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代陶瓷小常識

古代陶瓷小常識

1.關於鑒賞古代陶瓷的知識

“定、汝、官、哥、鈞”五大名窯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壹,為民窯。

始建於唐,興盛於北宋,終於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余年。窯址分布於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裏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 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繡花,特技制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壹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

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壹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

鈞瓷的釉色為壹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壹大發明,稱為“窯變”。

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

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 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壹,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

拒歷史傳說為章生壹、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壹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 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 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壹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 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2.漢代陶器的常識及收藏

根據各期陶瓷胎質、釉色的特點來判斷

壹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采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

又如,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禦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又如,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壹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壹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

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壹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征。

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壹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壹時期的同壹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壹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來源: 愛家收藏

3.怎麽樣可以簡單的判斷古代的瓷器

瓷器鑒定要領 瓷器鑒定是壹門新的學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來做了很多工作,發掘了很多古遺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紀年墓出土的瓷器為我們鑒定提供了典型的標本和樣板。

陶瓷鑒定本身也是壹門科學——器物學。國內壹些大學目前教授這方面的課程,為陶瓷鑒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我根據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親身體會與經驗,摸索出從以下五個方面鑒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紋飾、胎釉彩、款識、支燒方法。這五方面互為補充,不可偏廢,偏重壹方面而忽視其它方面鑒定便有誤差。

五方面聯系起來看,對瓷器的年代、產地的判斷,其可*系數就比較大。下面談談五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壹 造型及紋飾 造型與紋飾二者密不可分,是鑒定瓷器的關鍵問題,抓住這兩方面鑒定的可*系數即可達85%,壹般來講,胎、釉、彩、款識、支燒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個時期有些器物則例外。 (壹)魏晉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征 從墓葬出土情況可以看出,自漢代出現瓷器以來,發展到六朝時期,青瓷逐漸代替了青銅器、漆器。

大陸很多省份的漢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的這壹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瓷、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系。 西晉青釉洗,腹部有壹條印紋飾,兩面帖鋪首銜環,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征。

這類青釉洗出土數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飾有印紋飾,下為三個熊足,兩面貼奔獸紋,另兩面貼鋪首,造型、紋飾也具有漢代特征。

槅,漢墓出土有青銅槅、陶槅,器形特點為平底。西晉青釉槅胎體厚重,為拿取方便,底邊鏤空。

西晉谷倉,上部中心為主罐,周圍有四個小罐,是繼承東漢五聯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變化,上面浮雕佛像、鳥雀、動物,下部為罐。谷倉是墓主生前莊園情況的真實寫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後能過如生前壹樣倉滿糧食的富有生活。

谷倉在江南地區稍大壹點是吳、西晉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銘文謂之“廩”者,是裝稻谷的,北方裝谷的叫倉;虎子,漢代多有提梁,西晉保留了這壹傳統,采用立燒,口向上,臂部觸地。東晉虎子也采用這種立燒法。

圓虎子多為正燒。虎身壹般刻劃飛翅紋。

西晉牛頭罐,肩上有兩個鼠形系,是這壹時期比較少見的。從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晉瓷器的器形種類及裝飾特征。

造型上多取自漢代銅器、陶器,壺、罐壹類器物造型比較矮胖。裝飾上也借鑒銅器,多於壺、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飾壹條帶狀印紋裝飾,間飾鋪首銜環、獸紋等。

東晉瓷器種類與西晉相近,造型上的顯著變化是器形向瘦高發展,肩部的系多為橋形,故稱橋形系。裝飾上以光素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動物眼睛等部位點以褐色斑點,形成了這壹時期器物的裝飾特點。

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可以看出各時期瓷器造型與紋飾的特征。西晉雞頭罐,肩有雙系,雙系間飾雞頭、雞尾。

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以矮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飾,東晉雞頭壺盤口,壺頸較長,橋形系,有的壺口沿飾褐斑,雞頭有頸約壹寸左右,雞尾則演變為壺柄,壺的高度明顯大於腹徑,故給人以瘦長感覺。除青釉以外,還有黑釉雞頭壺。

黑釉在漢代已經出現,東晉繼續燒造,目前發現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到南朝時期,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復線蓮瓣紋。

蓮瓣紋的出現與東漢佛教傳入有關。這壹時期其它器物如盤、碗、罐等也有飾有蓮瓣紋,形成了這壹時期的裝飾特點。

東晉除雞頭壺以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於雞頭壺,但目前出土數量逐漸增多。香薰,兩晉墓出土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征,球體上鏤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三足。

東晉改為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紋飾特征 隋青釉印花四系壺,高35厘米,盤口、長頸、長圓腹、平底。

肩部四個雙條形系,頸、肩、系、腹部作四層印花裝飾,印花為扇形花瓣組成的團花和葉紋。這是隋代瓷器的裝飾特點。

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壹般規律。湘陰窯、淮南窯、安陽窯產品多采用印花裝飾。

常見的有朵花、草葉、蓮瓣、幾何紋等,多為獨立的花、葉,連續的花紋不多見。 隋青釉高足盤,南北方瓷窯皆大量燒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

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個雙條形系,系高於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點。 隋白釉龍柄雙聯瓶,可謂北方白瓷的代表。

雙瓶相聯,以龍為柄,龍張口,雙雙銜住瓶口,造型生動。此瓶胎色較白,質地堅硬,施釉不到底,釉層薄而微微泛黃。

自北朝北齊出現長頸瓶以來,至隋代瓶式更為豐富,以後歷代均有燒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壺,壺身畫圓圈紋,系唐代特征。

黑褐斑裝飾西晉晚期出現,東晉盛行,唐代沿用,但數量不多。吳越王錢氏墓出土薰爐等兩件大器,頂、蓋鏤空,周身用褐彩繪雲頭紋,是晚唐時出現的。

浙江青釉壺,短流,平底,雙帶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

4.歷史文物常識

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

陶瓷,則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是有空隙的,而瓷器的密度是很高的,陶有很大的吸水性。

還有壹點,瓷有透明度而陶沒有。密度可以通過敲擊來判斷,透明度可以通過視覺來觀察。

對瓷器的具體定義,壹般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1、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份主要是高嶺土,並含有長石、石英石、莫來石成份;含鐵量低。

經過高溫燒成之後,胎色白,具有透明性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2、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

3、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壹道燒成的玻璃質釉。4、瓷器燒成之後,胎體必須堅硬結實,組織致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

陶器的英文是:pottery瓷器的英文是:porcelain陶瓷器的英文是:chinaware(註意c字母要小寫)陶器和瓷器的制品:ceramics。

5.關於陶瓷的常識問題

陶瓷是用高嶺土制作的,制作過程,有好多,泥條盤築,泥板成型,用拉坯機制作等陶瓷的特點很多,不同的產地有不同的特點,福建德化有中國白的美譽,景德鎮陶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四大特點。

妳說擬人,這個不是硬要去擬人的,不是為了擬人而擬人,要多了解看看這個網站最早的陶在中國大概用壹萬年的歷史,瓷大概是在漢代,大概是東漢,距今1800年了,而最早的瓷器是青瓷,而青瓷的產生和盛行又和我國的尚“玉”文化精神是離不開的,而尚玉又和我國的內斂含蓄的中庸文化是分不開的。陶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也重要的反映著中國文化。

陶瓷的制作和裝飾都反映著中國的詩,詞,字,畫,雕塑等方面。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的陶瓷又反映著不同時期的歷史先人的審美。

陶瓷又和中國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我過傳統的制瓷,從采泥到成器有72道工序。

要說起來太多。妳想寫壹篇好的文章,要多了解,有自己的認識和感想才會寫出好的文章。

希望我的回答對妳有幫助。

6.傳統文化知識了解,陶瓷的歷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

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壹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

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

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幹可雕,全幹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

7.與瓷器有關的故事.知識.歷史事件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壹頁。

瓷器的發明,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壹詞也有"中國"的意思。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壹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裏紅等新品叠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

成化窯制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樸,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制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

燒制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壹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致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

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

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

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

青花瓷壹經出現便風靡壹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

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壹,"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壹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產生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這壹時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藝發展,東漢時期北方人民南遷以及厚葬之風的盛行的基礎上,以中國東部浙江的上虞為中心的地區以其得天獨厚的條成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

這件浙江上虞縣面官鎮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釉水波紋四系罐,為我們展示了瓷器燒造工藝發展的初期情況。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術和藝術創作已達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明清時代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都超過前代。

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質高形美,其中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有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唐山和邯鄲、山東淄博等。 清時期彩瓷的種類很多,從燒造工藝上來區分,除青花,釉裏紅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兩大類。

釉上彩是先燒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進行彩繪,再入彩爐低溫二次燒成,釉上五彩,粉彩、琺瑯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燒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繪畫圖案,罩透明釉高溫壹次燒成,主要是青花) ,然後再在適當的部位塗繪釉上彩,入爐低溫二次燒成。

青花礬紅彩,鬥彩、青花五彩都屬於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終形成青花類;色釉瓷類;彩瓷類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

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嶺土)作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制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壹層石灰釉。

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制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

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壹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壹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

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壹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制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壹個重要階段。

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

8.關於陶瓷的常識問題

陶瓷是用高嶺土制作的,

制作過程,有好多,泥條盤築,泥板成型,用拉坯機制作等

陶瓷的特點很多,不同的產地有不同的特點,福建德化有中國白的美譽,景德鎮陶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四大特點。

妳說擬人,這個不是硬要去擬人的,不是為了擬人而擬人,要多了解看看這個網站

最早的陶在中國大概用壹萬年的歷史,瓷大概是在漢代,大概是東漢,距今1800年了,而最早的瓷器是青瓷,而青瓷的產生和盛行又和我國的尚“玉”文化精神是離不開的,而尚玉又和我國的內斂含蓄的中庸文化是分不開的。陶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陶瓷也重要的反映著中國文化。陶瓷的制作和裝飾都反映著中國的詩,詞,字,畫,雕塑等方面。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的陶瓷又反映著不同時期的歷史先人的審美。陶瓷又和中國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我過傳統的制瓷,從采泥到成器有72道工序。要說起來太多。妳想寫壹篇好的文章,要多了解,有自己的認識和感想才會寫出好的文章。希望我的回答對妳有幫助。

  • 上一篇:古代關於琴的詩句
  • 下一篇:什麽是cdn,壹些cdn的功能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