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創造了象形文字,產生了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藝術也在這壹時期產生了。 原始社會象形文字是指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壹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產生的文字。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象形文字——聖書體,雖然如此,但更精確地說,聖書體應屬於壹種意音文字。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采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壹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還有可能存在的第三種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達巴文(即將消失)。
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於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且亦在某程度上表示語音;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於象形文字,而屬於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根據考古所發現的原始宗教可追溯到石器時代。
原始宗教屬於歷史範疇,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人類壹開始並無任何宗教可言。到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氏族公社產生,人類社會形成為壹個個比較穩定的血緣集團。這時,人的體質與思維能力有了進步,集團內部語言有了發展,某些禁忌和規範已經形成。人們以集體的力量和簡陋的工具與自然界作鬥爭時,壹方面逐步認識到人們的生產活動與某些自然現象的聯系;另壹方面又受著自然界的沈重壓迫,對自然界的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得不到正確的理解。於是,恐懼與希望交織在壹起,對許多自然現象作出歪曲的顛倒的反映,把自然現象神化,原始宗教便從而產生。與階級社會所形成的壹神教對比,其特征為萬物有靈──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 世界各個地區開始紡織生產的時間遲早不壹。大約公元前5000年,世界各文明發祥地區都已就地取材開始了紡織生產。如北非尼羅河流域居民利用亞麻紡織;中國黃河、長江流域居民利用葛、麻紡織;南亞印度河流域居民和南美印加帝國人民均已利用棉花紡織;小亞細亞地區已有羊毛紡織。
據考古資料,中國紡織生產習俗,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見萌芽,距今約 2 萬年左右的北京山頂洞人已學會利用骨針來縫制葦、皮衣服。這種原始的縫紉術雖不是嚴格的紡織,但卻可以說是原始紡織的發軔。而真正紡織技術和習俗的誕生流行當在新石器文化時期。 在距今約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墓葬開始出現,由於發現的資料有限,這壹時期的墓葬情況還不是很清楚。如今發現的幾座墓葬均在山洞之內,墓坑的形狀也不太清楚,或許當時還沒有挖墓坑的習俗,在人骨周圍還有少數隨葬品。法國發現的尼安德特人的墓葬,人骨旁邊有有意放置的石塊和動物骨骼,中國發現的山頂洞人的墓葬,人骨周圍有紅色鐵礦石粉末及隨葬品。
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後,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此時,安葬自己死去的親人已非常普遍。距今約8千至7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經有了公***墓地。距今約7千至5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墓地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墓葬有成人土坑墓和兒童甕棺葬兩種。距今約5千至4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墓地制度更加完備,墓葬之間有了明顯的等級之分。
原始社會的墓葬是復雜多樣的,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域,其特征也不盡相同。如墓葬方向,仰韶文化多向西北,大汶口文化多向東,大溪文化則多向南;再如墓葬形狀,長方形土坑最多,也有掏成土洞的,少數地區墓葬則沒有墓坑,等等。 從古代陶術中發展而來。首先是冶銅,銅的熔點相對較低,隨著陶術的發展,陶術需要的溫度越來越高,達到銅的熔點溫度,而在陶術制作過程中,在壹些有銅礦的地方制作陶術,銅自然成了附生物質而被發現。古人也慢慢掌握銅的冶煉方法。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約5000年到6000年間的西亞兩河流域地區。蘇美爾文明時期的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中國青銅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銅器中堪稱藝術價值最高。中國青銅器代表著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 原始人類為避寒暑風雨,防蟲蛇猛獸,住在山洞裏或樹上,這就是所謂的“穴居”和“巢居”(樹上築巢)。經過不斷進化,古人開始營建房屋。據考古發掘證明,我國最早的房屋建築產生於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的房屋主要有兩種,壹種是以陜西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北方建築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圓形,地穴有深有淺,以坑壁作墻基或墻壁;坑上搭架屋頂,頂上抹草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間還立有木柱支撐屋頂。壹種是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為代表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的建築模式——幹欄式建築;壹般是用豎立的木樁或竹樁構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懸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幹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飼養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