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超
皇帝處理日常事務,稱為“常朝”或“日常事務”。在紫禁城裏,最常去的地方是幹青門、幹青宮和養心殿。
清朝皇帝處理政務有多種形式,包括聽政、察朝政、讀奏章、傳召官員等。其中,觀察朝政是最常見的形式。根據歷代皇宮的歷史,皇帝通常在早上起床,洗漱、拜佛、問候太後後,先去幹青宮西側的養心殿新庵閣或甘清觀新庵閣和弘德殿,誦讀1份祖先的聖訓或記錄,然後吃早飯。早餐時,宣讀王公大臣們要求的“食品卡”。飯後,他開始讀奏章,召集大臣們。召見時,皇帝即位,大臣們依次敬禮。皇帝向他們詢問事情和存在的問題,然後頒布法令。如果上午有未完成的紀念活動或未完成的事務,將留到下午繼續。壹般情況下,“我不是每天都吃飯,看這壹章部委、醫院、督撫、鄉鎮等很正常。內閣已經進入。”(《國家王朝宮殿史》卷五)
除了少數人,皇帝壹般都很勤快,每天處理政務、批閱奏章都極其認真。比如雍正帝的批示有幾十到幾百字,乾隆皇帝也“從朝鮮到日本、中國看東西十幾分鐘,召朝臣十幾分鐘,審此章十幾分鐘。”至於臣下的奏折,乾隆皇帝甚至“詳讀而不留壹字”。如有錯誤,他會指出來改正。”(“清高宗真正的肌肉脂肪燒納?
在皇帝常去的地方,有壹套象征皇權至上的陳設,包括有龍紋的寶座、屏風,有象征吉祥、神奇、長壽的香、角、鶴。皇帝登基時在壹些陳設中點燃檀香,煙霧彌漫,莊嚴肅穆,增添了壹種極其神秘的氣氛。
學習
清朝的皇帝都很重視文化學習,當了王侯就接受了嚴格的訓練和良好的教育。按照官方的規定,太子6歲的時候就去上書房讀書了。皇帝親自挑選博學的翰林和大學士土為師傅,研究四書五經、史記、漢書、策文、史賦、滿蒙漢以及弓箭騎射。早上6點到達書房,先練弓射箭,然後學習蒙文、滿文、漢文、書法。每日“報考”(早上5點到下午3點),不分寒暑。皇帝即位後,仍然非常重視學習。早中期,康、雍、甘三大帝都文化造詣頗高。為了深入研究儒家經典,康熙帝登基後還制定了每日講學、宴飲的制度。講師們每天輪流參加經學講座,無論政務多忙,從不間斷。而雍正帝則是“在朝時,聽政,遊四方,流連忘返,所以無憂無慮,有所得。”。認為“古人的六藝都是修身養性,也是為了道德幫助。”乾隆皇帝甚至“從十歲和四歲就開始學習散文”...在此期間,日本課堂上的詩歌論文從未停止,它們積累成冊”。(《樂山堂全集》第壹卷)
正因為清朝前中期的幾位皇帝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登基後更加努力學習,所以他們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在詩詞書畫方面都有壹定的成就。比如順治皇帝喜歡畫畫,曾經畫過《放牛圖》給國史院大學土;康熙皇帝擅長書法。"他從小學習書法,並且擅長書法."他的作品對清代文化藝術的繁榮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乾隆皇帝不僅擅長書畫,還喜歡作詩。他壹生寫了四萬八千多首詩,就數量而言,是中國歷史上最多產的詩人。
清朝皇帝學習的科目非常廣泛,不僅要熟悉中國的傳統文化,還要學習數學、地理、天文、哲學、音樂、藥物學、解剖學等自然科學。康熙初年,“天下皆知之地”入京,任用西方傳教士土為師。徐日升、張誠、白金、安多都輪流在養心堂授課。報道稱,這些教師“每天早上四點鐘到皇宮,直到壹天結束才允許返回。”每天淩晨兩點,下午兩點,他都會講課,講歐幾裏得幾何,或者科學天文,講解炮兵的野外演習。回屋後會準備明天的工作,直到睡覺,很正常。“在中西老師的教導下,康熙皇帝對理學有了更深的認識,改變了前代重文輕理的現象。特別是他對數學的重視,促進了中國數學的發展。康熙五十二年(1731),具有學術價值的著作如《數學博物館的建立》、《李湘考成》、《數學精要》的編撰,都是在康熙皇帝的組織下完成的。他本人采取的態度是將所學應用於數學。他曾說:“妳只知道算術的本質,卻不知道我為什麽學算術。小時候秦朝的漢人官員和西方人不和,互相聯合,各自瓦解,成就斐然。楊光憲和湯若望在午門外的九卿面前面對面地賭著測量太陽的影子,但奈九卿沒有壹個人知道方法。我覺得我不懂得判斷人的對錯,從我的憤怒中學習。“目前故宮博物院和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收藏的楠木銀白色算術學習表和數學演算紙草,都是康熙皇帝學習數學時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