打獵的武器,很早就在蒙古草原牧民中間使用了,後來漸漸地演化成了壹種單純的娛樂活動。關於賽布魯,至今還有壹個動人的故事在草原上流傳。
王爺府有壹位名叫海日圖的公主,生得很漂亮。海日圖從小就喜歡玩布魯的遊戲,高超的技藝在方圓幾百裏的草原上都很聞名。海日圖長到了出嫁的年齡,王爺說那達慕大會:“海日圖,金鷹飛得再高也要有歸宿,公主長大了怎能不嫁人呢?”海日圖說:“讓那些公子哥們與我賽布魯好了。”結果,這些公子哥們全都賬在了海日圖的手下。海日圖又與牧民青年進行比賽,最後輸給青年牧人巴特爾。海日圖就要與巴特爾結親了,草原上降下壹片喜氣。但在成婚的那天晚上,狠心的王爺白音諾彥下令殺害了巴特爾。後來,草原牧人為了紀念海日圖和巴特爾,便在那達慕大會上舉行賽布魯活動。
布魯遊戲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很流行。投擲的方法與手榴彈相類似,可以鍛煉力量、速度、靈巧以及準確的目測能力。
布魯的制作簡單,比賽場地也比較簡單。只要有壹長方形的平坦場地,在三十米處立三根圓木桿,投擲就可以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