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基本內容
壹、以仁為本的戰爭觀
這壹思想大約形成在奴隸社會的初期,到奴隸社會的末期基本成熟。以仁為本的站貞觀,主要包括兩層含義: 1、戰爭支柱——以仁為本。《司馬法·仁本第壹》開宗明義:“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為正。正不獲意則權。”仁者使人親,義者使人悅。此二者,才是戰鬥力的凝聚核,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基礎。 2、戰爭準則——師出有名。《禮記·檀弓下》主張“師必有名”,認為師出無名,必將遭到眾人的反對,定成敗局。
二、“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指導原則
1、重站思想。《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大聲疾呼:“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認為戰爭是關系到國家民眾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不能不認真研究和對待。 2、慎戰思想。即慎重對待戰爭,不輕易言戰。《孫子兵法》中這樣寫道:“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3、備戰思想。其意就是未雨綢繆。孫子受當時形勢的影響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須重視備戰的思想,並告誡人們思想上時刻不要忘記戰備,做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4、善戰思想。就是要會用兵打仗。壹是註重以“道”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勝論。“道”就是政治,是“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當然,在註重道的同時,其他四個“天、地、將、法”因素也不可忽視。二是廟算制勝論。廟算,是古代開戰前在廟堂舉行軍事會議,商討與謀劃戰爭的壹種方式。《孫子兵法》主張戰前要算,要對戰爭全局進行計劃和籌劃,定出可行的戰略方針。三是“詭道”制勝論。《孫子兵法》裏講道:“兵者,詭道也”。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的詭道之法,進而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的目的。
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指導思想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寫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壹勝壹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不僅僅對戰爭有指導意義,而且對政治、外交、經濟乃至工作生活都有壹定幫助。
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
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最高和最理想的目標就是以“全”爭勝——“不戰而屈人之兵”。《謀攻篇》中指出:“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站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五、因情用兵的作戰思想
其主要表現在:“致人而不制於人”,奪取主動權。強調的就是要根據戰場的具體情況,靈活且有針對性的采取制勝方法。
六、孫子在用兵上強調奇正
他說:“凡戰者,以正合(合力攻擊),以奇勝(奇兵制勝)”。奇正是我國古代壹對重要的軍事矛盾,歷代兵家多有闡述和運用。奇正的含義廣泛,壹般說來,常法為正,變法為奇。分而言之:在兵力使用上,守備、鉗制的為正兵,機動突擊的為奇兵;在作戰方式上,正面進攻、明攻的為正兵,迂回、側擊、偷襲的為奇兵;在作戰方法上,按壹般原則作戰的為正兵,采取特殊戰法的為奇兵。奇正充分體現了用兵的機動靈活性,出奇制勝的高妙之處,在於攻擊敵人無備與虛弱之處。
七、選賢任能的用將之道
選賢任能,不僅是古人的用人之方,也是用將之道。 1、重將思想。《投筆膚談·軍勢第七》指出:“三軍之勢,莫重於將”。並且認為,“大將,心也。士卒,四肢百骸也”。我們現代所說的“千軍易得,壹將難求”。 2、選將思想。在古代,選將標準有五,《孫子兵法·計篇》中明確提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3、用將思想。古人認為,將帥使用的原則,就是信任和放手。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