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冶區的民俗

古冶區的民俗

春節:在民俗中,春節是最古老、最隆重的節日。在農村地區,農歷新年通常始於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壹個滿月日。元宵節也叫“燈節”。正月十五前後,我們縣很多村子都要舉行花會,有旱船,有橫幅,有高蹺,有秧歌,有武術。

元宵節吃元宵,因為它的形狀和聲音都很圓,所以有“團圓”的意思,象征著吃元宵會導致家庭團聚和和睦。元宵是在水裏煮或者在油裏炸。吃起來香甜糯糯,軟滑可口。

龍擡頭節:農歷二月初二,相傳龍擡頭,稱為“龍擡頭節”。傳說龍王會在這壹天去天宮得到命令,準備為百姓祈雨。人們制作“龍皮”(煎餅)、“龍蛋”(粘餅)、“龍須”(面條)來祭拜它,以求壹年風調雨順。至今,每到二月二,人們總是習慣吃煎餅、粘餅、面條。

清明節:也叫“寒食節”。主要習俗有:禁火寒食,祭祖。相傳在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繼承了壹種悼念頡頏之死的儀式。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結束”是“開始”的意思;“午”按主枝排列,五月為“午月”。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人們習慣在門上貼艾草,包粽子,小孩穿五色線。端午節的早晨,在門上插艾葉,據說是唐朝的人在黃巢起義時為了避禍而傳承下來的。其實端午節放艾條是壹種習俗。因為艾蒿有避瘟解毒的作用。這是壹個值得繼承的好習慣。根據傳說,餃子是為了紀念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做的。這個縣的粽子是用黃糯米、粘高粱米、糯米、大棗、豇豆等原料,用蘆葦包成菱形。煮好後蘸糖吃。好吃又甜。端午節前後,孩子們在手腕和腳踝上綁上五色線,表示可以祛病除災,延年益壽。據說所有的邪靈和瘟神都懼怕五色線,所以人們把它當作護身符。這種習俗是迷信的,建國後逐漸廢除。

乞丐日:農歷七月初七,人們稱之為“乞丐日”。傳說牛郎和織女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相會壹次,天下所有的喜鵲飛到銀河兩岸,為牛郎和織女搭起鵲橋相會。織女是天宮裏有名的聰明女孩。女人們都在那天晚上她離開天宮去見牛郎時向她乞求智慧,所以人們把七月的第七天叫做“乞求聰明”。那天晚上,姑娘和媳婦們在黃瓜架下放了壹盆水,據說牛郎織女可以在水裏相會。中午,他們把花針扔進盆子裏。如果花針的影子像棍子,他們的手會很笨拙。如果針的影子像剪刀,手就是熟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些習俗不復存在。

麻姑節:農歷七月十五是麻姑節,俗稱鬼節。相傳,麻姑沒有兄弟姐妹,為了服侍父母,壹直沒有結婚。她父母去世時,她已經是個老人了。感到無助和孤獨,她投江自盡,於7月15日晚死去。村民讀到麻姑是烈士,是孝順的女兒,就在瓢上插上蠟燭,點燃後放入河中,稱為“河燈”,照亮麻姑。同時,他們還為麻姑供奉供品,焚燒紙錢,以示人們對麻姑的懷念,這也是對子女的壹種教育。自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種習俗就消失了。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是“團圓節”。中秋節時,親戚朋友會互贈月餅。此時五谷雜糧已經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人們應該在中午吃壹頓豐盛的午餐。晚上賞月,吃壹些西瓜、月餅等圓形食物。邊吃邊講關於月亮的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吳剛砍桂,仙女兔等等。出差在外或者離家很遠的人也要趕回家團聚。新婚女兒和未婚媳婦壹般在8月16日接他們去吃“剩飯”。

冬季服裝節

農歷十月初壹是“寒衣節”。此時已入冬,天氣漸冷。人要換上棉衣,所以認為已故的親人也要換上禦寒的衣服。舊時人們有在墳前焚燒五色紙(剪成衣服)的習俗,稱為“送寒衣”,以表達對親人的哀悼。這種習俗很迷信,在今天已經很少見了。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相傳“臘八是佛祖釋迦牟尼出家為道的日子。寺院裏的和尚在這壹天煮粥祭祀佛祖,後來成為民間習俗流傳下來。從古至今,每到臘八節,家家戶戶都要煮壹頓“臘八粥”。壹般原料如粳米、小米、高粱、黃米、豇豆(豇豆)、大棗、栗子、花生等。,煮後香甜可口。舊社會,新婚女兒在娘家“躲冬天”。這壹天,她得回婆家準備過年。

  • 上一篇:去長沙看精神科哪家醫院最好?
  • 下一篇:300字名人故事(15篇以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