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代的壹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古代的壹兩銀子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初中的時候,當時讀《水滸》讀《射雕》什麽的,剛開始讀的時候,看那些大俠去吃飯,“啪”掏出五兩碎銀子或者二兩碎銀子,我第壹反應:有錢。咱們的反應,壹說到銀子,就是錢。後來就覺得不太對,怎麽哪個大俠去吃飯,他都能掏出幾兩銀子來?這個銀子在古代到底值不值錢?後來我查過壹些資料以後才知道,古代大俠是真有錢啊!

 在唐朝的時候,當時有記載的是貞觀年間1兩銀子,能買200鬥米。這個200鬥米,算到今天差不多是2360斤,就按照3塊錢壹斤,那個時候還真值七千多塊錢。那看來,如果那個時候大俠摸出3兩銀子來,是真挺值錢的。當然這銀子也貶值,到了開元年間,1兩銀子可能也就值3500塊錢左右了。就是1兩銀子只能買壹鬥米。

 我另壹個很感興趣的朝代就是宋朝。1兩銀子的購買能力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600—3200塊錢這個範圍。其實弄明白這個事,就解決了我壹個小疑問。當時看《射雕》的時候,為啥這個黃蓉和郭靖壹見面,黃蓉就看上了郭靖了呢?妳說郭靖呆呆傻傻的也不會說話,武功也不好。而黃蓉,千金大小姐,對郭靖壹見鐘情,這個怎麽也解釋不通。後來很多人說傻人有傻福或者是人傻運氣好之類的等等。

 後來搞明白這個銀子值錢這個事情之後,這個事情就想通了。黃蓉和郭靖吃的頭壹次 飯,郭靖同誌買單,花了20兩銀子。這個20兩銀子,按照剛剛的算法,至少也要三四萬塊錢。這個什麽概念?我在大眾點評查了壹下,現在能查到的現在最貴的飯館,人均消費7000塊。那黃蓉和郭靖那頓飯,人均消費得2萬塊左右。我估計頂級三星米其林也到不了這個價。所以我好像就明白黃蓉為什對郭靖壹見鐘情了。

 在《紅樓夢》裏,賈府的壹餐螃蟹花了24兩銀子時,劉姥姥感慨道,可以夠小戶人家壹年的生活開銷了。從這裏可以看到,銀子在清朝的時候,購買力就變低了,但是還是能夠達到壹兩銀子值人民幣200-300元。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銀子的購買力在唐朝的時候最高,清朝的時候最低。但是總的來說,銀子的購買力還是很值錢的。

 這個問題回答不少,但是靠譜的不多,對於大部分的回答者而言,仿佛白銀價格是固定的,其實歷朝歷代根本不壹樣。

 漢代銀價

 以漢代官方銀價為例:

 朱提銀,重八兩為壹流,直壹千五百八十,它銀壹流千。(《漢書·食貨誌》)

 這是說,朱提銀的成色好,8漢兩為1流,價值漢五銖錢1580枚,其他的銀子8漢兩,價值1000漢五銖錢。

 西漢1斤,從海昏侯墓出土的黃金重量可知,壹枚等於壹斤,稱量為247克到250克左右,漢代壹斤為十六兩,則1兩=15.43克或15.625克。

 朱提銀1兩=197.5五銖錢,它銀1兩=125五銖錢。

 需要註意的是,漢代壹直到唐和北宋,白銀壹直不是流通貨幣,只是壹種貴金屬,這種貴金屬的官定價格,實際上與實際流通計價的銅錢的“購買力”是直接掛鉤的,而銅錢的鑄造流通量,哪怕在壹個王朝的幾百年內,也是不同的。

 所以,除了用米價進行約略折算,沒有任何可以貫穿2000年的壹般等價物,而歷史記載的米價又和貨幣量、地區、豐欠、消費人口直接相關,最多就是個大致判斷。

 比如,

 漢文帝時,粟至十余錢。(《史記·律書》)

 今張掖以東,粟石百余,芻槁粟數十……本始中,金城湟中,谷斛八錢。(《漢書·趙充國傳》,宣帝時事)

 元康四年,比歲豐,谷石五錢。(《漢書·宣帝紀》,宣帝時事)

 永光二年,是時歲比不登,京師谷石二百余,邊郡四百,關東五百。(《漢書·馮奉世傳》,元帝時事)

 需要註意的是,漢文帝時行三銖錢,漢武帝後才行五銖錢,而五銖錢鑄造了壹百多年才280億枚,在宣帝、元帝時代,五銖錢的貨幣供應量實在不多,邊地谷價便宜,很大成分上來自於“錢荒”,即“錢貴物輕”。

 如果按照宣帝時面臨羌人戰爭時的標準,張掖以東的粟價,則1兩它銀也不過買1石粟罷了。

 漢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壹石為120斤,則漢代壹石粟相當於今天30千克,也就是60市斤小米,三解到京東上搜了壹下,最便宜的小米1市斤(500克)價格是6.8元。

 也就是說,漢代1石粟=408元人民幣,當然,這是精小米,古人算壹般稱量為原糧,還要削掉壹定比例,此處先忽略了。

 大體上,可知,西漢1兩白銀=408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25.5元人民幣。

 同樣的算法,以宣帝豐收時糧價為準。

 則1兩銀=125錢=25漢石=1500市斤小米,則為10200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661元人民幣。

 要註意的是,上述價格等於差了25倍,這種數據的差距,在相關記載中毫不少見。

 唐、五代銀價

 唐代用銀的記載和考古發現的銀餅、銀鋌不少,不過主要是皇室賞賜和折算“輕貨”(體積小、價值高,利於長途運輸的貨品)頂租庸調,使用時也往往是以重量計量,也因此成為壹種財富儲備。

 黃金壹斤為餅,百餅為簉,至有百簉。銀五倍之。(《南史·武陵王紀傳》)

 這種熔金為餅的儲藏財富,這是漢晉南朝以來的傳統,只是考古所見的唐代銀餅要小得多,最大的約為唐代50兩,小的也有10兩規制的,可見並沒有形成固定形狀的銀幣,仍為“輕貨”用。

 至於具體的與商品掛鉤的銀價,則記載更少,只能以唐之後五代十國的後蜀為例了:

 偽蜀廣政中,凡銀壹兩,直錢千七百。(《續資治通鑒長編》)

 此時的後蜀也通行的是唐代開元通寶錢的規制,糧價如下:

 孟昶廣政十三年,是時蜀中久安,賦役俱省,米鬥三錢。(張唐英《蜀檮杌》)

 10鬥1石,則蜀國1石米為30錢,五代壹斤合596.82克,壹兩合37.30克。

 1700錢可換56.67唐石=6800唐斤大米=8116.752市斤大米

 京東袋裝大米500g最便宜的是4.8元,則總數為38960.41元人民幣。

 即唐代、五代十國時1兩白銀約等於38960.41元人民幣,1克白銀約為1044.51元人民幣。

 北宋、南宋銀價

 鹹平中,銀兩八百,金兩五千。(《續資治通鑒長編》)

 (景德四年)詔河東路所辭戍兵白金每兩直以壹千為限。(同上)

 (熙寧八年)蜀州。銀每兩官折二貫三百文足,市價壹貫六百文,九年,銀每兩官折二貫二百文足,市價壹貫四百文。

 (政和六年)官中支錢此曹,每兩請官價錢壹貫四百文足。

 這是從北宋真宗朝到北宋徽宗朝選取的幾個數據,基本上,銀價在不斷上漲,當然,北宋的貨幣投放量也不斷增加,仍面臨“錢荒”。

 看看米價:

 景德四年,諸路豐稔,淮、蔡間麥鬥十錢,粳米斛二百。

 熙寧七年,以上等粳米每石為千……中等粳米鬥為錢八十五文,零糶與貧民。

 政和五年,白米市價為百二十。

 真宗朝,1兩銀子只夠買米4——5斛,最多716.18市斤,*4.8元/市斤=3437.664元人民幣,1克白銀=92.1625元。

 神宗朝,1兩銀子只夠買中等粳米2.7石,386.73市斤,*4.8元/市斤=1856.304元人民幣,1克白銀=49.7668元。

 徽宗朝,1兩銀子夠買白米1.16石,139.2宋斤,166市斤,4.8元/市斤=796.8元人民幣,1克白銀=21.3619元。

 南宋的折銀價相對穩定,紹定元年(1228年)前,銀1兩折錢多為三貫三百文。

 德祐元年(1275年),銀每兩壹十四貫二百八十五文,銀每兩價錢七貫三百六十文。

 再看米價:

 嘉定十六年(1223年),和糴米石,每石計官會三貫七百五十文。

 德祐元年,麥每石三貫七百三十。

 也就是說,南宋寧宗、理宗時代,銀1兩,折米1石左右(以紙幣會子計價,實際上,白銀比紙幣吃香),也就是說,1兩銀子夠買米1石,143.23市斤,*4.8元/市斤=687.504元人民幣,1克白銀=18.43元。

 南宋末年,銀1兩,折麥3.8297石,548.55市斤,京東的小麥粉是3.7元/市斤,即2029.64元,1克白銀=54.4142元。

 明清之後的計算不少,此處就不贅述了,要說明的是,上述計算,嚴格的學術意義上,純屬扯淡!純屬扯淡!純屬扯淡!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雖然三解已經盡量尋找時間貼近的對應物價數據,但是仍沒有考慮上述幾個時代糧食計量單位的“石”和重量計量單位的“石”的具體區別(因為太麻煩了),只是簡單計數,同時,沒有計量銅幣、紙幣幣值的具體不同,在操作上並不嚴謹。

 當然,對於這樣壹個問題來說,已經夠用了。

 因為,在古代社會,哪怕壹個年份,相隔不遠的不同地區,由於人口結構、水旱災害,甚至行政特色,都會帶來諸多的不同,在今天我們看起來應該大致均平的物價,在古代社會可能隔著壹道山就天差地別,更重要的是,由於物流流通的發達程度,以及貨幣投放量的不同,也會產生看似匪夷所思的結果,哪怕是離我們更近壹些的明清社會,壹樣如此。

 所以,本質上講,這種古今對比,毫無意義。

 對於普通人最有意義的就是,千萬不要把武俠小說和清宮戲裏看來的隨手二兩銀子當做古代生活的常態,還有什麽漢朝、唐朝甩出壹把銀票來,這都屬於編劇無知,我們不能跟著犯蠢。

  • 上一篇:傳統武術與散打到底有何區別
  • 下一篇:天然氣可以再生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