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燒膏: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在《讀書心得自述》中說:“口中滿是六藝,手裏不斷蓋著百家之編。.....燒傷膏(油膏、點燈油)繼續(晷:讀書guǐ,日影,比喻時間),而要持之以恒(恒:勤)才能窮。”讀書的時候,他常常嘴裏念誦著六經,手裏不停地翻閱著各種經典,從點亮油燈到天亮,日日夜夜如此,年復壹年。以後“燒油膏”就成了努力的典故。當人們讀到韓愈的壹系列膾炙人口的名作,贊嘆他充滿藝術魅力的蒼勁有力、神奇生動的文字時,會不會想起他的日日夜夜?
1,敏感好學,不恥下問,也叫文。(孔子)
2,業精勤閑,行毀於思。(韓愈)
4、蜀山有勤奮之路,學海無涯。(對聯)
1.勤能補拙:鄭板橋是清代“揚州八怪”之壹。他沒有天賦,記性也不好。但勤奮可以彌補,所以他在“勤奮”二字上下了功夫。比如壹本書,別人讀壹兩遍就能記住,鄭板橋不行。於是,他多讀幾遍,壹些經典的書,他會讀幾百遍,直到徹底理解。他不僅勤於讀書,而且勤於思考和實踐。他常常凝視天空,壹動不動地發呆,別人跟他說話,他的回答常常是不著邊際,或者前言不對後語,但實際上他在專心思考。由於他的努力,他最終成為了清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和詩人。
刮目相看三國時期,吳國有壹位名叫的將軍。他從小家境貧寒,靠姐夫鄧當生活,所以除了練武沒怎麽讀書。從那以後,我就壹直在部隊生活,沒有能夠認真看過什麽書。後來,吳王孫權要他努力學習,夢露就辭職去軍隊做很多事情。孫權道:“妳說妳事多。妳比我多嗎?我也經常看歷史書和軍事書,感覺好處很大。”從那以後,呂蒙發奮學習,孜孜不倦。大將軍魯肅去拜訪夢露,起初他瞧不起夢露。經過交談,我發現夢露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懂得更多。他高興地拍了拍,說:“我還以為妳只有軍事才能,沒想到妳現在這麽有見識,再也不是以前的吳了。”呂蒙說:“三天不見,應該有印象。”
鏡中月下讀書:南齊姜弼家境貧寒。他白天以做鞋為生,晚上抽空學習。當他不能點燈時,他就把書拿到屋頂上,借著月光看書。白居易有詩說:“天上無雲,山亭有月,閱盡明月,風吟。”孟郊曾經寫過壹句詩,“當夜窮,明月照我書”,可見古代很多人都有過借月讀書的經歷。
2.水泡螢映雪:水泡螢映雪是指晉代的車胤和孫康為了讀書,晚上不能點燈。車胤在夏天捕捉螢火蟲,把它們放在絲袋裏用來照明,而孫康則在冬天的雪下研究。後來,這個典故在《聖紫晶》中被引用:“像壹只螢火蟲,像壹場雪,雖然我家很窮,但我從未停止學習。”
3.挖墻腳偷光:西漢時期的壹位學者匡衡,家境貧寒,渴望學習。晚上沒有燈,所以他在墻上挖了壹個洞,以便在鄰居的燭光下看書。當地壹個大家庭有很多書,所以匡衡去他家工作,但他不想要報酬。師傅很驚訝,問他為什麽。他說:“我要拿到大師的書,全部讀完。”主人很感動,就資助他書籍作為獎勵。後來,匡衡成了壹名博學的學者。
4.長明燈下苦讀:元代畫家、詩人王冕出生於壹個農民家庭。他小時候還得幫別人放牛,打零工。有壹天,他借了壹本早就想看的書,但是白天在廟裏幹活忙得喘不過氣來。第二,老和尚不讓他邊幹活邊看書,只好晚上看書。但是沒錢買燈油,好學的王冕突然想:佛寺裏不是有長明燈嗎?在那裏,老和尚晚上不會去,很安靜,沒有幹擾。深夜,他來到佛堂,看到長明燈在微風中搖曳,微弱的燈光照在佛像上,顯得陰森可怖;但他對和平的強烈渴望,讓他鼓起勇氣,爬到佛祖的膝蓋上,拿著長明燈讀他最喜歡的書。他全神貫註,很快就忘記了周圍的壹切。從此,在佛寺的長明燈下,壹個孩子每天都在努力學習。
5、歐陽修鋪沙識字:歐陽修,宋代著名文學家,四歲喪父,母親為他人洗衣服、做針線活,維持壹家生活。到了上學年齡,歐陽修窮得上不了學,只好跟著母親學。他把細沙倒進院子裏當紙,把蘆葦桿當筆。歐陽修每天向母親學習漢字,接受訓練和教育。過了壹段時間,歐陽修可以看壹些書了。憑著自學的能力,他更加努力,22歲考上進士,後來成為著名的散文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