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種植學是20世紀30年代發展起來的壹門獨立的新興分支學科。主要包括種植外科、種植義齒修復、種植材料、種植力學和種植生物學。我國於1995年在珠海召開了第壹屆種植義齒研討會,成立了全國口腔種植義齒協作組。2002年,中華口腔醫學會種植牙專業委員會成立。經過十余年頻繁的國際交流和國際先進種植理念和技術的引進,我國口腔種植學發展迅速,日趨成熟。種植學的發展更新了傳統口腔修復的內容和理念,種植義齒成為缺牙修復的首選。
2.植入的概念。
廣義的植入物是指植入人體的人工裝置,如骨科人工關節、接骨螺釘、起搏器等。口腔植入物包括牙齒植入物(人工牙根)和顱面植入物,用於保留假體眼、耳和鼻。牙種植體是指通過外科手段將人工材料植入上頜骨或下頜骨,以支持義齒修復的上部結構而設計的裝置。
三。牙科植入材料。
1952年,瑞典學者Branemark將鈦觀察窗植入骨內,長期觀察其微循環,但他偶然發現鈦與骨結合牢固,於是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鈦用於牙種植。鈦及鈦合金因其良好的生物性能和理想的力學性能,成為應用最廣泛、最受青睞的金屬,所以目前種植的產品大多采用鈦或鈦合金。
4.下頜骨種植體的應用解剖。
下頜骨骨質致密,有上下皮質骨。種植體早期保留較好,兩個頦孔之間骨質較多。植入手術不會損傷下牙槽神經。這是植入的安全區域。下頜骨種植術中應註意的解剖結構是下頜管和頦孔。下頜管向後運行,越靠近磨牙越靠近舌側。無論上頜骨還是下頜骨,種植的種植體需要唇(頰)側65438±0.5mm以上的骨質,種植體與下頜管及鄰牙的距離需要3mm以上,種植體與頦孔的距離需要2-3 mm,種植體的根冠比應大於3:2,傾斜度應小於25-30度。第二磨牙後,因為位置靠後,不好探查。
5.上頜種植的應用解剖。
上頜骨的解剖結構不規則,上頜骨較下頜骨疏松,其密質骨較薄。前牙區、牙槽脊至鼻底的骨量較大,骨質較厚。在犬科動物的鼻腔和上頜竇之間有足夠的骨段,這被認為是植入的安全區域。缺牙後牙槽突萎縮,上頜前磨牙後方骨質較少,平均高度只有5-8 mm,參照X線片可以確認上頜磨牙區的骨形態,可以直接種植。比如上頜竇底骨量有限,可能會穿透上頜竇底,所以不能直接植入,要等上頜竇底骨質後再植入。上頜牙槽窩的唇頰骨板極薄,腭側較厚,但上頜第壹磨牙的頰骨板因顳側牙槽脊而增厚。
不及物動詞牙種植體植入的原則。
1.操作無創,準備種植體承窩時骨床溫度不得超過47℃。
2.種植牙表面無汙染。
(1)與外科基本無菌原則相同。(2)沒有脂質和外源蛋白的汙染。如果有外源蛋白存在,植入物會有排斥反應。如果被脂質汙染,種植體的組織親和性會大大降低。(3)無異種金屬汙染,與種植體接觸的器械均采用鈦專用器械,不采用異種金屬器械。
3.種植區域的要求。種植體應具有健康的唇、頰、舌、腭骨,厚度不小於65438±0.5毫米,種植體間距不小於3毫米,種植體與天然鄰牙間距不小於2毫米,種植體末端間距不小於2毫米,壹般種植體長度不小於8-65438±0.5毫米..植入物可以穿透竇底和鼻底,但壹定不能穿透黏膜,否則會因感染而失效。即刻種植長度應大於等於12-15mm,並應超過牙槽窩根尖。自體髂骨或腓骨移植的體外時間應控制在40分鐘以內。
七。植入手術的並發癥。
1.傷口開裂,縫合過緊或過松,尤其是在誘發感染的情況下,更容易導致局部傷口開裂。
2.出血,由於黏膜剝離損傷較大或黏膜下廣泛剝離,特別是術後壓迫不足,容易出現黏膜下或皮下出血,建議術後早期冷敷,後期熱敷。
3.下唇麻木多由手術中頦神經損傷或種植體植入過程中的直接外傷引起。前者可以恢復,後者要取出植入物,避免神經移位植入。
4.鼻竇黏膜穿孔,上頜骨種植時,由於骨量不足,容易穿透上頜竇或鼻黏膜。
5.感染、手術區域或器械的汙染以及其他並發癥會誘發感染。
6.牙齦炎,由不良的口腔衛生或不正確的清潔方法、暴露在口腔中的種植體基牙的不良清潔以及附著在基牙上的牙菌斑刺激牙齦引起。
7.牙齦增生,是因為基牙穿透牙齦太少,或者基牙與牙橋連接不好,導致局部衛生不好。長期慢性炎癥刺激可引起牙齦增生。
8.進行性邊緣骨吸收多發生在種植體頸部的骨組織,與牙齦炎、種植體周圍炎癥、種植體應力過於集中、種植體長期未矯正的機械性斷裂有關。
9.種植體外傷,常見的種植義齒不小心受到撞擊,嚴重時會造成種植體輕微松動。
10.種植體的機械性斷裂,如中央螺釘和橋樁螺釘,主要是由機械因素或應力分布不合理引起的。
8.種植義齒成功的標準。
1995中華口腔醫學雜誌在珠海舉行的種植義齒研討會上提出的標準是:
1.功能不錯。
2.無麻木、疼痛等不適。
3.自我感覺良好。
4.種植體周圍無X線透射區,橫向骨吸收小於1/3,種植體不松動。
5.牙齦炎是可以控制的。
6.沒有植入物相關的感染。
7.不損傷相鄰牙齒的支持組織。
8.太美了。
9.咀嚼效率為70%。
10.符合以上要求者,五年成功率85%以上,10成功率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