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特征
很多侗族的房子都是以杉木為柱,杉木板為墻,杉木皮為瓦。都是杉木科,壹個完全的杉木世界,充滿民族特色。有的侗族的房子巧妙的建在水上,防火性能好。這種民居,樓上住人,樓下養魚,人高興跳,相映成趣。當妳想吃魚的時候,只要揭開地板,伸手去拿。
侗族南部地區的特點
侗族南部地區的民居建築有壹個特點,就是層層疊疊,有大有小,不占地。每層都有畫廊。在走廊上安裝欄桿或圍欄。如果使用圍欄,會專門切壹個圓形的洞,讓狗往外看。由於有層層檐,檐水甩得很遠,有利於保護墻腳,可以用來晾衣服和糧食。
侗族同胞除了在屋檐下曬糧外,還用杉木稈在自家房前搭建梯形曬糧臺,用杉木搭建懸掛糧倉。糧倉也是依水而建,有利於防火、防盜、防鼠、防潮。
建築特色-鼓樓
侗寨建房有個規矩,就是圍著鼓樓建,像蜘蛛網壹樣,形成放射狀。鼓樓是侗寨特有的民間建築,是團結的象征,是侗寨的象征,在侗族人民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其附近還配有侗戲樓、風雨樓、鼓樓坪,構成了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猶如侗寨的心臟。每逢大事,村裏的人都聚集在這裏商量,或者逢年過節,村民們都身著盛裝,在吹笙中踩堂,通宵達旦地唱著歌,好不熱鬧。許多侗族村寨都在村尾修建了木寨門,以滿足村民迎客和以歌交友的特殊需要。寨門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如牌樓和亭子,或長廊和花橋,將風景如畫的侗族村莊裝飾得更加美麗。這種獨特的公共建築,雖然不是民居,但對於以民居為主要載體的侗寨來說,卻是不可或缺的。
建築特點-幹柱建築
居住在黎平、榕江、從江、金平、劍河等縣和山區的人們大多建造“幹欄”建築。這些房子大多有兩三層,兩三個房間。樓下壹邊圍欄關起來養牲畜,另壹邊堆放柴火和雜物,或者放置“米鈸”。從側面爬上梯子。建築前半部分是走廊,寬闊明亮。它是壹個家庭休息或從事體力勞動的地方。窗戶的屋檐下,掛著壹根晾衣服的橫桿。從江縣有“九洞”,桿子上掛著十籠八籠的“媒鳥”,很有意思,充滿了捕鳥的味道。後半部分是房間,這裏有壹個“火塘”和壹個鐵“支架”。壹年四季煙火不斷,頂上掛著壹個平面木格,寬約3尺。侗語叫“[ngagc]”,漢語叫“火炕”,專門用來烤糧食。這個地方不僅是“祖宗”,也是取暖、做飯、用餐、接待客人的地方。墻邊放著水桶和竈具,兩邊是臥室。在三穗、天柱、玉屏等地,會建兩層小樓,多兩三間。其中壹間為廳堂,中墻前放置神龕,裏間小室為“火室”,用壹尺高的臺階砌成,面積約占三分之二。它是用木板鋪的,上面有火坑,有的是在地下挖的。其功能和周圍陳設與“幹樣”建築的“火塘”大致相同,其余房間均為內部房間。樓上存放食物和雜物,是壹戶人家的倉庫。這顯然是人們“幹欄”生活的遺留問題造成的,雖然他們已經定居在地下的房子裏。至於小鎮附近的房子的形式、結構、內部裝修,除了廚房位於房子的側面或後面,其余基本與上述房屋相同。還有壹些富裕家庭,住的是高層院落,“四合壹天井”,雕屋龍鳳花窗,門上掛金字匾,“宮燈”高掛廳堂,雕畫椅,金碧輝煌,富麗堂皇,就像漢族的富裕家庭壹樣。
鄉村標誌
鼓樓和於風橋是侗族村寨的獨特標誌。哪裏有侗寨,哪裏就有鼓樓。壹般壹個宗族名字建壹個鼓樓。所以大村有四五個鼓樓。東鼓樓是壹座杉木結構的塔形建築。它的底部是正方形,頂部是多邊形,有四檐四角、六檐六角、八檐八八角等不同類型。樓層數是奇數,三到五層,七到九層,有的高達十幾層。鼓樓突兀高聳,頂部是獨特的屋頂,有尖塔、歇峰、懸峰等樣式。頂部有寶葫蘆、千年鶴等雕刻,象征吉祥。鼓樓的梁、柱的屋檐上裝飾著彩畫,精致華麗。整個建築,不用釘,不用鉚,用榫槽連接,歷經數百年風雨,不朽。它的“人字”拱結構尤其受到建築專家的稱贊。鼓樓是侗族人民聚會、討論的地方,也是人們休息、娛樂、與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地方。
風雨橋:又名花橋,分亭式和鼓樓式。亭子式風雨橋,橋面上的亭子典雅精致。鼓樓風雨橋建在壹條寬闊的河上,橋的長廊之上,覆蓋著幾座鼓樓建築,非常漂亮壯觀。東寨風雨橋,橋身全部采用杉木跨直套管,孔洞相連,結構精密,無需鐵釘連接,別具壹格。橋廊裏有長椅供人們休息和照看。有的還備有茶水,供路人解渴飲用。於風橋不僅方便旅遊,也是侗族人民歌舞、吹笙彈琴、招待客人的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