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最初的封建社會是什麽概念?

最初的封建社會是什麽概念?

在中國,“封建”這個概念可以指三種不同的對象:第壹種是指中國古代的封建,如“西周的封建親屬”;第二個是指中國從古代延續到近代的“封建社會”,由此產生了中國何時進入封建社會、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麽長期存在的問題。第三種是指歐洲中世紀的壹種社會制度,常被視為各種封建社會的參考原型。我們在上壹章已經研究了“封建主義”的第壹個概念。下面我們將分別討論和比較中西方的“封建社會”概念。

壹、中國“封建社會”概念的由來

自從19世紀中期中國被打落國門之後,關於中國古代封建主義的意識形態之爭就成了死路壹條。不滿現狀、立誌改革的人,不再著眼於古代,而是效仿西方,相信“進步”,著眼於未來。但“封建”壹詞並沒有消失,反而逐漸獲得了新的含義,在社會上流行起來。

“封建時代”的概念

“封建時代”的概念是通過比較中西歷史而提出的。1899年,梁啟超在《清議報》第17卷(6月8日)和第26卷(9月5日)發表了題為《論中國與歐洲各國的異同》的文章。梁啟超認為中國與歐洲國家制度的相似之處在於,它們依次經歷了家族時代、土司時代和封建時代三個時代,其中中國周代的國家制度與歐洲希臘國家制度最為相似,即都是封建時代,都脫離了貴族政治和民族。這個時候政府(也就是貴族)的權力很重,太君主了,就像歐洲所謂的“少數* *和政權”或者“寡頭政權”,特別是斯巴達,接近古希臘。貴族作為這個社會的壹部分,也是非常貼近平民的,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個貴族政治時代看作是壹個稍微延伸的民權時代。

中國與歐洲國家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壹個顯著的差異是,統壹的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仍然被其他國家分割,而中國自漢朝以來壹直是統壹的。中國和歐洲的國家制度在春秋以前大致相同,春秋以後完全不同。秦廢封建設郡後,兩千年來循跡不易。西漢雖有七國之亂,晉代雖有八王之亂,明代雖有燕王朱之變,但都是曇花壹現,沒有形成國家的形態。至於漢末的周目和唐朝的範蠡,他們都有過壹段時間的動蕩。因此,自秦漢以來,中國進入了“大壹統時代”。究其原因,壹是因為儒家被定義為壹尊;二是因為中國種族界限不嚴格,不同種族可以通婚,逐漸沒有區別。至於統壹和其他國家孰優孰劣,前者有利於民,後者因為競爭可以發揚民望。

中國和歐洲國家的第二個顯著區別是,歐洲有國家階級風格,而中國沒有。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壹直以來都是低調之風,尤其是自漢代以來。經常看到對方穿著布衣。魏晉九品中正制雖有“上品無貧,下品無貴族”之弊,但這並不是創造這壹制度的初衷。至於後唐,下層平民可以“從地下崛起”。雖然仍然有禁止當官的規定,但這些人太少,不能算是壹個階層。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在戰國時期,各國必須招募人才,向處士致敬,並吸引客人,從而打破了客人的障礙。但孔子、墨子等先賢都是主張平等的。孔子嘲笑客人和尚賢,其弟子多出身卑微,從而壹掃自然階層的陋習。然而,中國沒有階級這個事實有利也有弊。好處在於人民的平等和幸福,壞處在於沒有競爭,人民的智慧無法壹天天繁榮起來。而且,由於“被統治的人民”中潛在的不滿意的人有上升到“統治人民的人民”並致富的渠道,民情不集中但民心不激動。

梁啟超認為,雖然統壹與分裂、有階級與無階級各有利弊,但如果遵循文明的公理,還是應該以“國家統壹”與“無階級”為優先。所以中國的進化其實在2000年前就遠遠領先於歐洲人了。但是為什麽現在中國和歐洲文明有天壤之別?這是因為在春秋以前,中國和西方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在春秋以後,就是:早期的中國突然變得和歐洲人壹樣了,到了後期,歐洲人突然變得和中國壹樣了。比如古希臘,西方有民選的代議制,中國沒聽說過,人民也沒擴權。這是因為他們閉關自守,沒有階級。所以乍壹看,阻礙事實(物質)文明的恰恰是理論文明。但本質上,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利用好這個理論。梁啟超最後說:

“從此以後,社會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俄羅斯經過幾千年的無階級化,變成了有階級。經過兩千年的停滯,我們無法進步。今天應該退步進步,還是中國還會騰飛?”我

這幾乎可以說是上世紀末發布的對本世紀相當準確的預測。中國很快進入了壹個廣泛動員、激烈階級鬥爭和徹底社會革命的時代。在經歷了種種“不可思議”的“社會變遷”之後,直到今天,在我們已經可以看到21世紀的門檻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說,中國似乎已經退出了這個過渡時代,進入了壹個相對和平、經濟發展、自然分流的時代。

在梁啟超看來,封建時代和他的時代是不相連的,相隔兩千多年。這兩千年可以稱為“大壹統時代”,也可以稱為“無階級時代”。嚴復的觀點略有不同。1904年,嚴復出版了壹本由英國學者詹克斯(E. Jenks,1861-1939)翻譯的書。該書原名為《政治史》(直譯為政治史),嚴復改名為《政治史》。在為這本書的翻譯所寫的序言中,嚴復哀嘆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的歷史差異。他接受了詹克西的觀點,認為當今歐洲的社會進化是從圖騰社會或蠻族社會到宗法社會再到軍事社會或民族社會,在宗法社會和軍事社會之間有壹個封建時代。嚴復根據中國的歷史,認為中國從唐虞到周朝的兩千多年是“封建”的,宗法制度在這個時候準備得最充分。秦的“郡縣封疆,雖占民權,屬“霸朝”,但仍要從宗法制轉向軍事社會。然而,自秦朝以來,2000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中國的政治、習俗、思想文化仍然沒有脫離宗法制度。這樣看來,嚴復實際上認為中國四千多年來壹直處於宗法社會,宗法社會可以分為兩個時代:周朝以前的封建時代,秦以後的時代,當時已經轉變為軍事社會,但仍然沒有脫離宗法社會。二中國四千多年來是壹個純粹完整的單位,中國社會長期停滯的觀點在此可見壹斑。

總的來說,“封建時代”的概念直接來源於中西比較,主要是從西方來看;它基本上是壹個時代的歷史概念,沒有離開歷史的範疇;也基本是從政治(國體)的角度觀察,不涉及經濟形態;雖然觀察和比較意味著中國相對於西方不是在前進或前進緩慢,但並不是為直接行動提供理論指導;最後,這裏所用的“封建”的含義與古義基本壹致,沒有顯著轉折。所以,西周無疑是壹個封建時代,只是上下限略有不同。

“封建社會”的概念

因為我們不是要討論“封建社會”這個概念的偶然的、個別的使用,iii是要在仔細解釋“封建社會”這個概念的基礎上,討論壹個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系統的解釋,所以我們發現,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封建社會”這個概念最早是在1929年提出的,也正是在這壹年,應該說耐人尋味。

1927時期,國民黨進行“清黨”,國家四分五裂,農運、工運等群眾運動遭到鎮壓,革命轉入低潮,大批熱心人士不得不重返讀書。1929年在《新生》第2卷第3-5期發表《中國封建制度的消滅》1929,日本逃犯郭沫若以《杜筆名《詩書畫時代的社會變遷及其思想反映》發表於《東方雜誌》第26卷第8-12期(1929)。當時,陶希聖還在新生活書店出版了《中國社會史分析》壹書,開啟了討論中國社會史的壹幕。希臘字母的第4個字母

陶希聖在書中開門見山地說:“中國的革命今天已經成為壹個未解之謎。革命的基礎是全民還是農民、工人和普通公民?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還是幾個列強和軍閥?”v

為此,他希望先研究中國社會的地位和性質。這裏的兩個中心問題是:1。中國社會目前是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2.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是否惡化了中國社會,惡化到什麽程度?

追溯中國社會的來龍去脈,陶希聖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歷史的壹把鑰匙。此時,中國社會結束了封建制度,被摧毀的封建制度仍在另壹個基礎上重建。所以再稱之為封建制度是不準確的,也不允許否定封建勢力。簡而言之,秦漢以後,中國還處於“前資本主義時期”,或者說是變質的封建社會。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看到了很多類似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也看到了很多類似於嚴格的封建制度的現象。面向家庭和個人主義的法律,威權主義和個人主義交織在壹起。

在陶希聖看來,標準的“封建制度”有兩個特點:1。封建制度是以土地制度為基礎的,它的基礎在農村;2.在封建制度下,土地的領主和封建貴族掌握著權力。因為這兩個特點,在封建制度時期,沒有城市集中和發達的貨幣,沒有官僚只有貴族,而在戰國時期,中國已經有了相當的商業,官僚和平民都能夠做官,所以可以說封建制度已經崩潰了。壞的礦田使土地私有,於是就有了非貴族地主,然後就有了“壹個士大夫官僚地主的身份”。這些人很保守,不希望發生在城市,或者以農村為經濟基礎,然後壓迫商人,所以中國進入緩慢。

綜上,陶希聖的四個結論是:1。春秋時期封建制度崩潰,中國不再是封建國家。只有外國諸侯的統治還是封建主義的形式;2.中國政府是地主官僚政府,不獎勵商業,商業絕對不發達,尤其禁止中國人從事對外貿易;3.因此,在封建制度崩潰之後,中國是壹個資本主義發展之前,以文人與農民的關系為主體結構的社會;4.如果把這種士大夫身份和以這種身份為背景的官僚政府作為封建勢力,我們可以也應該提出推翻封建勢力的口號,但不是推翻封建制度,因為這個制度已經不存在了。他還指出,“此時解決土地問題,可以推翻士大夫殘余,但不能解除帝國主義通過官僚政府對中國的統治。”視覺識別系統

由此可見,陶希聖提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社會”的概念,經濟性大於政治性,即主要從經濟上界定。但至少從筆者的理解來看,這些概念的含義與“封建”的古義並不矛盾,與西方的“封建”概念基本相同。陶希聖認為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與歐洲相似。中國和西方封建制度的相似之處是以土地制度為基礎的,土地制度建立了人身從屬和保護關系以及地位等級。至於區別,西周封建的中央權力似乎大於歐洲封建,卿大夫城裏的人對諸侯的義務似乎也比卿大夫重。換句話說,割據並沒有那麽嚴重。

陶希聖把戰國以後的中國社會稱為“前資本主義社會”或“前資本主義社會”,這既反映了他對經濟因素的重視,也反映了他同時受到幾種社會形態的“客觀發展規律”的影響。按照這個規律,中國封建社會以後(戰國以後)的社會壹定是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和資本主義社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陶希聖不得不這樣稱呼。馬克思主義學者避開這些麻煩,直接把中國從戰國到清朝這段漫長的社會稱為“封建社會”(郭沫若等。)或“封建主社會之後的封建地主社會”(範文瀾等。),從而將其與“資本主義社會”聯系起來。

當然,陶希聖的稱謂也可以理解為壹種謹慎的態度,甚至可以理解為壹種類似於本質的“現象學懸置”,即在難以發現壹種現象的本質或本質之前的暫時懸置——只在外在形式上對其進行校準,或者只是提出它。王禮錫壹度更接近這種態度。他說:“從秦朝到鴉片戰爭這段時間,是中國社會形態發展的壹個神秘時期。”Vii我們可以在陶希聖身上找到壹種困惑和優柔寡斷,而這種態度也產生了壹種“豹變”或“曖昧”,使他屢遭批評。所以,在同壹本書《中國社會的歷史分析》中,我們讀到第50頁:“什麽是中國社會?從最底層的農民到最上層的軍閥,是壹個宗法封建社會的結構。其巨大的身份不是封建領主,而是利用政治權力強制實行土地所有權和保護身份的文人階層。”在第190頁,和上面壹樣的句子如下:“這個階級的生存取決於土地所有權和國家政治地位的獲得,與宗教無關。所以它和農民的權力關系,和封建主和農民的權力關系是壹樣的。因此可以稱之為封建勢力,因而中國社會可以稱之為封建社會。”第247頁進壹步區分:“80年前的中國社會是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封建社會,80年前的中國社會是帝國主義侵略下的半封建社會”。八

這些解釋可以反映動員和革命的需要以及西方社會理論的籠罩影響。然而,透過陶希聖對士大夫身份的強調,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在西方理論與中國歷史之間,他仍然相當關註中國歷史的特殊性,盡管由於革命時代的眼光,所有這種身份及其衍生品自然會被壹掃而空,被推翻。

與當今中國政界越來越強調“中國特色”、“國情不同”不同,郭沫若在1930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序言”中,高度強調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性。他認為“我們國情不同”的觀點是“民族偏見”,認為這就像人體壹樣。他批評羅振玉、王國維只是“整理”史料,胡適不能以發現科學真理的興奮和昂揚向上的姿態去觸碰“邊際”。他承認自己的研究方法受到了恩格斯的指導,但同時又認為:“外人要清算中國的社會並不容易。”事實是,中國的史料、中國的文字和中國的傳統生活只能由中國人自己更接近。“這個時候,中國人應該自己站起來,在世界文化史上寫下這半張白紙。”離子交換

與陶希聖的模棱兩可明顯不同,郭沫若堅定地得出“中國社會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已經固定了”的結論。x他認為,實際上,中國社會從奴隸制逐漸轉變為“真正的封建制”並不是在西周,而是在周東移以後。春秋五王、戰國七雄才是“真正的封建諸侯”,秦朝只是名義上廢除了封建,成了郡縣。其實最近壹百年中國的封建主義已經非常突出了,秦始皇是中國社會歷史上完成封建主義的始祖。xi

郭沫若顯然意識到他所謂的“封建”和古代的“封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反復說“真正的封建”、“真正的封建王侯”。在他看來,古人用“變封建為郡縣”來表述周秦之際的社會巨變,完全是表面觀察。周朝沒有郡縣,秦以後沒有封建。重點就不用說了,西周其實是壹個奴隸制國家,而秦以來的經濟組織在農業上變成了地主和農民的對立,工商業是師徒的對立。“秦以後的郡縣制,其實是與這種莊園式的農業生產和工商制度相適應的真正的封建制度。.....唯壹的區別是封建諸侯世襲,縣官非世襲。這可以說是封建制度的變種,但總有世襲的危險,……”十二。

“封建主義”的古義在這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而這個轉折是郭沫若發起的。紀曾談及當時壹般學者的感受:“郭先生有壹個最奇特的結論,就是說,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終結者。他否定西周的封建制度。他說東周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是秦漢以後才完成的真正的封建社會。我們知道,現在各派都在討論中國的社會史,不管是說秦始皇以後中國壹直是商業資本主義社會,還是說秦始皇沒有摧毀封建主義的基礎,只是秦始皇在封建主義中的作用被摧毀了而不是完成了,他們都對此沒有異議。現在郭先生已經翻過來了。”十三何幹之在上海生活書店1937年7月出版的《中國社會史論戰》中也說:“中國過去八九年,贊同他的人很少,反對他的人很多。.....但從1935開始,郭沫若的中國觀似乎又復活了。”十四世後十五年,郭沫若在《古學的自我批判》壹文中也回顧了這壹轉折。他說:“舊時代說夏、殷、周三是封建的,與秦以後的郡縣制不同。這是從未被懷疑過的歷史事實,也不允許被懷疑。但近年來,周峰的建制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所以三代同堂論被動搖了。”十五人組成的球隊

郭沫若在這篇文章中繼續補充他的理由。他認為古代的“封建”是“封王建諸侯”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朝或者至少是周朝是“封建”是有道理的。但因為古代所謂的“國”本來就是指部落,所以所謂的“封建藩鎮衛”不過是在建立各種大小不壹的殖民地而已。姓氏不同的國家多為原始部落,姓氏相同的國家多為新建。關於《孟子》、《知望》中的五等爵位,以及《愚公》、《制坊》中的羈縻制度,在戴的著作中找不到證據。當時諸侯的爵位沒有等級之分,說明等級制度只是後世儒家的支撐。王國維的另壹個重要發現是,古代諸侯在本國都可以稱王。而且即使周朝確實有五等諸侯或者五等制服,“也和我們現代的封建社會觀念完全不壹樣。”我們的新舊思想不允許在這裏交匯。“十六

也就是說,這裏的關鍵點是,如果“封建主義”不再被理解為“事件”,甚至不再被理解為“制度”,而是被理解為“社會”,那麽“封建主義”就不能僅僅從壹個或某些歷史朝代的意義上來理解,而是從社會結構及其變遷的意義上來理解,它並沒有發生在壹個社會內部。簡單來說就是用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這樣的變化,自然就像被天翻地覆了壹樣。除了近代,中國經歷的最引人註目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正如王國維、範文瀾等人所認為的,殷周時期的變化顯然不能與這次變化相提並論,資料也不充分。至於魏晉,唐宋就不必提了。所以,可能無非是抓住了社會形態的根本變化,這是郭沫若等人鼓吹“春秋戰國封建”比“西周封建”、“魏晉封建”等古代史階段更有吸引力的壹個秘密。

那麽,這個“封建社會”的新概念意味著什麽呢?郭沫若在1930《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回答還是比較簡單的。他說:“封建社會和奴隸社會並沒有太大的懸殊:只是在奴隸制下直接生產者可以公開地大量屠殺,而封建制度下的屠殺壹開始是不公開的,後來就被法律禁止了(當然,暗地裏的屠殺還是不可避免的)。奴隸社會是氏族社會的延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血族元素,而封建主義則是帶有大量地域元素的奴隸制。”十七。在1945的十本批判書中,郭沫若對“封建社會”給出了比較完整的定義:“近代封建社會是從奴隸社會退化而來的壹個階段。生產者不再是奴隸,而是被解放的農業工人。就農業而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已經正式分割劃歸私人所有,而帶有剝削者的地主階級已經出現,在工商業上脫離了官方的扶持,成立了幫會企業。建立在這個階層上的國家是靠地主和商人繳納的稅收來維持的。這就是我們現代所說的封建社會。”

  • 上一篇:千手觀音舞蹈的介紹英文!
  • 下一篇:古代皇帝對墓葬的選擇以及如何看風水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