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4縣劃龍舟是在農歷五月五日舉行,是為紀念屈原而舉行的。
南昌的龍舟賽各縣各具特色,但又要以安義縣的最為壯觀。
安義縣的石鼻鄉、萬埠鎮和龍潘鎮的龍舟賽,自明朝以來就相當出名。每年五月初五,成千上萬的人圍觀在安義的潦河兩岸,等待各村各鄉的龍舟賽開始。大約在上午9時,潦河裏的龍舟爭先恐後地朝前猛劃。龍舟有的為黃色、有的為紅色、有的為黑色,還有白色的、綠色的,使200米寬的潦河上構成壹幅五彩繽紛、絢麗壯觀的圖畫。古人有竹枝詞為證:“五月榴花五月紅,雄黃角忝盡古風、絲絲繡出兒童佩、萬埠龍津封掉中。”
·鬧元宵·
正月十五史稱“上元節”,南昌稱為元宵節。南昌人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
鬧元宵這天,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住戶,都必須吃元宵,象征全家團圓、幸福。
吃好元宵之後,便開始鬧燈了。
南昌鄰縣農村元宵節的龍燈,各式各樣,有龍燈、板凳燈、關公燈、采蓮燈等。板凳燈最長由1000多條板凳組成,有1000多號人。板凳燈起舞時整齊統壹,十分壯觀。灣裏區太平鄉的關公燈,由100條節毛竹組成,每節毛竹上插有小山竹制成的各式燈籠,十分好看。解放後,民間的鬧元宵,又加入了各種民間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掛燈。村村的彩燈徹夜通明,鞭炮聲、嬉戲聲不斷,鬧到通宵,正如民間傳說的:“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壹樣,壹直鬧到正月十六,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開始將臘月甘四設的供桌拆去,將燈收起來,舉行送神活動,送神完畢,新春活動也就告壹段落了。
·夢山求夢·
夢山原名罕王峰,在新建縣境內夢山湖畔,此峰山勢險峻,綠樹成蔭,是現在南昌著名的風景遊覽之地。
據史所載,在晉朝炎興元年 (公元263年),蜀國為晉吞滅後,劉備之孫劉護,攜家眷自四川避難至此,此處地形險要而又隱蔽,決定在此結寨踞守。劉護的母親羅氏,見大勢所趨,勸劉護歸順於晉,後劉護得封為廣惠王,其母羅氏封為協慶夫人。太康元年 (公元280年),東吳又被晉所滅,殘軍敗將逃避新建西山藩源,與地方匪盜勾結作亂,後為劉護所滅,被當朝封為罕王,原所居住的山峰也賜名罕王峰。劉護之母羅氏,常以山果感人入夢,民間百姓因此常至此求夢,久而久之,羅氏被稱為“夢娘娘”。遂又將罕王峰稱夢山。
至南北朝梁代天監年間,雲遊僧李月鑒在夢山結廬並報請當時江洲都督王茂為劉護建廟塑像,從此罕王峰便有了罕王廟。
罕王廟建立以來,香火壹直很盛。唐憲宗時,有壹進士姓施名肩吾,棄官隱居梅嶺,常邀友人同登夢山遊玩,壹次偶見罕王廟後有壹石洞,洞的面積恰好只容壹人,為此將洞命名為施先生石室。
關於“求夢”壹說,有許多有趣的民間傳說,相傳南宋寶佑文年(公元1253年),奉新縣有位舉人,名叫姚勉,在赴臨安趕考途經夢山,聽說夢山求夢靈,便連夜上山,夜宿罕王廟,果然得金榜高中的好夢,當年即中頭榜
“狀元”,在回鄉省親途經罕王峰,特捐建壹所“夢娘娘宮殿”供奉劉護之母羅氏。此事壹傳十,十傳百,夢山與夢娘娘,從此便聞名遐爾了。
清、明時期是夢山香火最盛的時期。罕王廟的和尚與登山求夢的壹些文人學者結為知己,他們在罕王廟唱和詩句,晚清立憲人物文廷式也是夢山罕王廟和尚的好友,他們壹起賦詩書聯,切磋棋藝等,故夢山的名氣愈來愈大,張勛也因追慕同鄉姚勉在夢山得好夢發跡,親謁夢山,現在上夢山的壹條登山石道;便是他所捐修的。
罕王廟為磚木結構,前後有兩重殿宇,用16根石柱支撐,建築藝術極為精巧.
夢山周圍環境幽僻,花香鳥語,溪水長流,是個難得的世外桃源。
近年來夢山的遊客有港澳同胞,也有外籍嘉賓,還有市民與鄉民,他們有的是求子,有的是求官,有的是求財,小小的罕王峰,已是名揚四海的旅遊勝地了。
·茶館聚會·
有閑者邀集茶會,是南昌自古沿習至今的習俗。有《立夏茶詞》說:
“城中兒女無壹事,四夏晝長愁午睡;
家家買茶作茶會,壹家茶會七家聚。
風吹壁上織作筐,女兒數錢壹日忙;
煮茶須及立夏日,寒具薄持雜藜栗。
君不見村女長夏踏紡車,壹生不煮立夏茶。”
(註:南昌有習俗,立夏日須喝立夏茶,否則壹夏不得自在)。
據史所載,南昌市開茶館的歷史已有壹千余年,而且在江南壹帶,要數南昌的茶館、茶鋪數量最多、規模也最大。解放前,南昌市有人口20萬,但茶鋪,茶館卻遍及全城的四面八方,大約有200余家,每家都設有400—500個座位。傳說在以江南才子王船山命名的船山路上,就開有3家大茶樓(寶華樓、聚賢樓、陳源發),相隔不到300米。每天上午七八點鐘左右,南昌的老茶客們不吃早飯就拖拖沓沓地朝茶館走去,沿途約上幾個知己、從早上可以壹直泡到下午三四點鐘,有的還在茶樓泡到半夜。
南昌茶樓的擺設風格具江南市民階層特色,壹般都是壹張八仙桌、4條長凳為壹組。佐茶食品壹般有油炸麻圓、糖果、麻花(油炸)等。茶客們有的是來休閑的,有的是來商定兒女喜事的,還有的是來洽談生意的。也有的是鄰裏之間傷了和氣,來茶館緩和氣氛,重歸於好的……五花八門。他們將茶館當成休閑、結友和洽談生意的場所。
有些大茶樓的老板,為招徠生意,便請壹些民間藝人來茶樓賣藝。這些民間藝人所表演的有南昌道情、南昌采茶戲等民間喜聞樂見的節目,很受新老茶客的歡迎。
這幾年,南昌的茶館業又漸漸興盛起來,大約全市已有20余家茶館。其形式和風格與舊時南昌茶樓沒有什麽大的區別。
·龍崗登高·
中華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習俗,南昌也同樣流行。
南昌市城郊的龍沙,自晉、南朝以來,便是登高望遠的勝地。據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引文說:“北有龍沙,椎阜透迤,潔白高峻,而似龍形,連亙五六裏,舊俗九月九日登高之處。”唐代詩人孟浩然也有詩雲:“龍沙豫章北,九月桂帆過;風俗因時見,湖山發興多。客中推送酒,掉裏自成歌;歌竟乘舟去,滔滔任夕波。”
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南昌地區極為盛行。每年重九,人們相約,或攀梅嶺,或登滕王閣。人們以文會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習俗,長期承襲不衰。
·萬壽朝仙會·
朝仙會也名敬香會,是奉把許遜的廟會。在南昌地區最受人崇拜的是許遜,民間叫他為福主菩薩。
相傳大約在1500年前,136歲的許真君及全家42口人(連房屋和雞犬)壹齊升天。所謂“壹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也出之於此。南昌人為紀念許真君,將他升天的日子俗定為他的生日。為此,每年農歷八月至十月,先後兩個多月的時間,南昌鄰縣方圓百裏之內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豐城、進賢等縣的鄉民,自願齋戒沐浴,有組織地以鄉、村、族為團體,組成朝仙會,前往西山萬壽宮朝拜、進香。
萬壽朝仙會有許多禁忌:1、朝拜前需齋戒壹星期;2、須洗澡換衣服,3、肩上斜掛黃色進香袋,敲鑼打鼓結隊前往。為了能在八月初壹的清晨得到頭柱香,朝拜者需晝夜不停地趕往萬壽宮。凡是得到了頭柱香的人,認為是最幸運的人,比中了狀元還高興。
萬壽朝仙會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近年前來朝拜的人更是多了起來,並且充分利用萬壽朝仙會的盛況進行鄉間集市的貿易交流。還有些鄉鎮在萬壽宮前舉行各種民間娛樂活動,壹些國外嘉賓,港澳同胞也興致勃勃地前往朝仙會敬上壹柱香以求吉利。新時期的萬壽朝仙會也註入了新時期的新特色。
·六月六曬衣箱·
南昌居民素有“六月六曬龍袍”的習俗。
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是龍王爺及寺廟菩薩曬衣袍的日子。據說這天的“陽氣”足,氣候幹燥,經六月初六日曬過的衣物,不會發黴,不會被蟲蛀。所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將家裏所有的衣物全搬出來曬。解放前,每到六月初六,各寺院的菩薩也換上新裝,紛紛擡上街頭。菩薩遊到哪裏,哪裏的人就會爭相叩拜燒香,求菩薩保佑。
南昌的氣候溫暖濕潤,每年六月六之前,都是黴雨季節。故此六月六日曬衣裳的習俗,實際上也應是對太陽的壹種崇拜。
·求子·
南昌的求子習俗很具地方特色。古代的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壹高士橋(現稱高橋),高士橋有石柱欄桿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或相約,或獨行來至高士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般便可生男孩。清代劉壹峰曾作《高橋行》詩壹首,可窺當時拜月求子盛況。詩曰:
高橋月明當夜半,前呼後呼女郎伴;
傳言拜月過中秋,便好生兒嫁石頭。
現高士橋早已拆除,僅留下壹條叫“高橋”名稱的街道,這古老的求子習俗也隨著為現代文明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