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李爾王辯證法:善惡得失福禍的對立與轉化
在莎士比亞的四部悲劇中,《李爾王》是最傑出的壹部。英國著名文學評論家A.C .布拉德(A.C. Brad)曾在演講中對莎士比亞的《李爾王》作出如下評價:“李爾王壹直被稱為莎士比亞最偉大的作品,也是莎士比亞戲劇中最好的壹出戲,莎士比亞在這部悲劇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多才多藝。”(A.C .布拉德利在他的演講中說:“《李爾王》壹次又壹次地被稱為莎士比亞最偉大的作品,他的戲劇中最好的壹部,在這部悲劇中他最有力地展示了他的多種多樣的力量……”)(1)李爾王雖然生於英國文藝復興時期,但其中反映的思想卻是亙古不變的,與中國古代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朱生豪在《李爾王》譯本序言中所指出的:“雖然蓋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大多是古代貴族,但他所挖掘的其實是古今中外所有人共有的人性,無論貧富貴賤。所以300多年後,不僅他的書被世界各地的文學學者閱讀,他的劇本也被搬上了各國的舞臺和銀幕,這在他的作品中是永久的、普遍的,所以能深入人心。”本文擬結合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思維,分析《李爾王》中蘊含的豐富的辯證思維。所謂思想就是人的思想,所以必須從人物及其經歷入手。
壹、李爾王
作為悲劇的主人公,李爾王的壹生富有戲劇性。他統治著整個英格蘭,擁有壹個國王應該享有的壹切權利、地位、尊嚴和奢侈。由於年老和輕信,李爾王決定把他的土地給他的三個女兒,僅僅是因為她們口頭上說她們多麽愛他。大女兒戈納裏爾和二女兒裏根都用甜言蜜語打動了他。只有最小的女兒考狄利婭看清了兩姐妹的真面目,向父親吐露了實情:“父親,您生我,養我,關心我,待我好;我太感激妳了,我只能盡我的責任,服從妳,愛妳,尊重妳。”(第壹幕第壹場)考狄利婭說的是實話,這讓李爾王大怒,剝奪了她的繼承權。自從李爾王把自己的土地壹分為二,分給大女兒和二女兒後,他的生活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第壹,我住在高納裏爾的房子裏,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壹怒之下,我決定去找裏根。誰知他們相互勾結,裏根不服。兩個女兒要求把跟隨他的100個騎士減少到50個,然後減少到25個,最後,壹個都不允許。這使得老李爾王在壹個暴風雨的夜晚走投無路,無家可歸,他的怨恨和悔恨使他精神失常。從擁有壹切到壹無所有,李爾王經歷了這樣壹個從有到無的轉折。早在戰國時期,老子就註意到了對立的事物及其轉化。他舉例說,“是否有互為存在,難以互補,長短對比,高低傾斜,聲部和諧,前後和諧。”(第二章)老子認為對立雙方會互相轉化。他說:“不幸取決於幸福,幸福在於不幸。”.....很神奇(不壹樣),善就是惡(災難)。”(第58章)所以李爾王經歷的這樣壹個轉折是福是禍,應該辯證地看待。當他擁有壹切的時候,他傲慢、任性、偏聽偏信,不關心下層人民的疾苦;當他失去了壹切,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悔不該僅僅因為小女兒考狄利婭說了實話就開除她,以及壹直忠心耿耿、直言不諱的大臣肯特。被趕走後,肯特冒著生命危險偽裝成乞丐,跟隨李爾王到最後。最重要的是李爾王在這樣的時刻開始關心下層階級:“...光著身子的不幸的人,無論妳在哪裏,都要忍受這樣無情的風暴。頭上無瓦遮體,肚子餓,衣服千瘡百孔。妳怎麽能忍受這樣的氣候?啊!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情。享受榮華富貴的人,睜開妳的眼睛,到外面來欣賞窮人所忍受的苦難,給他們壹些妳享受不到的祝福,讓上帝知道妳不是無情無義的人(第三幕,第四場)!“當統治者的形象代表李爾王極度痛苦,瀕臨絕望的時候,他思考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辱,而是整個人類的生命,這是壹種思想境界的提升,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最後李爾王的人生境界達到了壹種超脫。當他和考狄利婭被敵人俘虜並送進監獄時,他說,“……來,我們去坐牢吧。我們兩個會像籠中鳥壹樣歌唱;當妳請求我祝福妳的時候,我會跪下來乞求妳的原諒;我們就這樣生活著,祈禱著,歌唱著,講著古老的故事,笑著朝臣們像長著金色翅膀的蝴蝶,聽著法庭上的窮人講著壹些信息;我們也要和他們談,誰敗了,誰勝了,誰在朝,誰在反,用我們的意見解釋各種玄機,就像我們是上帝的耳目壹樣;在監獄的圍墻之內,我們會冷眼看著那些相互勾結的黨羽與月亮壹起沈浮。(第五幕,第三場)“因此,莎士比亞通過李爾王這個形象,深刻地提出了人類自古以來壹直在思考的問題,即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問題,人性的失落與人格的升華的問題,以及如何正確對待個人得失的問題。
第二,格洛斯特
《李爾王》中的次要情節是根據格洛斯特的家庭糾紛改編的。他的私生子愛德蒙想奪取格洛斯特的兒子埃德加的遺產,於是他偽造信件讓格洛斯特以為埃德加要造反。格洛斯特相信了埃德蒙的話,結果埃德加被迫離家出走,變成了壹個衣衫襤褸、居無定所的乞丐。格洛斯特最終為自己的輕信付出了沈重的代價。他私下幫助李爾王,被埃德蒙聲討,所以眼睛被挖了出來。但此時他才意識到埃德蒙自私、野心、殘忍的本質。諷刺的是,當艾略特的眼睛被挖出來的時候,正是他最了解整個真相的時候。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沒有路,所以我不需要眼睛;當我能看見的時候,我也會絆倒。我們常常粗心大意,因為我們依靠自己,但缺陷可以對我們有益。啊!埃德加,我親愛的兒子,妳的父親很愚蠢,錯誤地恨妳。如果我死前能摸到妳的身體,我會說我又有眼睛了。(第四幕,第壹場)“正是在格洛斯特雙目失明,被所有人拋棄的時候,他從兒子埃德加那裏得到了真摯而無微不至的愛。埃德加來找他做他的向導,把他帶走並為他乞求。把他從絕望中拯救出來。當格洛斯特最終得知他身邊的人是他的兒子埃德加時,他在巨大的喜悅和悲傷中死去。格洛斯特的經歷與李爾王相似。說到底就是善與惡、對與錯、福與禍的對立與轉化。對立面的轉化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中國戰國時期韓非也對這個問題有過闡述。他說:“當人們遇到困難時,他們害怕恐懼。他們怕怕,就直截了當。如果他們有規律,有思想,就會懂事。做事直來直去沒壞處,做事情也沒壞處。講道理就成功,盡力就長壽,成功就非富即貴。壹生富貴是福,福是禍。所以說‘禍兮福之所系’。”“人若有福報,必有富貴;如果他們富有,他們將衣食無憂;如果他們衣食無憂,他們就會傲慢自大;如果他們傲慢自大,他們就會作惡,拋棄理智。作惡則亡,棄理則不成。夫內難死,外無功名,亦是大禍,禍生於福。所以說:‘禍從口出的地方有福’。”(解老)這裏韓非看到,人因不幸或幸福而產生的主觀懈怠、傲慢、恐懼和思考,甚至直白或迂回,構成了不幸與幸福相互轉化的條件。《李爾王》和《格洛斯特的壹生》的悲劇,都是他們的偏聽偏信造成的,以此警醒世人向他們學習,創造條件盡可能地促使事情向好的反面發展。
第三,科迪莉亞
如果說李爾王和格洛斯特都是從不幸走向幸福,那麽考狄利婭就是從不幸走向幸福。她誠實、正直、善良,冒著失去遺產的危險,從不模仿姐姐們欺騙父親。當她父親讓她說出肺腑之言時,她說:“我愛妳,只是根據我與生俱來的權利,不多不少。”(第壹幕第壹場)“這讓李爾王壹怒之下剝奪了她的繼承權,並要求她嫁給勃艮第公爵和法國的國王之壹,而且沒有任何嫁妝。正是這段不幸的經歷,讓科迪莉亞真正產生了愛情。勃艮第公爵追求名譽、地位和金錢,所以他主動退出。只有法國國王真正欣賞她的品質和個性。他對考狄利婭說:“最漂亮的是考狄利婭!妳最富有,因為妳貧窮;妳最珍貴,因為妳被拋棄;我最愛妳,因為妳被鄙視。我現在把妳和妳的美德抓在手中;法律允許人們拋棄我。哦,我的天啊!哦,我的天啊!沒想到,他們冰冷的輕蔑會激起我熱烈的敬意。(第壹幕,第壹場) "
通過對李爾王的刻畫和情節的描寫,展現了莎士比亞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並聯系社會和整個世界進行哲理化,使其作品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延伸,值得我們後人思考和學習。
註意事項:
①A. C .布拉德利:牛津講座與詩歌,倫敦,麥克米倫,1950,P95。
參考資料:
[1]布拉德利,A.C .牛津演講與詩歌,倫敦:麥克米倫,1950。
[2]朱生豪譯。楊小川ed。李爾王(英漢)。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
[3]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