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廊:原是指房檐下的過道,後演變成多種形式,如:長廊、短廊、回廊、飛廊、半壁廊等。
2、榭:臺上的木結構建築叫榭,特點是只有楹柱花窗,沒有墻壁。臨水者叫水榭。
3、廡:原是指高堂下四周的走廊,即廊屋;後來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都稱廡(wǔ)
4、廂:廂,古漢語中又寫作“箱”。《說文解字》中說:“凡堂之內,中為正室,左右為房,所謂東房、西房也。”這裏所說的東房、西房,指的便是廂房。據漢代的資料顯示,古人在堂室外還築有壹道墻。其中,北半部分,即房與墻之間的間隔叫做東夾西夾,南半部分叫做東堂西堂,也叫東廂西廂。
有壹種觀點認為,廂指的是君王辦公的正室東西方向的屋子。《周昌傳》有:? “呂後側耳於東廂聽。”後來,人們將南北向分布的正房兩側的房子通稱為“廂房”。
5、舍:“舍”泛指房屋。《說文解字》中說,? “舍”指的是市居之所,包括客棧、旅館、廬室之類。在古語中,天子所賜的舍稱為侯館;客棧之類稱為旅舍。人們也以“舍”作代詞使用,借指破舊或簡陋之家。如“廬舍” “茅舍”、? “寒舍”等。
6、軒:軒是有窗檻的長廊或小室。原是指車上邊較高的部位(低的部位叫輊),古時壹種有帷幕而前頂較高的車也叫軒。陶潛《飲酒》詩:“嘯做東軒下。”杜甫《夏夜嘆》詩:“開軒納微涼。”又殿堂前檐下的平臺亦稱軒。古時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臺上接見臣屬,稱“臨軒”。
7、齋:古代的齋室壹般指的是書房和學校。齋,常含清心雅靜、讀書思過之意。
8、寢:說到寢,人們經常想到的就是臥室。《爾雅·釋宮》中說:? “無東西廂有室日寢。”也就是說,在古代,沒有東西廂的堂室總稱為寢。到了周代大寢為堂,小寢為室。寢還有指代帝王宮室的意思。後來,人們將很多人睡覺的大房間稱為寢。
9、樓:所謂的“樓”指的是很多層的屋子,在古代稱為重屋。《古詩十九首》中有“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可見,當時的“樓”和現在所指的“樓”相差無幾。只是,據古籍記載,古時候,人們住的樓大多是木制或南方竹制二層樓。樓上並不住人,而是放些雜物。
10、閣:作為古代壹種特有的建築形式,“閣”最初指的是閣板。後來,閣成了與樓相對應的架空小樓房。多為四邊形或多邊形,周圍雕欄回廊,作藏書、遊園遠眺之用。在南方,樓房上的小房間也被稱為閣。古代有些女子居住的場所亦有“閣”之稱,因而,女子出嫁有“出閣”的說法。
擴展資料:
中國古民居的民族特征:
民居分布在全國各地,由於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審美觀念的不同,也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現出淳樸自然、而又有著各自的特色。
特別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願、信仰和審美觀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愛的東西,用現實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裝飾、花紋、色彩和樣式等結構中去。
如漢族的鶴、鹿、蝙蝠、喜鵲、梅、竹、百合、靈芝、萬字紋、回紋等,雲南白族的蓮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檳榔樹圖案等。這樣,就導致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呈現出豐富多彩和百花爭艷的民族特色。
中國各個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遊廊相連接。
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
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民居建築沒有像官方建築都有壹套程序化的規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自己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材料特點,因地因材來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發揮勞動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築的內在規律來進行建造。
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實際的、合理的,設計是靈活的,材料構造是經濟的,外觀形式是樸實的等建築中最具有本質的東西。特別是廣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壹的,自己設計、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實踐更富有人民性、經濟性和現實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