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詩歌意象欣賞
詩歌的意象包括意象和人物。詩歌的意象註入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只有真正理解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刻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壹,欣賞詩歌的意象
1.把握景物特點,發掘詩人情懷。
“詩吟,見景生情”,詩人對景物的描寫是後兩句情感表達的基礎。詩人的感情可以從風景的意象中察覺出來。比如李白《靜夜思》的前兩句是寫風景的,地上的霜是對月光的隱喻,真實地描寫了深秋的寒夜和蕭瑟。最後兩句直接表達了思念家鄉的心情。
山裏的壹個秋夜(唐·王維)
空曠的群山沐浴在壹場新雨裏,夜晚來感受初秋。皎潔的月亮從縫隙中灑下清亮的光線,將噴泉清在巖石上。
竹林鏗鏘,洗衣女歸來,荷葉輕搖欲上輕舟。春天的春天不妨讓它休息壹下,秋天的太陽可以在山丘上停留很久。
2.解析意境,發掘詩人情懷。
“意”是指作者的主觀感受,“境”是指作者所營造的以景物為主的生活畫面。“意境”是結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而創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在意境的營造上,畫面可能波瀾壯闊,如“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或清幽,如“松樹林中有月光,溪水中有水晶石”;或抑郁寂寞,如“野野樹,水清月近!”;或和諧寧靜,如“夕陽在渡口徘徊,夜宵-炊煙從民居飄起”;或開闊蒼涼,如“千裏長煙暮,孤城閉”;或清高遼闊,如“夕陽落寞齊飛,秋水* * *天壹色”。
常見的意境表達程序中有四組概念:
寬廣——蒼涼、蒼勁、遼闊、崇高、壯麗、深遠
精致——空靈、纏綿、寧靜、美麗、恬靜、委婉、朦朧。
復雜——多彩、熱烈、鏗鏘、繁華、簡單、喧鬧。
冷——暗淡、暗淡、稀疏、壓抑、荒涼、寒冷。
“壹切景物詞都是感傷詞”,在古詩中,詩人往往把自己要表達的感情放在所描寫的景物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與景物融為壹體,借景物來抒發感情。
泰成(湯唯莊)
雨在下,草在下,六朝鳥在啼。無情是臺城柳,猶是煙籠。
3.透過表面意義挖掘深層意義。
喬金門(唐·馮延巳)
春風突然突然啟動,吹出壹灘清水。什麽也沒有做,水池裏的信徒們,在花叢中的小徑上,把杏花折起來,輕輕地碾碎。
獨倚池邊欄桿,看鬥鴨,頭上玉簪斜垂。他整天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壹直沒有回來,突然聽到喜鵲叫。
第二,欣賞詩歌中的意象。
詩人借助有壹定內涵的東西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或某種情感。比如關於事物的抒情詩歌。
1.抓握物體的特征。北堡山下的壹個停泊處(唐王灣)
在藍山下,我和我的船沿著綠水蜿蜒前行。直到退潮時河岸變寬,沒有風吹動我孤獨的帆。
...夜晚讓位於太陽的海洋,舊的壹年融化在清新中。我終於可以派遣我的信使,野鵝,歸巢洛陽。
2.把握物與誌的“契合點”:挖掘物的內在品格和精神。
小松(唐都勛和)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叢裏,看不見,現在發現比雜草高多了。那些不認能沖天的樹,直到它入了天,人說它高。
3.把握圖像的特殊內涵。
在中國的古代詩歌中,詩人經常用壹些具體的事物來表達他們的主題和感情,這些事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賦予了壹定的內涵。古詩詞的分析可以從這些東西的獨特內涵入手。下面是壹個例子。
①用冰雪的結晶比喻忠誠、高尚的品格。
2對月亮的思鄉——引起離別和思鄉。
(3)折柳送別。
④以蟬比喻品德高尚。古人認為蟬吃風喝露是高貴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蟬的高貴來表達其高貴的品格。
(5)用草木的繁盛來對比蒼涼,以表達跌宕起伏的感情。
⑥菊花——忠誠而高貴的品質。
⑦梅花——傲霜雪,不畏挫折,清純潔白。
⑧松樹——忠誠而高尚的松樹,是抗擊霜雪的典範。
⑨荷花——表達愛意因為“荷花”和“憐惜”發音相同。
⑩梧桐——蒼涼與悲傷的象征。梧桐是荒涼和悲傷的象征。
布谷鳥——荒涼和悲傷的象征
12鷓鴣鳥——離愁別緒
13紅巖——思鄉遊子對親人的親情和旅行中的心酸。
在詩歌中,以景物抒情者往往具有壹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的明月”傳達“鄉愁”;用“松風山月”傳達“隱逸”;用“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悲哀”;用“中秋月圓”溝通“相思苦”;以“風雨落花,雙燕獨飛,重亭玉枕”傳達“永遠在我心愛”;以“長亭折柳”傳達“送別情懷”;以“江湖壹舟,月落淚”傳達“詩人旅途之痛”;以“夢醒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哭”傳達“悲歡”;以“昔日榮光不在眼前,晚霞幾度紅”傳達“人世滄桑之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哀嘆國情衰,熱愛國情”;等壹下。
第三,欣賞詩歌中的人物
狩獵(唐·)
在風聲中,號角吹響,將軍在鉆孔的外圍狩獵。秋天的草黃了,鷹眼更銳利了;冰雪融化,馬蹄格外輕快。
轉眼間已經過了新豐市,很快又回到了晴劉穎。回望神鷹曠野,千萬縷暮雲鋪向天邊。
第四,欣賞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壹首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壹般是指“我”,即詩人本人。
(1)認識世界,關註背景。
蟬(唐雨詩南)垂下飲清露,流聲似疏桐。蟬離蟬遠是因為蟬在高樹上,不靠秋風。
陳永(唐·羅賓·王)
蟬鳴西,客思南。我不能忍受我太陽穴上的陰影,去傷壹個白發囚犯的心。
很難進去,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的世界裏。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
蟬(唐·李商隱)
純潔的心因此而饑餓,妳整夜徒勞地歌唱。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的冷漠的樹木中!。
是的,我像壹塊浮木,我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我感謝妳真誠的建議,像妳壹樣過純潔的生活。
②把握抒情主人公的語言表達、動作和心理。
在幽州城樓上(唐·陳子昂)
沒有人能看見古代國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見來世的智者能看見。只有無邊無際的宇宙,無邊無際,止不住充滿悲傷的淚水。
第二節思想內容評價
首先,從詩意的眼睛開始。所謂“詩眼”,往往指的是壹首詩中最凝練傳神的壹個字。
路過季翔寺(唐·王維)
不知道季翔寺在哪裏,爬了幾英裏進入雲霧和山峰。古木參天,卻無行人小徑,寺內山中鐘。
山裏的泉水打在危巖上,松林裏的太陽也冷。傍晚時分,來到空池,靜靜禪坐,壓制心龍。
註:安禪,佛教用語,指閉目靜坐,無雜念;龍:指世俗的欲望。
第二,從典故入手。
古詩詞內容豐富,用詞簡練,壹個典故可以省略很多詞。因此,理解典故是把握古詩詞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徑。
(壹)典故的種類
1.引用之前的陳述。
(1)直接引用:直接引用前人的詩詞句子作為自己詩詞中的句子。《出埃及記》:古往今來有許多起起落落的事,無窮無盡,永無止境。(辛棄疾《京口懷古·顧北亭》)——引用杜甫《登高》中的“落花樹無止境,長江滾滾來。”
②用途:把前人的壹些句子改成自己的詩。《出埃及記》:客人從納內來,留給我壹對鯉魚。(杜甫)——套用漢樂府中“客自遠方來,留我壹對鯉魚”這句話。
2.引用神話傳說。江玥演唱了《素女的悲哀》,而李萍演奏了《中國》鋼琴。(李賀《李和用吟》)——傳說中的“江浙”和“素女”的女神。
3.引用歷史故事。
(1)明引:例:周公畏八卦天,王莽謙遜不篡。(白居易《閆芳》)
2暗引:功名圖麒麟。(杜甫《邊塞》)——宣漢帝在麒麟閣為霍光等十壹位英雄畫像。
3反引:窮午夜空前座,莫問人問鬼神。(李商隱的賈生)
(二)分析典故的方法
1.理解詩人典故的目的。理解典故重要的不是內容本身,而是詩人用典的目的,因為它與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密切相關。
2.理解詩人的典故意圖。詩人對往事的追憶,必然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有觸發感情的媒介。換句話說,詩人的典故是針對現實的。只有結合現實,才能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三節語言藝術欣賞
壹、語言藝術欣賞
(壹)語言的風格
1.簡潔優美詩風的語言特征:奇形怪狀、嫵媚動人、華而不實、華麗精致。簡約詩風的語言特點:清淡質樸,脫俗通順,簡潔凝練。“清水出芙蓉,天然雕”是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的概括。
2.直白含蓄的直白詩風,比壹般的單純詩風更為樸素、平實。詩人在詩歌中使用的幾乎都是口語,有些詩歌中還夾雜著俚語詞和民謠,所以這類詩歌也被稱為白話詩(幾乎是打油詩)。這種詩風的語言特點是:質樸、簡單、質樸、簡潔。
3.沈郁豪邁在眾多詩人中,有憤青,有無奈報國的,有屢試屢敗的,有屢遭貶謫的,有為民請命,哀嘆民生的。他們的詩抒發了自己的委屈,觸摸了社會現實,反映了階級現象。代表詩人如杜甫、韓愈、李商隱。這種詩風的語言特點是:陰郁蒼涼,節奏緩慢,感染力強,貼近生活(多為成語和對話)。比如杜甫的《車店》中“我爸媽和我老婆要去送別”“他們跟著妳跑,哭著,他們拽著妳的袖子”這樣的句子,用俗語來增加詩的真實性。
英雄詩風的語言特征主要體現在浪漫主義詩歌(包括邊塞詩)中,往往與詩人的誌向密切相關。詩人之所以滿腔熱情,可能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政治清明的盛世,受到了秀美山川的影響(如李白年輕時許下“爭其聰明,願助其壹臂之力,使寰區安定,海賢郡清明”的大願);或因仕途失意,視功勛邊塞為求名的出路(如高適);或因國難而主動自願赴死(如蘇軾)。所以他們寫的詩充滿了豪邁之詞,表現出壹種豪情。
這種詩體的語言特點是雄渾有力,筆力渾厚,節奏明快,音調高昂。
(二)語言的脾氣
古人講究煉詞,要註意關鍵詞的意思。例如:華子崗(裴迪)
夕陽西下,清風拂面,芳草在家露。雲光侵鞋,山色綠衣刷人衣。
第二,表達能力的欣賞
(壹)修辭的巧妙運用
1.隱喻不僅能使詩歌中描繪的意象更加生動,還能體現意象的情態特征。
蘭溪謳歌(戴樹倫)涼月掛柳宛眉,中山鏡越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子夜鯉魚來灘。
看江面上的山(石)
看山走馬船,百團路過。前山忽異,後嶺如奔。
擡頭壹看,小路斜斜的,街上有行人。舉手在船上說話,像鳥壹樣向南航行。
2.隱語(諧音)和雙關語
在壹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為了表達壹種委婉含蓄的情感,作者經常使用隱語和雙關修辭。
春思(唐李白)妳們北方的草碧藍如玉,我們這裏的桑葚彎彎青絲。當妳想念家鄉的日子,很久以前就想念妳和悲傷。春天的微風,既然我不敢認識妳,為什麽要分開我床邊的絲綢窗簾??竹枝詞(劉唐玉溪)
江水平的柳樹是綠色的,我能聽到朗江上的歌聲。東邊的雨,東邊的日出,說天沒有晴,但依然晴朗。
(2)表達技巧
表現手法,又稱表現技巧和藝術手法,是指詩歌的構圖和技巧。
1.象征是詩歌中常用的手法,其主要作用是用物體象征人的節操。如“梅”象征高貴、秀美、典雅、樸素;以“菊花”象征高潔、傲霜、強抗雪,稱為“隱逸之花”;“蘭芝”象征珍貴、孤獨、崇高;“牡丹”象征富貴;等壹下。
沒有在家裏找到陸洪賢(焦然)
他把家搬到了城墻上,把鄉間小路搬到了桑麻的住處。靠近圍墻邊的菊花,秋天還沒有看到它開放。
門口沒有狗叫,問了問西邊的鄰居。向大山報告,日落前不歸。
2.它是作者借助事物的象征意義來表達個人心意的壹種藝術手法,也叫感物抒情。以物表詩,也叫以物寫詩。比如:
莫王美棉,我家西雁湖的第壹棵樹,開出了淡淡的墨痕。不要誇顏色好,就讓空氣裏充滿幹坤。
3.借景寫景的常見方式有:
(1)側面對比詩人在寫壹個景物時,是從相關的側面景物而不是正面景物入手,通過描寫側面景物來達到反映主題的效果,即側面對比。比如:
石頭城(唐禹錫)四面環山故國在身,潮打空城歸寂寞。淮河東岸,古寒月,子夜,窺舊皇宮。
(2)以景物(風景)烘托感情詩人在描寫含蓄婉約的歌曲、隱晦難言的情感或深情時,往往用景物來渲染和烘托。
【雙音】清江銀秋淮(張遠刻酒)
澤法來到萬裏面前,問我是否會回來。紅葉中雁啼,黃花中人醉,秋夢下芭蕉雨。
柴璐(唐·王維)空山上似乎沒有人,但我想我聽到了壹個聲音。回到森林深處,從綠色的苔蘚中向我閃耀。
(3)動態與靜態場景或動態與靜態場景的組合或動態與靜態場景的相互映襯。
在壹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止的景物,比如山和月。動人的景色,如水流、風搖等等。根據側重點不同,作者有時只寫動態場景或靜態場景,有時動態場景和靜態場景都寫,有時寫動態場景來襯托,有時寫動態場景來襯托。比如王維的《柴璐》,用“人聲鼎沸”襯托“空山”的寂靜;深山裏的壹個秋夜,空山的寂靜被竹子的喧鬧和荷花的樂章襯托,表達了壹種閑適。
戴樹倫的《蘭溪幫歌》采用動態景物(前兩句)與靜態景物(後兩句)相結合的方法,在明澈的美麗畫卷中,生動地表現了秀麗的山水、沁人心脾的月色和漁人的歡樂。
(4)塑造意境,渲染氣氛,抒發情感。
古今詩詞中,有很多是先寫景再寫情或寫全景的詩詞。詩人常用景物渲染氣氛濃厚,為下面的抒情鋪路或融於景物之中。根據景物的性質,可分為歡樂景物和悲傷景物。
(1)快樂的情景襯快樂的感覺,悲傷的情景襯悲傷的感覺。
“情動則喜,情動則悲”,詩人的妙處在於將情感融入情景之中,通過情景來傳達自己的情感,達到情景交融。如:高登(唐·杜甫)楓橋夜泊(張繼)
(2)喜景襯悲情寫悲樂景,多見其悲。
絕句(杜甫)江碧鳥過白,山青白。今年春天又看了壹遍。什麽時候是回歸之年?
(5)虛實結合
聽堡壘上的笛聲(唐高適)
白日雪潔馬吃草,月色羌笛守樓。請問梅花落在哪裏?壹夜之間風吹遍天山。
(6)死於張先治的詩人經常在他們的詩的結尾表達他們的感情。例如,李白《夢裏登天目山》結尾的壹句“我怎麽能對那些永遠不會被人看到真誠面孔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呢?”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是自由和無憂無慮的,而不是為了壹桶米而彎腰。另壹個例子是《難行》的結尾句“總有壹天我會乘長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了實現理想的豁達。
(7)移情移情就是把人的情緒轉移到事物上,使外物與人同甘共苦。比如《揚州慢》裏也有壹句“棄樹還談兵厭”。樹木尚且厭惡戰爭,何況揚州人。
兩首送別歌(唐·穆圖)感傷卻總是無情,只覺得死前笑不出來。桌上的蠟燭點燃了心,它也看見了離別;妳看,它為我們流下眼淚,流向清晨。
(8)對比法是“撥雲見月”,通過描繪其他事物來突出主要對象。
《夜雨裏的告別》李洲(唐·魏·吳穎)
楚江籠罩在細細的雨絲中,伴城在暮色中鳴響。雨的大雨滂沱,天不對地,鳥慢飛。
長江流入長江的遠方,樹上滿是雨水。永別了我的老朋友,我愛無限,淚如雨下在河上。
在詩人的側影上,寫著“帆、鳥、海、樹”,襯托出晚霞雨絲的細密,也襯托出詩人深深的傷感和離別。
(9)巧妙的結構在詩歌的結構安排上,詩人也是別出心裁的。常用的結構模式有:
(1)層層抹灰,鋪墊。看江面上的山(蘇頌者)
看著河上幹枯的懸崖,貧瘠的村莊壹片紅色。黃昏百裏回,夕陽獨向新畫。
千山更新更黑,但現在很可愛。只有巫山最強秀還背負著遠道而來的重擔。
抱怨自己的感受(宋陸遊)
回想起當年,為了尋找建功立業的機會,單槍匹馬去了邊防軍梁州。何處是關河夢,塵暗舊貂裘。胡人未滅,鬢角已秋霜,多情淚流幹。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老在滄州!
③結構對比在詩歌中運用廣泛,因其具有層次性特點,結構性強。
畫眉鳥(宋歐陽修)隨意動,山花紅紫。我才知道,關在金籠子裏,不如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啼叫。
詩歌的表現技巧有很多,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想先揚後抑的技巧。
第三篇古詩詞分類鑒賞
第壹節風景詞欣賞
第壹,把握形象的特點和寓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我在潯陽河上送客,夜晚,楓葉和成熟的燈心草在秋天沙沙作響。“楓葉”、“花”、“秋”三個意象,並不突出景物和季節,而是通過這三個意象的獨特屬性,渲染環境氛圍和詩人離別時的悲涼心情。古詩詞的意象往往將復雜與簡單結合起來,將壹切合二為壹,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象,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二、欣賞詩意情景交融的意境。
寫景抒情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壹大特色,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園詩。自然景物壹旦被詩人吸收,必然會帶上詩人的情感色彩,並起到表達詩歌特定感情的作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第三,理解詩人景物書寫所表達的情感。
壹般來說,寫山水詩很容易把握字裏行間的感情,但有些表面上純粹是山水詩的山水詩就沒那麽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人生經歷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壹定的了解,也就是認識人,討論世界,這樣才能準確理解詩人的景物寫作所表達的感情。這就涉及到壹個情感寄托的問題。在分析詩歌時,要仔細判斷情感寄托的深度,避免任意誇大作品的思想內涵。
第四,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點。
山水田園詩寫山水的方式有很多種,在欣賞山水田園詩時應主要註意寫山水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1.註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場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矮、斜倚、斜倚的變化。
2.掌握並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畫形、聲、色等。如“拋石過空,撞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解釋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蕭見紅濕處,錦關城上花重”);以動定靜(“月出鳥驚,春流響起”);明暗對比(“野徑雲朵皆黑,江舟唯明”);以小見大(“窗含西陵秋雪,吳棟萬裏船泊門口”);素描與細節描寫相結合(《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和《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壹個老人在冷江釣魚——雪》);比興手法的應用。
在語言運用上,既要學會欣賞盛唐詩人描寫的壯麗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圓”,又要善於理解詩人細致的觀察、捕捉和描寫,如杜甫的“細雨中的魚,清風中的燕子”。
第二節詠物詩賞析
詠物言誌詩是通過欣賞獨特的事物來表達壹個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欣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壹,把握唱的是什麽的特點。既然是描寫對象的詩,當然要寫出所唱之物的形狀、色彩、特點,追求貼切、寫實。但如果只是客觀描寫,就不是壹首好的描寫對象的詩。也就是說,不僅要形似,還要神似。如“純潔的心因此而饑餓,妳整夜徒勞地歌唱。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的冷漠的樹木中!。是的,我像壹根漂流的木頭壹樣走了,我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我感謝妳的忠告,讓妳過上像妳壹樣純潔的生活。”(李商隱《蟬》)這是壹首關於物的詩,用蟬來比喻作者本人。前四句寫的是蟬的艱難處境:因為它們自命清高,總是沒有食物可吃;雖然我盡力尖叫,但都是徒勞,得不到同情。這其實就是詩人本人。下面四句話直截了當。三重句上,我說我官職卑微,沒有避難所;下壹句說農村荒無人煙,那妳當官幹什麽?透露辭職退役的意向。太蓮也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系在壹起,從蟬的叫聲中得到警示,意識到自己和蟬壹樣可憐。作者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用蟬來告誡自己,要像蟬壹樣清高正直,即使政治環境惡劣,也絕不改變初衷。
第二,體會詩人在描寫事物時的感受。
陶淵明詠菊花,表達了閑適的心境;陸遊詠梅,表明他媚俗而堅守正義的氣節。由於作者的經歷、愛好甚至觀察角度不同,即使寫同樣的東西,往往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不同的感受。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包含了詩人清醒意識的寄托。然而,壹首優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著讀者,並有意無意地透露出詩人的人生態度,或寄托著美好的理解,或暗示著人生的道理。這是我們在閱讀時應該仔細理解的。
比如,“花長在草和藤蔓的眼裏,小白花長紅了越女的臉頰。可憐夕陽香落,嫁東風無媒。”(李賀《楚辭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長谷居住時的所作所為。詩中第壹句和第二句是關於新花盛開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關於晚春花落的,通篇擬人化了花。當花開的時候,它們看起來像越女水汪汪的眼睛和她美麗的臉,這是美麗的。然而好景不長。黃昏(晚春)時,花兒枯萎了,落紅了壹路。“惜”是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哀之詞。最後壹句運用擬人手法,寫出落花無力自救時的狀態。表面上看,“嫁東風”是自願的,“無媒”證明了這壹點。其實嬌花是願意離開分公司的。“嫁給東風”仍然是壹件不由自主的事情,雖然它“不需要媒體”。花盛開時不嫁人,雕零時嫁人,更添惆悵。其實這是壹種悲壯的氛圍,不過是從壹種歡樂的心情寫出來的。看似變態,又符合詩的主旨。聯系詩人當時的處境,他才二十多歲,正值壯年,卻不為當局所用。他沒有能力,只能自生自滅。仔細研究這種情況,就會看出詩人寫這首詩的良苦用心。
第三,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有擬人、比喻、正面描寫、側面對比等。
第三節歷史記憶欣賞
首先,弄清歷史事實。對作品中涉及的史實和人物要有所了解,這就需要我們積累壹些歷史知識。讀壹首詩,壹定要看註釋,這也是理解材料的壹個關鍵。
第二,必須有現實原因或媒介引發情緒,才能理解未來作家對塵封往事的感傷情懷。比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被貶黃州,遊覽了當地壹個叫赤壁的地方,傳說那裏是三國古戰場。這個赤壁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情懷的媒介。在辛棄疾的《京口顧北亭懷古·永遠的幸福》中,詩人登上京口顧北亭,歷史上堅持以京口為據點抗擊北敵,將其與南宋小朝廷聯系在壹起,是觸發詩人情懷的媒介。詩人詩情畫意的現實原因是南宋小朝廷設法竊取太平,沒有辦法報效國家。
第三,懂感情的詩人緬懷過去,歌頌過去。大致有幾種情況:
壹種是冷靜理性地思考歷史,詩人本人並不在其中。比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調江亭》這首詩。杜牧為項羽自殺惋惜:“江東弟子多才多藝,卷土重來未可知。”但王安石感受到了項羽失敗歷史的必然性:“雖今江東弟子在此,願為君東山再起。”
兩種情況是將史實與現實扭曲,或是親身經歷的感受,或是與社會現實抗爭。中學時學過的兩首宋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顧北亭懷古》就是如此。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鉆空子。比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樣壹部諷刺現在和現在的傑作。
四、分析寫法在立意上,可謂百花齊放,有場景襯托情懷,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也有議論,如的《六奇經》是陳平吉作的,而王的釣餌曾聽說賈作的。敢回異國,漢父母和。”(《王昭君》),對漢元帝的無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構圖方面,要麽是正面對比,要麽是側面對比。
第四部分是關於這壹事件的詩歌賞析。
古人常以“即物”為題作詩,因某件事而抒發心中之情,如牽掛親人、送別朋友、思鄉、送人、人生感悟、閑情逸致。
首先,找出詩人情緒的原因。這類詩歌往往是因為壹點原因而被使用,所以要欣賞這類作品,就要了解詩人感受的原因。比如同樣的鄉愁:杜甫的《月夜》在戰火紛飛、月夜荒蕪的場景中思念妻子;李漁的《浪淘沙令》在國家破獄,從幸福的夢中醒來的情況下,悼念故國。朱邊的《春音》在寒冷寒冷的環境中期待著回家。由此引發的情感原因不同,詩人抒發感情的原因不同,詩人抒發的感情和筆法也不同。
二、欣賞“物”與“懷”的結合。李白《春夜洛杉磯聞笛》:“誰的玉笛偷偷飛?”詩人的鄉愁是由壹首《斷柳》引發的。他先是寫了滿城飛舞的笛聲,然後又寫了鄉愁。“事物”和“懷舊”的結合是緊密而自然的。
第三,欣賞詩人深刻感人的“胸懷”。尤其是思鄉、思念親人、珍惜朋友、離別的佳作,會感人至深,絕不做作。比如杜甫的《論遇順流而下》在齊王府並不少見,崔之前也聽過幾次。是江南美景,落花時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