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婚服制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爵弁(bian)玄端——純衣”、“梁冠禮服——釵鈿禮衣”和人們較為熟知的“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古代婚服的發現脈絡是這樣的
周制上衣下裳式婚服→漢制深衣式婚服→唐制紅男綠女式婚服→明制婚服。漢制到唐制中的南北朝曾有白色婚服,唐時因為外交,所以日韓婚服是效仿唐制婚服的
下面是周制婚服
婚禮古稱“昏禮”,由於舉行於黃昏而來,“婚”字乃後所造。透過《儀禮》士昏禮篇等文獻記載,壹個屬於士階層的婚禮可見壹斑,基調莊嚴肅穆而全無現在的喜慶、熱鬧和喧鬧。《儀禮》所述的整個過程其實包含兩個不同的階段。在昏禮舉行之日前,新夫家當以媒拜會新婦父親。媒著玄端衣。婚禮當日,新夫著爵弁服迎娶新婦,新婦由姆(即教導新婦的年長婦女)陪同,並兩名隨嫁女子到達夫家,新夫頭戴爵弁形似無毓之冕,上衣玄色(青黑)象征天,下裳纁色(淺紅)象征地,有黑色緣邊,喻陰陽調和。蔽膝隨裳,棕紅色。大帶黑色。鞋履為赤舄,即紅色復底鞋。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
姆以黑色絲帶和發笄束發,身著生絲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大帶黑
隨嫁者亦為黑絲衣裳,披繡(披肩)有黑白相間的黼紋
新婦上車時由姆為其披上由黑色素紗罩衣以防風塵,此衣名“景”
昏禮中使者、侍者均著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黃色裳、黑舄
在周代尚無深衣,而以上衣下裳分開的服裝類型為宜。紅色衣緣應僅施於裳下緣,而非全部衣緣
總的來說
新郎服飾是由爵弁,玄端禮服,緇衤也(我打不出來就分開打了)纁裳,白絹單衣,纁色的韓,赤色的舄組成的。
新娘的禮服在正婚時穿玄色純衣纁袡禮服,拜見公婆時是宵衣。頭戴“次”以“繼”束發,有壹尺二長的笄
在華夏禮儀中,昏禮祭禮等大禮場合,可以向上越壹級,就是說,士正婚禮,可以假越大夫級別,用纁色帷裳(壹般士級別不用纁色)
漢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禮,玄黑色和黃色的婚禮服,象征著天地的神秘色彩
婚禮當日,新婦戴著與真發混同梳編的裝飾假發。婚服形制與男子同,惟服色有別,上衣下裳均為黑色,取“專壹”之意。蔽膝、鞋履、大帶隨裳色,亦為黑色。另外從陰陽五行思想考慮,由於黑色屬陰,故而在裳下緣紅色邊,以註入陽氣而致平衡
看到這裏妳們應該看出來了,周制禮服就是三大類中的“爵弁玄端——純衣纁袡”————周制禮服到這裏就算完了,現在是唐制婚服————
“梁冠禮服——釵鈿禮衣”
唐代是士假絳公服親迎,因此有人認為這是紅色婚服的起源。公服又稱“從省服”,是指在壹般場合穿著但又並非燕居家中所著的日常服裝。公服具有壹定的禮制功能例如在昏禮中穿著,但又不及朝服(又稱“具服”)所服用的場合來得正式。公服包括冠、幘和簪導、絳紗中單、白裙衫、革帶、方心、襪鞶囊、雙佩和烏皮履等
女服“花釵青制連裳,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夫有官則從其夫之品服)”,頭上的配飾為金銀飾以琉璃等的鈿釵,鈿釵有著品級的含義自漢代以來漢族女子禮服多為深衣制,因上衣下裳屬連隱喻女子“德貴專壹”,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質連裳”指的是青色深衣。然而盛唐時襦裙大盛,以沈從文先生為代表的壹些學者持“唐代士女嫁衣系分裁制”的觀點。制同翟衣,加雙佩、壹品九鈿,二品八鈿,三品七鈿,四品六鈿,五品五鈿”有人認為翟衣系深衣制,既然“制同翟衣”則鈿釵禮衣也是深衣制,目前主流觀點認同沈從文先生的觀點。唐制婚禮服融合了先前的莊重神聖和後世的熱烈喜慶,唐制是男服緋紅,女服青綠,所謂紅男綠女是也
“九品官服——鳳冠霞帔”
現在要講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明制婚服。明朝皇後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龍鳳數目各不同。其中壹項為六龍三鳳,龍在頂兩端,口銜長串珠滴,似有戲鳳之意。霞帔也被叫做“霞披”“披帛”,以之艷麗如彩霞而得名。披帛以壹幅絲帛繞過肩背,交於胸前。壹般來說這是貴族所擁有的特權:二品命婦霞帔為蹙金繡雲霞翟紋(翟意為長尾山雉);三品四品為金繡雲霞孔雀紋;五品繡雲霞鴛鴦紋;六品七品繡雲霞練鵲紋;八品九品繡纏校花紋
以下是各個朝代的穿法
在漢朝,姑娘們出嫁之時,身穿紅色深衣,足著翹頭履,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婚禮服的顏色是玄黑色和纁紅色,並且這種主流的婚服色系壹直持續到隋唐以前。
與開放大膽的唐朝服飾不同的是,宋朝的服飾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樸。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壹切唐朝時期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壹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又顯得典雅大方。宋代貴婦禮服--宋代大袖衫、長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普通婦女不能穿著。穿著這種服裝,必須配以華麗精致的首飾,其中包括發飾、面飾、耳飾、頸飾和胸飾等。宋代婚服則是花釵大袖禮服。宋代婚服三舍生及品官子孫可假穿九品襆頭公服,其余庶人著皂衫衣、折上巾,新婦從風可假鳳冠霞帔,婚服大約是青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飾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蒙古人壹般把額上的頭發弄成壹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由於蒙古人崇尚騎射,因此他們的服飾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且窄,腰間設有許多衣褶,這樣的設計方便騎射。
相對於“質孫服”,元代的貴族婦女們穿的服飾則顯得麻煩許多,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頭戴壹頂高高長長的帽子。元朝的嫁衣也跟其服飾沒有多大差異,仍帶有濃厚的蒙古服飾特點。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準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且對顏色方面還有講究,貴婦多穿大紅袖子的紅袍,而壹般的婦女只能穿淺淡的顏色,裙子雖寬大,但款式很多。嫁衣款式為鳳冠霞帔,其上布滿珠寶錦繡,雍容華美。新娘加紅蓋頭,或垂絲穗遮面,或紙扇遮面,穿繡花鞋象征吉祥。女子以用絲、緞制造的褂(上裝)裙(下裳)為主禮服。用白金線、黃金線及珠石等繡成代表龍鳳呈祥的龍鳳和鴛鴦圖案。此禮服可追溯至清代,皇帝賜梁儲貴的女兒絲線繡的龍鳳褂裙為禮服。
清朝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朝代了,它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壹個朝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同時,清朝也是在滿人進入中原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滿服改變了幾千年來形成的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式,是中國古服與近代服的交接點,它的存在是以後發展到近代男士的馬褂長袍、女士旗袍的前提。
最原始的旗袍就在清朝出現,滿族婦女以旗袍為主,旗袍衣身修長,衣袖短窄,與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的中國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清朝的嫁衣也沿襲了明朝的鳳冠霞帔,雖然也是以紅色為主,但是婚服的款式則是以旗袍為模板了。到了晚清,在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倡導下社會掀起了移風易俗思潮,男子反滿要求恢復漢裝,而辛亥革命以後女子反以穿旗袍為時尚。特別是到晚清末期,婚禮中新娘常常梳壹東洋頭,披件西式衣,穿雙西式履,凡鳳冠霞帔紅鞋綠襪壹概不用,在往後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婚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