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意識:原始社會經歷了新舊兩個時代,也是審美意識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發展過程,也是原始情感和簡單觀念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在舊石器時代,雖然先民沒有留下可見的形象,但從他們因生物本能而自發進行的創造性勞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初級審美能力的形成和審美意識的萌發。這個時期是審美無意識時期。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中國美術史上出現了新的篇章,進入了審美自覺階段。這壹時期的藝術以混亂為特征。這壹時期的陶器、石器、雕塑、巖畫和地畫並不是純粹為了“美”而創作的,而是原始社會生活的反映,“誕生於意識和觀念的物化形式,是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作為創作主體,當原始人的“自我意識”已經成熟,但屬於經驗世界的心理活動還沒有發展和積累到壹定程度,就不會促進藝術的產生,在不斷的征服自然的鬥爭中,原始人逐漸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這些經歷壹方面增加了他們適應生存的能力;另壹方面,他們對知識、解決和驗證的心理渴望,在無數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不斷增長。外界事物對他們內心的每壹次沖擊,都不可避免地讓他們對現實產生壹種解釋和控制的欲望。於是,繪畫、雕塑、神話或舞蹈成為了他們長期以來發泄積累的感情的媒介和控制手段。“原始藝術既不是由純粹的好奇心產生的,也不是由創作沖動本身產生的。原始藝術的目的不是塑造壹個令人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當作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實用工具和非凡的力量,有時甚至是性交中真正的配偶。在各種盛大的慶典中,它甚至完全取代了人、動物和事物的角色。它不僅能記錄和傳遞信息,還能對不在視線內的事物和精靈施展魔法。”
3.抽象性:由於原始人類在思維和智力上還沒有完全發展,在表達壹定的情感和思想時,不自覺地形成了原始藝術中的抽象藝術,具有裝飾意義。這是有意識活動中的無意識表現,不具有主觀性。在原始藝術中,有許多抽象圖形,如幾何圖形或現實圖像的“簡化”圖形。它們的特點是很難壹眼看出這些圖形和客觀存在有什麽關系。如彩陶中的魚、蛙、鳥圖案,巖畫中動物和人物的“簡化”圖像。有研究者認為,抽象應該是壹種與人的具體心理活動相關的原型的心理加工過程。也就是說,原始人對事物的視覺概念分為中心屬性和邊緣屬性兩部分。抽象的過程是分離中心屬性的過程,在藝術作品中的表現是“簡化”形象的過程。“在原始造型藝術中,中心屬性的分離是通過減少物體原型的細節或外觀特征的數量來實現的。這種外觀特征也是壹種邊緣屬性,通常與物體的物理屬性有關。當物理屬性逐漸外化時,中心屬性就逐漸顯示出來了。如果說這個過程是語義上中心屬性的沈澱,那麽在造型形式上則表現為壹系列的意象簡化。語義提取恰好得到形式簡化的輔助,或者說語義提取和形式簡化是同壹個過程的兩個方面。這壹過程也是原始藝術的抽象過程,“原始人在再現壹種動物時,只是表現出該動物四肢的數量或某些器官的數量,或者只是用壹些輪廓線(幾何圖形)來表現這些器官的形狀、類型、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當他們這樣做時,是通過減少對象特征的數量,即邊緣屬性,來實現基本結構形式的突出性。例如,壹個現實的羊的形象有它身體的許多細節特征,包括頭、身體、腿、長角、尾巴和直立的生殖器。在“簡化”的圖案中,頭、身、尾都被大大簡化,只剩下壹個不能再簡化的基本圖形。原始彩陶上的人、動物和植物圖案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象征性。它們不僅是裝飾圖案,也象征著他們心目中的神靈。隨著原始審美意識的萌發和發展,以及自覺審美時代的到來,這種抽象的裝飾藝術被人們打上了印記,對稱、平衡等美的基本形式因素出現了。從這裏,我們可以窺見人類審美能力發展的清晰線索。
總之,審美、意識、抽象貫穿於整個原始藝術,甚至影響到後來的青銅藝術、雕塑,乃至中國畫、現代繪畫。智慧的祖先創造了如此燦爛的文明。原始藝術是人類童年的藝術,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