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經費”是腐敗的源頭。但秦漢時期並沒有“三公經費”。那麽它是如何產生的,歷代的公費是如何制定的,有哪些變化和發展?從史書中尋找古代公務員的各種規章制度,追溯“三公經費”的曲折歷程,用“三公經費”理順前世。
官方字典中的“公共開支”壹詞是壹個模糊的概念,沒有固定的含義。壹般是指各級政府機關為公款宴請、公務接待、公款乘坐(車、船、車)、出差而設置的物業。還不如現在所謂的“三公經費”,實際上是壹種以“公用”為名,提升官員私人福利的供給制度。縱向觀察發現,“公費”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自我公開到隱居,再從混亂到公開的曲折歷程。
唐代官員的免費午餐
秦漢時期,政府的行政開支大多比較節儉。據雲夢秦簡記載,當時各級機關的器具大多就地采集,加工成木塊書寫。用來密封官方文件的繩子也是根據當地情況用草和麻制成的。
魏晉以後,艱苦奮鬥的傳統不復存在。到了唐代,從中央電視臺省到地方縣政府都設立了“公共廚房”,各級官員只要到本單位上班,都可以享受免費午餐。午餐標準按照年級的高低分為三個等級:三年級以上壹個等級,四至五年級壹個等級,六至九年級壹個等級。
據《唐六經》卷四記載,中央單位六至九年級的午餐供應標準為“五盤常食,每日白米二升,面粉壹升,油三勺,紅豆壹顆,醬料三種,醋三種,黑豆、鹽、葵花等各有不同;木,春分二分,冬分三分。”雖然和今天的“四菜壹湯”比還有壹段距離,但比吃幹糧喝涼水都是大翻身。
除了“公共廚房”,還有壹個“公共宴會”,聯合辦公室的官員和助理聚在壹起喝酒玩樂。早期,每個衙門都要設宴慶祝國慶,經費是以“節日食品”的名義從財政中專門撥出的。實行財政包幹的“兩稅法”後,許多府縣可以通過科學分配、附加、沒收贓物、土地財產、營業利潤等手段,形成兩稅以外的“地方財政收入”。有了這筆豐厚的收入,地方政府不得不普遍設立完全由長官主導、無需上報中央審計的“各種公錢”。
跟崖門夜總會的小姐。
從此以後,壹切以“公”名義的金錢、物質支出,如龔公館的修建、裝飾,公車、船只的創制、更換,過去公、私使節的應酬,長官的迎新,都從“各種公款”(《唐·姚輝》卷六十八)中“正名”。於是,“公款宴請”的數量大大增加,規格也提高了不少。各路甚至成立了“宴會部”作為主管部門,讓大家吃老公。
唐代有很多關於公宴的詩。白居易的《縣齋宴贈客顯縣遼》是對他到蘇州後第壹次公宴的描述。詩中說:“醉九天,怎能快樂?”意思是政府經常在每十天的那壹天舉行宴會。“既是禮物,也是水陸之寶。平瑤,水鰱松江鱗”,這說明美味佳肴的供應是充足的;“食物和音樂都掛著,妓女是陳曦。風流吳中客,嘉裏江南”,因為我知道有美女陪酒;“歌結隨袂,舞香於蒿草。有點像夜店衙門版,歌舞這麽好看。
宋代“再苦也不能苦幹部”。
歷史學家常說宋朝“積貧積弱”,但好在不能再苦的幹部的政策導向壹直很明確,這壹點在《清·趙翼二十二史註》中有多角度的論述。
在官員占有公共資源的特權方面,朝廷為各級衙門設立了壹項名為“臣錢”的財政支出,又稱“公錢”。部長的錢主要用途是公務招待,包括現金和這個名義下的各種財物飼料;然後就是其他的補貼,獎勵,修理,雜用。所以很多學者把部長錢定義為招待費、交際費,甚至是“特殊辦公費”。
各單位部長的錢數是定制的。而其構成又可分為“給錢給臣”和“攢錢給臣”兩部分。壹般中央事業單位的部長錢都是財政全額撥付的“正錢”,但國家軍隊等地方單位的部長錢中,財政撥付的“正錢”只是壹部分,剩下的多是通過舉辦二三產業,如釀酒、醋、開店銷售、開辦外貿、廣收利潤等賺取的“部長國庫錢”。
《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潯陽樓宋江吟反詩”中,小說寫道:酒樓旁立著壹根旗桿,掛著壹個藍布酒叉,上面寫著“潯陽河為庫”。據知,這座“潯陽樓”是江州大臣庫開辦的第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