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古籍的版面設計
古籍版面是指古籍刻印的風格。包括版式、標題、框架(也叫側邊欄)、邊界線、頭、腳、板心、行款、字數、魚尾、主幹、書耳、書標簽、註釋、讀句子、插圖等等。版面的概念出現在雕版印刷的世界之後,但明顯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簡策、手寫絲綢等版面形式的特點。
古籍版式
1。框架:又稱側欄,是指每個版本的內框中文本的四個外圍行,上面壹欄稱為“上欄”,下面壹欄稱為“下欄”,兩邊為左右欄。單線稱為“單邊”或“單列”,雙線稱為“雙邊”或“雙列”。壹般都是又粗又黑,給人穩重感。周圍只印了壹條粗黑的邊框,稱為單面圍。在周圍粗黑線的內側刻上壹條細黑線,稱為雙邊圍。如果只有左右粗黑線裏面有細黑線,就叫左右雙邊。既有規範編排版面的功能,又保留了簡策、帛書的遺風。
2。邊界:也叫邊界。在壹頁中分開各行的直線。兩行之間的杠叫格,是竹簡木簡的韻味。識別記錄時,人們習慣以半周期計算,稱為“半周期×行×字符”,有的稱為“行×字符”。如果每行有兩行字(通常是大字的註釋),則稱為“小字兩行,每行×字”。如果雙行字和單行文字壹樣,就不標註了。這種描寫和解釋的方式叫行格,也叫行寬。
3。天空頭:畫框外側空間的白紙頂部稱為天空頭。
4。腳:畫框外側空間的白紙底部叫腳。
5。版心:又稱“葉心”,簡稱“心”,是指沒有文字的古書兩半之間的壹條線。為了折疊整齊,版心往往刻有魚尾、嘴線等。,而且為了檢索方便,常以書名、卷數、頁碼、每卷標題、刻者姓名等文字記憶。因為這條線在兩版的中間,所以被稱為版心。板的中心通常有黑線和魚尾圖案,用作折疊的標準。
6。書口:又稱板口,或簡稱口。指書籍裝訂後的壹面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圖書版本而言,它是版本的核心。對於包北裝或線裝的書籍來說,這部分是可以閱讀書籍的開口,所以稱為書口。
7。魚骨:盤子中間的圖形,因形似魚尾而得名。刻在離盤子頂部大約四分之壹的地方。有時在版本的頂部和底部有魚尾。壹條魚尾是單魚尾,兩條魚尾叫雙魚尾,有的有三條魚尾。魚尾上刻有圖案。魚尾的作用是標記中縫,作為折葉的標準。
8。象鼻:從魚尾到鏡框有壹條線,叫象鼻。有細黑線的樹幹叫細黑嘴或小黑嘴,有粗黑線的樹幹叫粗黑嘴或大黑嘴,沒有樹幹的樹幹叫白嘴。
9。書耳:框外左上角的空間,上面刻著簡單的書名。因為長得像耳朵,所以叫書耳。書的耳中標題稱為耳題和耳註。
10。墨釘:又稱墨水等。指文字大小,形狀像釘帽的黑色墨塊。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手稿刻本中未確定的字是要經過校對後書寫印刷的。
11。圖書品牌:又稱品牌名,類似於現在的版權頁,上面往往刻有書名、作者、刻家、收藏者、出版日期、出版地點等。在明清時期,書證的作用多是表達特征和歸屬。明清以前更多的是刻書,講刻書的由來,選原書,校本,甚至或多或少的廣告。
12。大標題:指壹本書的標題。
13。小問題:指壹本書各卷的標題。
14。行酬:也稱“行”,指正文的行數和字數。壹般以半天計算。同壹本書不同時期版本不同,臺詞往往也不壹樣。因此,銀行付款是識別版本的依據之壹。
15。朱藍:用紅色印刷的線條和圓柱稱為朱,用黑色印刷的稱為藍。主要見於唐以前寫的書。明清時期專門印制各種顏色信箋的作坊,用不同顏色信箋抄寫的古籍,通常直接記為紅方格、黑格方格、藍方格、綠方格等。
二、古籍的裝幀格式
單葉裝訂成書就成了古書。現存古籍多為線裝。古籍結構是指特定古籍的外在形式和內容的各個組成部分,在流傳過程中逐漸有了特定的名稱。
古籍結構圖
1。書簽:用來寫古書書名的長方形紙片,通常貼在古書封面的左上角。有時有卷和作者的名字。
2。書皮:加在書本前後,保護書本的皮,亦稱封面。書皮的材料壹般選用硬紙,書皮上題寫書名。
3。扉頁:封面後有標題的書頁,又稱封面、封皮、面葉、內頁。通常在扉頁的背面加壹張白紙,稱為保護頁或扉頁。
4。書腦:裝訂時,錐眼定線的地方叫書腦。
5。書脊:又稱書背,書籍裝訂的壹面,和書背壹樣,稱為書脊。
6。書頭:書脊的頂端,稱為書頭,也稱書頭。
7。足跡:足跡是壹本書的底部,有些藏書家會寫下書名,方便查找、閱讀或保存。
8。書根:頁腳中簡單記錄體積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