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畫是反映城市和鄉村人們日常生活和社會風俗的人物畫。早在古代巖畫中,就已經有描繪人們生產生活的畫面。比如青海省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將軍崖巖畫和新石器時代的舞壺彩繪壺。雖然這些描寫事物的詩句在今天看來非常簡單笨拙,但在文字尚未產生的年代,卻給現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欽佩。
早期的風俗畫存在於漢代遼陽和王度的墓葬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帛畫中,包括舞蹈和狩獵、車馬旅行、各種戲曲、農耕、房屋、歷史故事等。它們可以說是風俗畫的早期雛形,為風俗畫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二、寬松的政治氛圍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統壹中國。宋朝改革了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使許多出身貧寒、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通過考試,進入上層社會。同時約束了上層貴族,下層人民只要有才能就可以進入上層社會。有壹個例子可以說明,有壹次宋太祖去西京,張齊賢提出了十條建議。回來後,他對宋太宗說:“我去西京只得到壹個祁縣。不壹樣的時候可以自助。”後來宋太宗繼位後,張齊賢來考進士,宋太宗不需要壹百多名進士,壹度成為佳話。科舉是當時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也帶來了更多世俗的藝術審美標準。
宋代皇帝對書畫都有不同程度的偏愛,同時更加重視畫院和畫學的建設。宋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宋太祖就開始收集大量古今名畫。建國之初,宋太宗建立翰林畫院,宋代是翰林畫院的鼎盛時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書畫皇帝宋徽宗在位期間,在政治上沒有什麽建樹,但在藝術上很有成就,他的書法很精,書法獨樹壹幟。後人稱之為“薄金身”,並有“千字文卷”代代相傳。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宮廷繪畫教育機構——畫學館成立。繪畫最早建立於國子監,後於大觀四年轉入翰林院畫院。宋徽宗任命米芾為書畫博士,整頓和完善畫院組織。這所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宮廷繪畫教育機構,有著完整健全的學術體系。它的招生、考試、課程安排都很系統、周到。畫院畫家的職位分為三個等級:學術操守、藝術鉆研、待信、待信。報讀畫院的學生,無論是秀才還是雜生,只要通過了國子監的法考,都可以入學。於成《論螢雪叢碩》(卷壹)載:“惠宗政與中和,築畫學,以禦學補四方畫師,古人提詩,不知有多少人選。”比如以“無人渡野水,孤舟渡日”為主題,說的是從第二處開始,所有人都畫綁在岸邊的空船,但第壹處不壹樣。他畫的是壹個人躺在船尾,渡著壹只孤舟,表現詩意。不是沒人沒船,只是沒人過了水,人和船都閑著。再比如“藏古寺於山中”“踏花歸馬蹄香”。標準是“意高韻古”,而不是摹仿古人,重在體察詩詞和創作,這對提高畫院畫家的文學素養有很大的作用。宋代畫院和畫學的建立也促進了當時風俗畫的繁榮。
還有壹些畫家,因為技藝高超,在社會上早有名氣,也被各路挖掘進畫院。比如畫家高儀,原本在城裏做小生意,被唐太宗推薦到書院。後來,高儀推薦坐船來北京的街頭畫家嚴文貴進了畫院。宋代畫院的兼收並蓄使其畫家構成多樣化,這也是宋代風俗畫繁榮的重要因素。
三、繁榮的經濟宋初,統治階級采取各種措施發展農業和工商業。宋代農業特別發達,尤其是江南地區。曾有“蘇滬熟,天下足”的諺語,贊美這片最富饒的“魚米之鄉”。在工商業方面,宋朝的首都改變了唐朝區分坊(居民居住的地方)和城(貨物交易的地方)的制度。任何壹條街都可以開店,商業活動的時間限制也取消了,夜市晚上營業。北宋首都東京是中國封建城市從封閉的廣場與市場分離向開放的廣場與市場壹體化轉變的典型。東京的街道拓寬後,拆除了臨街的方墻,允許居民沿街建亭、閣、店。這壹系統基本上允許人們沿街交易並毗鄰而居。據宋代孟元申《東京夢中華》雲:“夜燈月明,雪盛開時,可登山教池遊園。擡眼望去,青樓會拉上繡簾,雕車會角逐天衢,寶馬車會角逐禦道。
金碧輝煌,洛奇飄香。新聲巧在劉墨花街,管弦在茶館酒樓。八荒之戰,萬民之賢同。四海之寶全部回歸市場,廚房註意到阿特拉斯地區的異味。北宋鼎盛時期,十萬戶以上的城市有四五十個,東京總人口達到150萬左右。當時,東京是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大型商業城市之壹。
宋代農業生產發達,工商業繁榮,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在工商業發達的城市,聚集了無數的小商人和手工業者,從而形成了市民階層。有壹定經濟基礎的市民也追求高雅的詩畫鑒賞活動。
但他們的審美需求具有壹定的本階級特征,於是出現了壹些反映農村或市民生活的詩歌、小說、戲劇、繪畫藝術等特殊的市民文化。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成為畫家繪畫的新主題。這種以社會中下層為描寫對象的繪畫,符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因此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正因為如此,宋代的職業畫家才得以突破漢唐以來對描繪宗教和貴族生活的限制,將繪畫中描繪的題材擴展到城鄉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市場、小販、鄉村醫生、嬰兒戲和農村住宅,畫家們創造了壹系列反映不同階層審美需求的風俗畫卷。如嚴文貴的《七夕夜市圖》、的《秋庭戲嬰圖》、王的《紡車圖》等,都是流傳千古的風俗畫代表作。在王的《紡圖》(北京故宮藏)中,有壹位織女坐在屏風上。她壹邊給嬰兒餵奶,壹邊搖紡車。紡車前,站著壹個老農婦,在繞線,壹臉疲憊。他們穿著打補丁的破衣爛衫,真是貧富不均生活的見證。畫家以窮人的視角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了下層社會的淳樸和貧困,表現了畫家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懷。這也是宋代風俗畫繁榮的重要因素。
四、文化藝術基礎由於內憂外患的社會現實,宋代形成了與唐代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內斂。唐代深厚博大的文化氛圍孕育了唐人以豐滿為美的時代特征。宋代大力提倡科舉,招賢納士的規模遠遠大於唐代。在眾多孤寒步入仕途的影響下,宋代的文藝傾向平和理性,審美角度趨於內斂。
包容的文化態度是宋朝在文化上的基本國策。在儒、道、佛三教融合的文化氛圍中,出現了壹種新的儒學——理學(亦稱宋學)。理學在文人墨客中迅速傳播,繪畫也逐漸被滲透,改變了“皇家財富”的公式,多畫落敗的雪雁、雕零的飛鳥,遠離世俗。
整個宋代,繪畫無論是宮廷的還是民間的,都體現在設色方面,表現為從重色彩到重水墨畫的轉變。這種畫風上的變化,只是讓它更適合表現民間人物的風土人情和情趣。宋代文人畫和宮廷畫都很繁榮,對風俗畫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文化藝術氛圍寬松,“雅俗並舉”。宋代統治者崇文抑武的政治傾向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氛圍和廣闊的空間,促進了宋代文化藝術的全面繁榮。這其中既有文人雅士的文化,也有具有共同特征的大眾文化。優雅和流行將宋文華推向了極致。宋代的“雅文化”也滲透著許多“俗文化”的元素。詞作為宋代文學的代表,與市場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最早寫的是男女之間的愛情,後來被文人用來抒發感情。北宋中後期,由於北宋朝廷長期實行“正文”政策,宋代皇帝都重視文化。“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出自宋代,宋代的畫也是如此。畫院中影響突出的畫家大多來自民間,因丹青的功力而被招入畫院。他們接受正統的教育,他們的作品傾向於“高雅文化”,但他們的作品卻是“庸俗的”,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故宮藏)是中國繪畫史上罕見的風俗畫卷。整幅畫的結構分為三節:第壹節是關於汴梁的郊外風光;中間部分描述了汴河,尤其是拱橋。橋上,車水馬龍,橋下,貨船穿梭,上下呼應,好不熱鬧;後半部分描述了城市的街景。畫家用寫實的手法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郊區居民和城市在清明節時的感人場景,深刻揭示了12世紀中國城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也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民俗風情、經濟活動、城市建築等。在這壹歷史時期,清明上河圖是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經濟和文化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