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猿有多少種說法?

猿有多少種說法?

(1)達爾文的非洲猿理論

英國學者達爾文在《人類的起源與性選擇》壹書中指出,人類是由已經滅絕的非洲南方古猿進化而來的。在這本書裏,達爾文不僅肯定了人和猿的親緣關系,而且在身體結構、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上有所表述;還肯定了人和猿在直立姿勢、手、牙齒、大腦和智力上的差異。他認為主導類人猿分化的不是超自然的東西,而是生物進化的規律,即用自然選擇和性選擇來解釋人類起源過程中的壹切變化。

達爾文認為非洲的類人猿最接近人類,從而推斷人類起源於非洲。他指出,人類和類人猿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兩足行走的方式,以及小犬齒、高智商和使用工具的能力,這些都與地面上從樹棲生活向狩獵生活的轉變有關。他說,生活在地面上的靈長類動物可以直立行走,騰出手來攜帶武器進行狩獵。用這些武器作為適應方法,用增加的智力來指導武器的使用,使得大而突出的犬齒變小,因為它們不起作用。

雖然也有人提出靈長類動物中的長臂猿甚至眼鏡猴最接近人類,但大多數人都承認非洲猿最接近人類,詳細的解剖和行為研究甚至生化特征都表明了這壹點。達爾文認為非洲類人猿是我們的近親,這個觀點長期以來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直到最近才有人提出亞洲猩猩比非洲類人猿更接近人類。

人類和類人猿的祖先是樹棲的嗎?在東非中新世和埃及法倫漸新世發現的可能是類人猿祖先的化石表明,它們確實是樹棲的。這也說明達爾文的論點是正確的。對現代人和現代猿的比較解剖學研究也證明,他們之間的許多相似之處是由於樹棲生活。

從達爾文的上述論證,演變成了多種假設。

(2)拉美猿和南方古猿

這是基於達爾文進化論的傳統說法。

19世紀中葉,達爾文提出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理論。長期以來,新近紀(中新世、上新世)森林猿類壹直被認為是人類和猿類* * *相同的祖先。但不清楚是哪種森林猿,在第三紀的哪個時期。

學者們有以下推測:

壹個是拉馬克。它生活在14萬年前到800萬年前,身高超過1米,腦容量約300毫升。它能直立行走,可能還有說話的功能。最有力的證據是其牙齒琺瑯質“棱鏡晶體”呈鎖眼狀,與人類十分相似。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

第二種是南方古猿。壹些古人類學家認為,南方古猿是人類科的早期成員,其腦容量已經達到現代人的1/2或1/3。但也有人認為南方古猿與“完全成形的人”共存,只是沒有發展成人類,只是人類的旁系,在654.38+0萬年前滅絕。

20世紀60年代末,Simmons和Pulby提出人類和猿在第三紀中新世開始分化,Lamarcinoceros是人類世的最早代表,Forest Australopithecus屬中的幾個物種是各種現生猿的祖先。也有人認為Lamarcinopithecus是在大約654.38+05萬年前由壹種森林猿進化而來,然後在400萬年前由Lamarcinopithecus進化為南方古猿,進壹步發展為現代人。

人類起源的大致路線如下:中新世出現的森林猿進化成拉馬克人。拉馬克龍生活在654.38+04萬年至800萬年前,800萬年前幾乎全部滅絕。Lamarcinopithecus之後就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生活在大約400萬年前到654.38+0萬年前。在它們身上,壹方面還保留著壹些從猿超家族祖先的軀幹上繼承下來的原始特征,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們已經進化成了人類這壹分支所特有的、不同於猿的那壹分支的原始人的特征。

在初步解決了人類起源的問題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的不斷發展,大量化石的出土,古人類學家繼續深入研究,並發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是被稱為“化石缺失環”的現象,即從800萬年前到400萬年前有壹個400萬年的化石缺失環。在這漫長的400萬年間,沒有發現能證明人類起源的中間過渡生物化石,這就給人類起源的經典理論提出了問題。

(3)類人猿和黑猩猩

類人猿也是壹個非常吸引人的物種。巨猿由荷蘭人科尼利厄斯於1935年命名。他在香港壹家中藥店購買了大量哺乳動物牙齒化石,其中包括壹個高等靈長類動物的巨大下臼齒,他認為這代表了壹個新的屬和種,並將其命名為Buchwitz。他推測這塊巨猿化石產於華南,地層時代很可能是中更新世。1954年,原籍西德,後成為美國公民的魏敦瑞根據孔購買的另外兩顆牙齒(* * * *前後三顆牙齒)認為巨猿具有明顯的人類本性,於是主張將巨猿改名為“巨人”,提出了人類巨人起源學說。他推斷“巨人”可能是人類的祖先,後來逐漸變小,通過爪哇直立人和北京人發展成現代人。後來,孔到南洋壹家中藥店去收集可能屬於巨猿的五顆牙齒。1952年,他根據先後得到的八顆牙齒發表了壹篇論文,放棄了原來的觀點,同意巨猿確實是巨人。但是,它被認為是人類進化系統的壹個專門分支,而不是我們的直系祖先。世界各地的人類學家對巨猿到底是人還是猿眾說紛紜,對巨猿的地質年代、分布區域、進化過程壹無所知。類人猿因此成為人類起源研究中的壹個重要問題。

1956年初,我國科學家在廣西各地調查發掘洞穴,在大新縣衛蘭區那屯村牛水山黑洞中發現3顆巨猿牙齒。同年秋,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城縣鳳山區新社沖村農民秦秀懷在冷寨山的壹個山洞裏發現了壹具巨猿下頜骨。經過對洞穴的長期發掘,有關科學部門發現了巨猿的兩個下頜骨,1000多顆個體牙齒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從而確定柳城巨猿的地層時代為更新世早期。

吳汝康在1962研究了這些資料,這些資料表明,類人猿的頜骨和牙齒的大部分特征介於人類和猿類之間。猿猴兩側的齒列是平行的;人的牙列是向後開的;巨猿之間既不平行,向後分離的程度也遠不及人類。人的牙列是彎曲的,沒有明顯的轉折;巨猿在犬齒上有壹個顯著的轉折點,但不如猿顯著。猿的犬齒前後有縫隙,不與自己的前後牙接觸;類人猿沒有前間隙,只有相對較小的後間隙;另壹方面,人類通常沒有反彈。巨猿犬齒的形狀、與其他牙齒的比例、磨損和性別差異也介於人類和猿類之間。下第壹前磨牙不僅呈扇形(類人猿),而且呈雙尖凹形(人型)。

巨猿的門牙小而垂直;臼齒的齒尖是方形的,在咬合面和第六齒尖上有很少且厚的脊。這些特征與人類相似。

這些新的類人猿資料讓我們對類人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於目前發現的材料僅限於下頜骨和牙齒,尚未發現顱骨、體骨和四肢骨,其分類位置仍有爭議。有人認為是人科系統的早期分支,也有人說是類人猿的特殊類型。因為年齡太接近,體型太大,看起來不可能是人類的祖先,更有可能是猿類系統的壹個滅絕分支。魏敦瑞關於人類巨人起源的理論是毫無根據的。所有現存的人類化石材料都表明,人類的身材在進化過程中是逐漸增大而不是減小的。目前已知的類人猿生活在第三紀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分布區域從南亞的印巴次大陸到中國南部的廣西和湖北。巨猿的身影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多,最終滅絕。這些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人類的起源。

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L.Washburm和他的學生等人設想,人類和類人猿的祖先最像活著的黑猩猩,人類的起源就像活著的狒狒對稀疏的樹幹草原的適應壹樣。但是,黑猩猩和狒狒在解剖結構和行為特征上是不同的,兩者有著重要的區別。壹旦黑猩猩這樣的靈長類動物開始適應狒狒那樣的草原生活,結果就是向著人的方向發展。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猿類為了生存,必須依靠工具的使用,這壹點從更小的犬齒就可以體現出來。工具的使用促進了兩足行走,群體關系的提升和復雜化等等。從這壹現象進壹步推斷,母子關系在現代動物門中可以維持終生,早期的原始人也可能如此。女性比男性更熟悉周圍的環境,在群體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早期原始文化的形成中也比男性發揮更大的作用。

壹般來說,他們認為工具的使用、直立行走、犬齒的減少以及智力和社會行為等四種特征的相互作用,才是人類起源的因素。

(4)猿和殘猿

塔特爾的小猿假說認為,原始人類成員首先是由小猿進化而來的。東南亞的猿和長臂猿經常站在樹上,在地面上幾乎總是用兩只腳走路。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比非洲的類人猿更接近人類,但這也暗示了非洲的壹種小猿進化出了類似的動作,從而假設人類是由另壹種更小的猿進化而來的。它較小的體形可以在樹上進化成類似長臂猿的兩足動作,用手抓取食物,或者在樹上垂直爬行,軀幹處於垂直位置,下到地面時可以雙腳行走。

第三紀晚期,東非等地發生了巨大的地質變化,高山地區開始變低,火山爆發多,降雨量減少。由於許多地區嚴重幹旱,熱帶雨林已被稀疏的樹幹草原和空曠的幹旱或半幹旱草原所取代。過去,大片連綿不斷的林區變成了森林、稀樹草原和草原的馬賽克。猿類下到地面,用工具獲取和準備植物性食物,也獵取小動物為食。雜食性的飲食使它有廣泛的食物來源。猿猴也用棍子防身,這比用犬齒更有優勢:壹個可以遠距離與敵人搏鬥,兩根棍子斷了可以換新的,不像犬齒斷了,沒有替代品。生活在地面上,妳需要攜帶食物和棍子,並更多地使用前肢,這樣妳才能更有效地雙腳直立行走,並朝著人的方向發展。

“殘猿進化理論”是由兩位法國人——生物學家查爾斯·德斯維爾和地球古生物學家讓·夏琳——在1990年出版的壹本名為《進化》的書中提出的,該書認為人類的起源很可能歸因於壹種有身體缺陷的殘猿,它不能像同伴壹樣用四條腿行走。因為在猿群中,直立的姿勢更有利於嚇到對手,所以這種病猿的身體缺陷就成了優勢,更容易接近和占領母猿,並將“直立”傳給下壹代,從而成為兩足猿和未來人類的祖先。

  • 上一篇:古代婚禮婚慶都有什麽習俗?
  • 下一篇:異地春節習俗-湖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