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從結構上看,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七項:①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的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式和相應的建築風格。(2)保持框架原則。柱子和縱橫梁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的荷載通過梁架和柱子傳遞給基礎。墻體只起到圍合和分隔的作用,不承擔荷載。(3)創建壹個桶結構。由縱橫疊放的短木和鬥形方木制成的鬥,是柱與梁之間的過渡構件,逐漸發展成為上下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梁之間的整體結構層,是我國古代木結構的巧妙形式。④單體建築標準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通常由幾個單獨的建築組成。無論單體建築的規模如何,其輪廓都是由臺階基礎、房身、屋頂三部分組成:下面是磚石砌築的臺階基礎,支撐著整個房屋;站在臺階地基上的是房子,以木柱為骨架,裏面安裝門窗隔斷;其上方是木質屋架搭建的屋頂,做成柔和優雅的曲線,向屋外四周延伸,上面覆蓋著青灰色的瓷磚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為長方形,在特殊使用的情況下,也有正方形、八角形、圓形等形式。園林中的觀賞建築可以采用扇形、鋸齒形和環形平面。屋頂形式有滇、謝、頂、懸、硬、金字塔形屋頂等。每種形式都可以分為單檐和雙檐,然後可以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註意建築群的平面布局。它的原則是內向,多層次,力求平衡對稱。某些建築除外,如城樓、鐘鼓樓等。,單體建築很少能表現出全部輪廓。每個建築群至少有壹個院落,最多有幾個或者幾十個院落。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壹建築定型的不足。平面布局采用左右對稱的原則,四周是房屋,中間是院落。組合形式都是按照中軸線發展的。只有園林的平面布局采用自由變化的原則。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隔斷是可移動的結構,如風扇、門、蓋子、屏風等。,便於安裝和拆卸,可以任意分割,隨時更換。庭院是與室內空間互動的統壹體,也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提供了條件。可以種樹種花,疊山池,設置喬木花架,有的還有回廊作為室內外空間的過渡,增加生活情趣。⑦運用色彩裝飾的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梁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進行塗裝等防腐措施,已發展成為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和彩畫。青色、綠色、朱紅色等礦物顏料常被用來繪制色彩鮮艷的圖案,以增加建築物的美感。木質的裝飾構件,配以彩色浮雕裝飾平棋貼花和木條制成的各種菱形格子,是實用和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五彩繽紛的琉璃瓦頂、拱門和照壁使建築輝煌燦爛。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①真正的建築理論很少。建築學作為壹門學科的出現是現代的事情。引導建築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既定的道德規範和具體的政治制度。(2)傳統儒家的禮儀思想是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玄學、風水為輔。(3)充滿了中國人對生活的現實態度。具體表現為不求建築的長久存在,而是以滿足實用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建築形式的標準化和通用化,使用壹種結構類型的建築可以滿足多種功能的需要。④標準化的建築個體要通過建築空間的組合來表達自己的個性。建築群體的排列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處處體現了時空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⑤用象征手法表現特定主題。它在園林中表現意境,在宗教建築中表現世界觀,在宮殿建築中表現政治制度。壹些裝飾構件和草圖,甚至單體建築,已經成為壹種具有固定意義的符號。
類型中國古代建築按其功能可分為以下七類:①居住建築。它是人類創造的最早的建築,主要有窯洞和幹欄兩種形式。距今7400 ~ 67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如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的建築,都是半地穴式,即從地面向下挖有壹定深度的垂直洞穴,平面呈圓形、橢圓形或方形,面積較小。4900 ~ 39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更多的房屋建在地面上,原始社會的窯洞也在逐漸演變為宮殿式的房屋。宮殿式住宅的代表類型是四合院。陜西省岐山縣鳳雛村周早期建築遺址是已知最早的合院式建築。北京老城區中軸線東西兩側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就集中在這裏。最早的甘蘭建築遺跡發現於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約7000 ~ 5300年。地板和人差不多高,下面養著牲畜。地板周圍有欄桿,圍著平臺和房子。現存的甘蘭建築比古代的要小得多,而且集中在雲南和海南的少數民族地區。②城市公共建築。主要包括城墻、城樓、城門,還有鐘樓、鼓樓。城墻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材料主要是夯土。從三國到南北朝,磚墻建在夯土城的外面。在明朝,大多數重要的城市都是用磚和石頭建造的。城門是重要的防禦陣地。門口壹般深20米左右,最深處80米。骨灰盒在唐代出現在邊城,明代在上面建有瞭望塔。北京內城、城東南角的正陽門瞭望塔和瞭望塔是明代的傑出作品。鐘鼓樓是古代城市中專門報時的公共建築。宋代就有在高樓設置鐘鼓的記載。明代,鼓樓、鐘樓建於北京中軸線北端,下部為磚墩,上部為木質或磚石地面。③宮殿建築。宮殿是指皇帝舉行儀式、處理政務和生活的地方。宮殿建築集中了當時國內的財力物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建造。已知最早的宮殿遺址發現於河南省偃師縣二裏頭村。建於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朝。明清時期的紫禁城是中國宮殿建築最後也是最成熟的典範。城市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753米,南北深961米。墻上有四扇門,壹個門樓和角樓。它充分發揮各種建築藝術手法,調動壹切建築語言表達主題,取得了不可超越的成就。(4)禮制和神社建築。人們舉行祭祀和紀念活動的建築稱為禮制建築,是“禮制”所要求的,列入官方的禮制法典;所有民間的,主要是人祭對象,都稱為神社建築。禮制和紀念性建築大致可分為四類: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壇廟;從國王到學者,供奉祖先或宗教祖先的寺廟、神社;唐明、碧雍,舉行專門的政治、宗教文化儀式的禮樂和宣傳;被統治階級尊崇,被人民紀念的名人寺廟和聖地。北京天壇是古代寺廟建築最重要的遺跡,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築。這是壹座專門埋葬和祭祀死者的建築。它由地下和地上兩部分組成。地下部分用於埋葬死者及其遺物、替身和烈士。地上部分留作生者舉行祭祀,安放死去的神。壹般來說,漢代以後,帝王的墓叫墓,大臣的墓叫墓。陜西省臨潼縣的秦始皇陵是中國第壹座陵墓。北京昌平的明代十三陵是壹組規劃完整、氣魄宏大的墓葬群。⑥佛教建築。是信眾供奉佛像和佛骨,進行佛事活動和生活的場所。有三種:寺廟、塔和石窟。中國的民間佛寺始於東漢末年。原寺為廊式布局,其中心建有塔,或佛寺,或塔寺合壹。佛塔按結構材料可分為石塔、磚塔、木塔、鐵塔、陶塔等。,並按結構造型分為亭塔、密檐塔、單層塔。石窟是沿河峭壁上開鑿的佛教寺廟。它們起源於印度,大約在3世紀傳播到中國。它們的形狀可分為四類:塔廟洞、佛寺洞、僧洞、象洞。中國石窟的重要遺跡包括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⑦園林和園林建築。中國傳統園林是人工與自然相結合,具有可行、有為、可遊、可居功能的物質環境,其主要元素是山、水、花木和建築。它是各種藝術的綜合體,反映了傳統哲學、美學、文學、繪畫、建築、園藝等許多科學藝術和工程技術的成就。按隸屬關系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風景名勝四大類。其中現存最具代表性的園林有蘇州網景園、拙政園、留園、揚州個園、無錫機場園、北京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
除了以上七大類,中國傳統建築的功能類型還包括軍事建築、商業建築、橋梁等公共交通設施、八仙桌等建築小品。其中,長城經歷了2000多年的歷史,綿延萬裏,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河北趙縣的安濟橋(趙州橋)建於公元7世紀初的隋朝。它是世界上第壹座敞肩單拱石橋,比西方同類結構早了約700年。這些都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傑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