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代(約170萬-4000年前) 按照歷史年代,中國遠古文化包括了史前文化時期、夏、商、西周的大部分時期人類的社會生活。
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歷史學所指的中國史前社會是有了文獻記載之前的歷史時期,即西周有了***和紀年之前的階段。
中國史前文化分期 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以及青銅時代。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夏商周三代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青銅時代,也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文明的起源。新石器時代晚期也是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時期,壹直沒有確實的考古和文獻證據。
夏啟、商湯、周武是三代開朝君王,對於三朝很多事件斷代的考證,即使從孔子開始就有文獻記錄,但疑問仍然很多。 青銅文化在夏商周發展到了鼎盛時期,除了甲骨文,大量刻在銅器上的銘文也是重要的文字記錄。
史前時期即有正式歷史記載之前中國境內人的發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關三皇五帝的傳說史,直到最後建立夏朝。這時期時間的跨度最大,從約170萬年前到公元前21世紀。
猿人包括雲南的元謀人、陜西的藍田人,後來的北京人的頭結構又有了新的進步,北京人使用的是粗制的石器,過著極為艱難的原始生活。 此後是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時期,母系氏族公社有壹個***同的祖先,現在“姓”這個字就橫形象地體現了遠古的母系氏族的事實。
母系氏族在全盛期之後逐漸衰落,過度到父系氏族時期,同時,壹夫壹妻制的家庭也形成了,原始社會開始走向了解體。 編輯本段史前時代的三個階段 原始人群 原始人群是史前時期的初級階段,也是人類最早的社會組織形式。
原始人群又可分為“猿人”、“古人”兩個階段。這壹時期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的早期和中期。
猿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謀人、藍田人和北京人。猿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主要依賴采集果實和挖掘根塊為生,同時狩獵活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猿人還懂得使用天然火,改善了生活環境,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猿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組成血緣家庭,若幹個血緣家庭形成了較為松散的社會組織。
由於猿人脫離動物不久,所以其婚姻還處於雜交狀態。 古人的體質較猿人明顯進步,已接近現代人。
古人化石和遺跡分布更為廣泛,主要代表有大荔人、長陽人、丁村人及許家窯人等。古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是打制石器,但打制的技術有所提高,並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古人在生活上仍然依賴采集、狩獵。在此階段,婚姻狀態有所進步,先由原始雜交過渡到同輩群婚,再過渡到壹個家族的男子與另壹個家族的女子群婚。
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晚期。
到母系氏族制後期,現代人形成,屬於新石器早期。 中國境內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遺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
這壹階段的打制工具有較大改進,並發明了弓箭。其生產部門主要是采集和狩獵。
人們學會縫制獸皮衣服,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同時,出現了族外婚,形成以壹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
由於女子在采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同壹氏族的成員都是同姓的,子女也從母姓。
母系社會繁榮時期的文化遺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此時,生產力水平有明顯進步,磨制、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農業產生;家畜飼養、原始手工業及副業出現等等。
人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審美和宗教觀念繼續發展,並產生了最早的文字符號。
父系社會 中國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大約在四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遺存代表有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等。
此時在考古學上屬於新石器晚期。 父系氏族時代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比以往有較大的提高,其表現主要在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家畜飼養規模的擴大;制陶技術的進步;銅器制造的出現;絲織品的發明;手工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會分工的形成等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壹夫壹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
父系氏族制形成後,私有制萌芽、產生。在貧富分化加劇的情況下,階級對立出現。
由此進壹步導致原始社會解體,國家開始產生。
2.反映中國悠久歷史的考古發現有哪些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壹,具有悠久的歷史,而現代人了解歷史的方式以考古發掘為主,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通過考古去改寫歷史”,由此可見考古對於我們認識古人的生活是極其重要的,而中國大地的土地下面就埋藏了千年的故事,在近百年的時間裏,中國發掘了許許多多的考古遺跡,而有壹些考古發現不僅震驚了全世界,還奠定了我國考古史的基礎。
法門寺舍利子震驚佛教及世界由於1981年法門寺的倒塌,國家決定重建法門寺,而在重建之前對法門寺進行了考古發掘,於是就發現了法門寺地宮,而在地宮中發現的最為重要的東西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這壹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的佛教人士,開啟了我國古代的時候在佛教的顯赫地步,後來這個舍利子在全世界的佛教聖地進行展示,引起了強烈的反應,開啟了佛類考古的篇章。編鐘的發現使我國的古音樂造詣震驚世界在1977年的時候,在湖北發現了壹個超級大的墓葬,就是中國著名的曾侯乙墓,其中出土的最為著名的就是曾侯乙編鐘,***計有65件,重達2500公斤,並且最為神奇的是這個編鐘能夠獨立的完成音樂節奏的所有聲調,成為了古代聲樂文化的有力證明,將我國的音樂歷史推移了壹千多年。
兵馬俑的發現成為世界第八奇跡在1974年,在陜西省發現了世界矚目的兵馬俑,並且證明這個巨大的兵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雖然距離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但是對於兵馬俑的挖掘以及考古工作依然在進行,由此可見其規模之巨大,同時也開啟了大家對於先秦時期的歷史濃厚興趣。七千年前的水稻發現證明了中國文明古國的地位在1973年的時候,在長江流域發現了河姆渡遺址,而在這個遺址裏面發現了七千年前的水稻遺存,震驚了世界考古人士,同時也發現了其他人類生活跡象,表明了在七千年前中國就有高度發達的文明。
兩千年完整古屍表明了我國古屍處理技術之發達埃及木乃伊可以說是古人對於古屍保存比較好的壹個類別,但是木乃伊通過了非常繁雜的步驟才完成,而在1971年發現的馬王堆漢墓女屍,雖然說經歷了兩千年的時間,但是女屍依然彈性十足,四肢還可以活動,內臟部分完整無缺,這壹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稱為了二十壹世紀最為重大的發現之壹,也讓大家認識了我國古屍處理技術之高超。金縷玉衣的發現表明了西漢文明璀璨奪目1968年,在河北滿城發現了著名的西漢大墓,而在這個墓穴裏面發現了舉世矚目的金縷玉衣,並且還是兩件,這種只在史書上才見到的記錄得以壹睹真容,同時發現的還有西漢時期人們生活的其他用具,揭開了人們對於西漢時期人們生活狀態的認識。
第壹個被挖開的帝王陵寢中國的皇家陵寢多數是被保護的,原則上是不允許打開的,而有壹個皇家陵寢被打開了,那就是定陵,作為第壹個被打開的皇家陵寢,在定陵裏面發現了明清時期的很多生活真實寫照,也奠定了明清考古的篇章。北京人五十萬年前的祖先1929年的時候,在北京周口店發現了五十萬年前的人頭骨,揭開了中國人類祖先的考古發現,不過由於戰爭的原因,所發現的頭骨已經遺失。
殷墟的發現解開了三千年的帝王盛景1899年的甲骨文發現開啟了殷墟的發掘,並且這個考古發現開啟了中國的近現代考古史,標準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讓我們認識到了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不過由於戰爭的原因,對於殷墟的考古斷斷續續,浪費了很多的時間對考古進行保護。莫高窟的發現開啟了黃沙考古歷史在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的發現,使得這個在沙漠中埋藏了壹千多年的文化寶庫被發現,並且建立了所謂的敦煌學,雖然已經過了壹百多年,人們對於莫高窟壁畫的研究依然在持續著。
總結:其實不單單是中國的考古發現,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考古發現同樣非常重要,都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產物,作為現代人,應該從文明的角度去認識他們。
3.史前文化的歷史考古河姆渡遺址的發現改寫了浙江乃至長江流域史前文明的歷史。
1973年夏天,余姚當地群眾在興修水利時發現了壹些陶片,從而發現了這塊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度達4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的遺址。根據測定,遺址第四文化層的年代距今約7000年。它的發現,有力地證明了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壹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搖籃。
壹段巫山雲雨,改寫了亞洲文明史。
早在1985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黃萬波教授率領的考古隊,就在今天的巫山縣廟宇鎮龍坪村龍骨坡,發現了壹顆古人類門牙和壹段下頜骨,與人類化石同時出土的還有巨猿和壹百余種脊椎動物化石,這壹發現立刻震驚了世界。
我們發現的大量石器證明,中國的史前文明可以再向前推近100萬年。至於“巫山人”是猿還是人,只有等待更多的證據出現來證明……
/grptopicview_tid_402881551632502001166a0b34780218.aspx?login=no
4.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有多久在世界範圍內,考古學從誕生到現在,已走過近200年的歷程。按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可以概括為萌芽期、形成期與初步發展期、基本成熟期、轉變期、全面成熟期和繼續發展期。
萌芽期(文藝復興至19世紀20年代)
萌芽期的主要特點是搜集和研究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埃及的文物,調查歐洲古代遺跡、北美印第安人遺留下的古跡。從研究古物的意義上說,中國從宋代開始的金石學傳統可以被認為是考古學的萌芽,但並未涉及古代遺跡的研究,也沒有直接發展成為近代考古學。
形成期與初步發展期(19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
形成期以19世紀20年代北歐學者西蒙森和湯姆森相繼提出的“三期說”,即把古代按照生產工具的質料劃分為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時期的觀點,並由湯姆森按這壹分期陳列博物館的文物,及發表專著進行闡釋為代表。地質學中按土質、土 *** 分地層的方法被引入考古學,成為“考古地層學”,它使考古學的研究擺脫了古物學僅僅研究遺物形態本身的局限,走上了科學的軌道。這壹時期,在埃及、兩河流域和歐洲展開了壹系列考古發掘,如對著名的意大利龐培遺址的發掘。
初步發展期(1867年至1918年前後)的考古發掘逐漸科學化,挖寶式的發掘受到批評。按層位發掘,準確記錄壹切遺物的出土位置並將它們全部收集、充分及時地公布發掘成果為人們所推崇。與此同時,出現了被稱為考古學兩大基本方法之壹的“考古類型學”,即根據遺物的形狀和紋飾的不同對其進行分類研究,以闡明這些遺物之間內在的關系。考古地層學的普遍應用和考古類型學的出現是這壹階段最具代表性的標誌。考古學理論則主要是運用相關學科的傳播論和進化論。
基本成熟期(20世紀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基本成熟期(20世紀20年代初至50年代末)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20世紀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的標誌是考古學理論的豐富和創新、考古工作範圍的擴展和重大發現的增多。這壹時期獲得了壹批重要考古發現,在壹些考古工作開展較早的地區,初步建立起考古學文化序列。此外,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地區從歐洲和近東向東擴展至中國和印度,拉開了這兩大文明古國近代考古學的序幕。
5.夏朝時期遺留下來了什麽著名文物河南省偃師市二裏頭村距離洛陽市約18公裏,東西長約2.5公裏.是夏代都城遺址.1959年這裏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銅器如刀、爵、鈴等,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青銅器.
河南省偃師市二裏頭村位於伊、洛二水之間,距離洛陽市約18公裏,東西長約2.5公裏,南北寬約1.5公裏.時代約距今3850-3550年,相當於我國歷史上的夏、商王朝時期.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和1928年安陽殷墟的發掘,證實了殷商的存在.對《史記·殷本紀》的肯定,必然引發出《史記·夏本紀》也為信史的認識.由此,20世紀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課題.1959年夏,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裏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源於網絡分享。。。
6.考古時代的劃分研究範圍 史前考古學以史前人類的遺跡、遺物為基礎,用考古學的方法來研究當時的文化面貌、經濟形態、社會生活和分期斷代,同時還要結合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和民族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來復原自然環境的變遷、人類體質的發展和社會組織的變化,並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上的應用,為分期斷代提供更具體的論據。
史前考古學的出現,突破宗教傳說和文獻記載的局限性,空前地延長了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人類和古猿的分化以制造工具為標誌,這是勞動的具體象征。
史前人類的發展,從低級到高級,壹直到文字出現,至少經歷了二、三百萬年的歷程。由於歷史發展的不平衡,史前時期的下限也頗不壹致,象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進入歷史時期,中國在前16世紀的商代已出現階級國家,歐洲的古典時代開始於前6世紀。
有些地區的史前時期則延續時間更長,如新大陸的美洲可晚到16世紀,大洋洲晚到18世紀中葉,這些地區在殖民主義者入侵以前,統屬於史前考古學研究的範疇。 研究簡史 有關史前的傳說,在古文獻裏也有所反映, 例如前8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赫西奧德的《勞動與時令》詩篇裏,便把人類的發展劃分成黃金、白銀、青銅、英雄和鐵5個世紀;中國東漢袁康所撰的《越絕書》中也把人類使用的工具,分成石、玉、銅、鐵4個階段,這些只是根據古代傳說而產生的推理敘述。
至於從考古學上得到科學的認識,是從19世紀開始的。1836年丹麥學者C.J.湯姆森提出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分期,奠定了史前考古學研究的基礎。
1865年英國學者J.盧伯克,又把石器時代劃分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1868年法國考古學家G.de莫爾蒂耶用考古學方法將歐洲舊石器時代文化進行分期,後來經法國考古學家步日耶的補充修改,直到今天還在沿用。
1892年英國學者A.布朗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劃分了壹個過渡期,稱之為中石器時代。1877年意大利學者G.基耶裏克提出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增加銅石並用時代作為過渡期。
於是史前考古學的時代劃分基本齊備。中國史前考古學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特別是中華人民***和國建立以來,史前考古學基本上填補了時代和地區上的空白,取得空前的成績。
舊石器時代 在這壹時代人類開始出現,生產工具以打制石器為標誌,人類的體質具有原始的特征。遺存與若幹絕滅動物***存,其地質時代屬於更新世,從二、三百萬年前開始至壹萬年前為止。
舊石器時代的時間最長,占人類歷史的99.8%。至於所謂在其前,尚有“曙石器時代”或“木器時代”等提法,都缺乏事實根據。
舊石器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的不同,文化面貌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因而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分期。關於舊石器時代的劃分,壹般采用兩分法或三分法,即下部舊石器時代、上部舊石器時代,或早期、中期、晚期。
後者的劃分與人類體質發展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3個階段相適應。 在這個漫長的時間裏,無論人類的體質還是文化,都是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
象火的使用,石器工藝的改進,骨、角、蚌器的應用,藝術作品的出現以及意識形態的發展等,充分反映從人類出現伊始,便在同大自然的艱苦鬥爭中不斷地改造世界而獲得生存和發展。歐洲舊石器文化發現豐富,文化系統和分期斷代比較清楚,早期遺存有阿布維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克拉克當文化;中期遺存有莫斯特文化,勒瓦婁哇文化;晚期遺存有奧瑞納文化、梭魯特文化、馬格德林文化等。
其中有些文化還影響到北非和西亞。中國也同樣有豐富和自成系統的舊石器文化遺存,早期遺存有藍田人文化、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中期遺存有丁村文化;晚期遺存有峙峪文化、山頂洞文化、小南海文化等。
美洲和大洋洲也都有舊石器文化,均屬於晚期的遺存。 中石器時代 也有人稱其為續舊石器時代。
其地質時代已進入全新世,屬於冰後期。此時歐亞大陸的氣候轉暖,與舊石器時代晚期顯著不同。
人類依然過著采集漁獵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但磨制石器還沒有出現。文化面貌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有類似之處,不過地域性的色彩更加濃厚,如以地中海沿岸為中心的中石器諸文化,可分為精石器文化和粗石器文化兩大群。
前者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代表,屬於采集漁獵文化,象歐洲的阿齊爾文化、塔德努瓦文化,均以幾何形細石器為主體,用三角形、半月形和梯形的石刀,鑲嵌在骨木柄上作為復合工具使用。中國的中石器文化發現不多,如沙苑文化和靈井文化也都以細石器為特征,是從細小的石核上剝下石葉,壹般缺少加工,與前述幾何形細石器有顯著不同。
中石器時代大約開始於距今1萬年前後,延續的時間不平衡。例如西亞在公元前9000年已出現磨制石器,向新石器文化過渡,歐洲和中亞等地也有的延續到前3000年左右,丹麥的埃泰博勒文化就屬於中石器時代的殘存文化,其晚期出現的磨光石器和陶器是受了南歐新石器文化的影響,但還保留較原始的狀態。
新石器時代 這壹時代的基本特征是農業、畜牧業的產生和磨制石器、陶器、紡織的出現。嚴格地講,這時已從依賴天然賞賜過渡到生產經濟階段。
由。
7.什麽是考古學 待做 1 歷史時期與史前時期以有無文字來區分 2 單史前考古學的研究範圍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類歷史,歷史考古學的研究範圍是有了文獻記載以後的人類歷史,主要是研究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歷史考古學必須與歷史學相配合,同時還要依靠古文字學、銘刻學、古錢學、古建築學等分支。歷史考古學史前考古學和歷史考古學都以遺跡和遺物為研究對象,這是它們之間的***同性。
但由於歷史考古學必須參證文獻記載,而史前考古學則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可供依據,所以兩者的研究任務也有所不同。史前考古學承擔了究明史前時代人類歷史的全部責任,而歷史考古學則可以與歷史學分工合作,相輔相成,***同究明歷史時代人類社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