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雲岡石窟·東亞佛教美術的母胎

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雲岡石窟·東亞佛教美術的母胎

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雲岡石窟·東亞佛教美術的母胎

石窟寺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傑作,產生過許多偉大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其中雲岡石窟便是這偉大傑作之壹。雲岡石窟因其巨大的藝術成就而被譽為“東亞佛教美術的母胎”。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武周山南麓。因武周山麓最高處叫雲岡,石窟因此得名。現存主要洞窟五十三個,東部四窟,中部九窟,西部四十窟,石雕造像五萬壹千多尊,它是我國最大的石窟群之壹,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460),前後歷時四十余年。石窟的建造與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的命運緊密相連,同時也是封建帝王為鞏固自身統治的產物。鮮卑族進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權後,壹開始很重視佛教的作用,大修佛寺以定人心。但到了第三代太武帝時,太武帝受司徒崔浩影響,崇信道教,大力滅佛。452年太武帝被宦官虐殺,文成帝即位。文成帝以太武帝命運為戒,掀起興佛運動,其行動之壹就是下詔開鑿石窟,雕造巨佛,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將“禮佛”和“忠君”結合起來,宣傳“皇帝即如來”的思想,以緩和矛盾,加強統治。雲岡石窟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誕生的。

在民間,關於雲岡石窟的由來,流傳著壹個奇妙的傳說。很多年以前,武周山下有個雲岡村,村裏住的是戍邊打仗的邊關老兵。村旁有座小沙丘,隨著歲月的流逝,沙丘越來越大,最後長成了高50丈,寬四、五裏的大沙丘。夜幕降臨時,沙丘會傳出動聽的樂曲聲。雲岡人對此都感到疑惑不解。村裏壹位勇敢的後生,每天趕著羊群到沙丘聽曲,天長日久,羊倌也學會吹笛哼調了,他壹吹唱,沙丘也附合奏樂。羊倌決心解開這個謎,他用了四十九天時間刨挖沙丘,當把沙丘挖成個大沙坑時,聽見沙坑裏傳出隆隆的聲音,聲音說“我要出來”,羊倌隨口應道:“出來就出來唄”。話音剛落,只聽“轟隆”壹聲巨響,沙丘當中裂開壹條大溝,壹座幾裏長的寺院倏然出現在眼前,萬尊石佛金光閃閃,美麗的伎樂在空中飛舞,壹會便飛到石壁上化作飛天石人。羊倌被這神奇的景觀迷住,邁進寺院大殿,只見大殿後面均是石窟,壹尊尊高大的石佛端坐在蓮花臺上,周圍還有數不清的羅漢、天神。消息傳出驚動了遠近的百姓,從此雲岡石窟名聞天下。為紀念這位使雲岡石窟出世的羊倌,人們在石窟頂上塑了壹尊羊倌的像。

雲岡石窟極富神韻。明詩人馮雲驤《題雲岡寺》贊道:“斤斧何年出化工,深夜明月山鬼泣。竅鑿天開石髓香,千佛寶相生奇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註》對雲岡石窟問世之初的面貌描述得更為生動具體:雲岡石窟“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新眺”。如今,山堂水殿雖不復存,但石窟內的不朽雕像歷經千載風雲、百代滄桑,卻依然閃爍著神奇的光彩。

雲岡石窟分為東部、西部和中部三個區,各區不僅在形制上明顯不同,而且還表現出不同開鑿年代的歷史文化特色。其中開鑿年代最早、歷史最久的是西部第十六至二十窟,即歷史上有名的“曇曜五窟”。此五窟開鑿於460至465年。曇曜是北魏文成帝時的沙門統,就是主管僧寺的人,他曾向文成帝奏請並得到批準,在京城(大同)西郊的武周山開鑿石窟五所,並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塑刻五尊大佛,以紀念北魏的五位開國皇帝,歷史上便把曇曜指揮雕鑿的這五窟叫作曇曜五窟。曇曜五窟每個洞窟都有壹尊十幾米高的佛像,它們或直立,或交腳,或結跏趺坐,姿態生動,氣勢宏偉。其中第十六窟的釋迦像,高13.5米,昂首挺胸,鼻高且直,唇薄且長,壹反常見的釋迦立像,實際是依文成帝的模樣造像的。據《魏書·釋老誌》記載,就連佛像身上鑲嵌黑石頭的部位,也正是文成帝身上長痣的地方。第二十窟佛像是著名的露天大佛,是為開國皇帝道武帝開鑿的釋迦像。此像身高13.7米,發髻高聳,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高鼻薄唇,造型雄偉,氣魄渾厚,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雲岡石窟中區各窟開鑿於465至494年。它的形制平面呈長方形,分前後兩室,雄偉的大像減少,出現大型世俗供養人行列;四壁及窟頂刻滿佛教題材的浮雕,這些浮雕造像優美、生動,線條曲折流暢。中區第十二窟素有“音樂窟”之稱,窟頂雕有壹排排伎樂天人,手持排簫、琵琶、笛、鼓等樂器,彈唱奏樂。盛裝的飛天駕雲乘風,輕盈嫵媚,每排伎樂天中間都端坐壹位安詳、莊嚴的釋迦如來,陶醉於輕歌曼舞之中。整個群像動靜結合,栩栩如生。

石窟東區是雲岡石窟開鑿的最後壹期工程,大約鑿於494至524年。東區形制多為方形窟室,窟門外崖門上有雕飾;窟室中央有刻滿浮雕的方形塔柱,塔上四面刻有佛像及故事。其中第五第六窟毗連成壹組雙窟,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依山建起的五間四層木構樓閣,琉璃瓦頂,十分壯觀。第五窟內中央端坐壹主佛,高17米,腳長4.65米,中指長2.3米,兩眼低垂,俯視塵寰。這是雲岡石窟五萬佛像中最大的壹尊佛像,也是出世最晚的壹尊佛像。大佛褒衣博帶,上著帔帛,下著大裙,儼然是南朝士大夫的裝束,與早期曇曜五窟中的犍陀羅服式不同,可見此時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已推廣至深。被譽為雲岡第壹偉觀的第六窟內,中央雕有16米高的方形兩層塔柱,下層四面雕有佛像。上層四角各雕九層出檐小塔馱於象背,其余各壁雕滿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在後室壁上刻有三十三幅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佛傳故事,內容豐富,構圖精巧。第六窟規模宏偉,雕飾瑰麗,代表了雲岡藝術的精華。如果說文成帝時開鑿的曇曜五窟是雲岡石窟高揚粗獷的開場部分,那麽孝文帝時開鑿的這第五、第六窟便是雲岡石窟氣勢磅礴的收場部分。

在我國三大石窟中,雲岡石窟以石雕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於世。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傳統,吸收融合了外來藝術精華,創造出獨特的風格,對隋唐藝術的發展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 上一篇:南京春節活動去哪裏玩?
  • 下一篇:古代人做飯都用什麽炊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