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歷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宗教事件?中外的人都想知道。

歷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宗教事件?中外的人都想知道。

壹、中國宗教的現狀和改革方向

經政府批準獲得合法地位的中國宗教目前包括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道教。此外,在學術界,認為可以體現中國宗教精神的,有沒有宗教組織和活動的儒家,有零星活動但沒有合法地位的民間宗教,還有不可忽視的“新興宗教”的社會傾向。

中國宗教的現狀是繼承了幾千年的傳統和近百年的歷史形成的。

幾千年的傳統,主要是多神教。中國的地方神大致有兩種起源:壹是血神,即由祖先崇拜衍生到壹般民眾信仰的神,如黃帝、顏地;另壹類是自然神,即由自然崇拜演繹為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神,如天地、雷公、風伯、山神、水神、樹神等。前者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後者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兩者並不是完全分離的,往往是壹神二性。比如天帝,不僅是自然天頂的象征,還有名字、籍貫、履歷。他是中國人。

中國曾經相信所有這些神。但是,中國畢竟是禮儀之邦,還是要和上帝做壹些等級上的區別。所以中國傳統的神是壹個龐大的體系,是世界上等級制度在彼岸的反映。中國的多神教崇拜並不像王文想象的那樣“太多”那麽混亂,缺乏“特異性”。雖然這種崇拜的對象是許多個體,但這些個體是融合成壹個整體的,它們的基本精神和目的是壹致的。所以“賜造”在祭拜竈王的時候,最高的敬仰還是在天帝的位置上,並不因現在的形式而改變內心的精神。凡是遊走在這個壹體之外的鬼神,都被稱為“淫行”,即沒有被信仰的合法地位。在傳統的中國社會,“陰廟”是壹個屢禁不止的社會問題,但也是正統派的大局。

中國傳統的多神教經歷了幾次大的變化。第壹次是在西漢武帝時代,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同時,以孔子為領袖,對中國的宗教體系進行了重組。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之神,壹直以此為基本制度。

第二次巨變是在東漢初年。佛教的傳入帶來了另壹套完整的宗教體系。從東漢到隋唐,歷時八百余年。中國人逐漸接受了當時“西方”的佛教宗教體系,並將其與當地的儒家宗教體系相結合。同時,在它的刺激下,他們完善了道教的宗教體系。歷經近千年,中國人完善了“儒釋道”“三教合壹”的信仰體系,達到了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地步。三教高層知識精英在理論上相互吸收。折射到老百姓身上,雖然有時也能分辨出誰優誰劣,但往往是分不清,甚至是“模糊”和“混亂”的。“寧願崇拜自己的錯誤,也不願放過”是很多信徒的心態。隨著封建時代的結束,傳統的“三教合壹”徹底完成了“合壹”的歷史使命。“三教合壹”的基礎是“儒家思想”,背後是封建皇權。皇權沒落,神權失去靠山,從此只有分裂沒有聯合。巧合是遙遠未來的另壹面。

第三次大變革是在鴉片戰爭後實現的。西方的神帶著西方人和西方的槍來到中國。中國人突然發現,在佛教的“西方”樂園之外,還有壹個現實的“西方”,而這個“太西”的西方神,從出現的那壹刻起,就非常強大。雖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基督之愛”的味道已經像蜂蜜壹樣滲入,但中國仍有很多人懷疑長鼻子白皮膚的上帝是否會平等對待短鼻子黃皮膚的“罪人”。新舊神並存是中國的現實,但不可能讓中國大部分人,尤其是農民把神當佛。

第壹,佛教

就生命力、信眾、中國化程度而言,佛教在中國是最強的。在中國壹億多信教群眾中,漢、藏、南傳佛教佛教是大多數人信仰的宗教。佛教改革有三個要點:

(-)教義經典的現代譯介。比如重建大藏經,選擇必要的翻譯和釋義,編寫通俗讀物。

(2)僧團成員的學歷和學識的培養。如建立佛教大學和各級佛學院。

(3)寺廟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比如寺廟經濟的研究和探索。

以上三點可以概括為佛教文化、佛教教育、佛教經濟三個方面。可以說,它們與太虛大師提出的“教理革命、僧制革命、寺院生產革命”是壹脈相承的,但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民族危亡的情況下,以及1949之後的運動中,都沒有實現。只有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才能再奏這壹曲。但與空無壹物的時代相比,這三方面的改革從本質到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壹個方面,實質是建立現代的佛教研究和佛教思想體系,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的壹部分。要在吸收大量人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樹立信仰,以信仰激活在社會上建立人間凈土理念的推廣應用,以出世精神成就入世事業。佛教在保持佛教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回歸人間,貼近社會,服務人生。這需要壹整套新的理論準備。但對於佛教界來說,學術不能與信仰沖突,否則就會失去宗教精神。

第二個方面,還是要堅持佛教的“戒、定、智”原則。在這方面,胡光師兄在《論綱》中提到的“入世(如允許僧尼通婚並居家過日子)”是非常耀眼的。在這壹點上,中國佛教絕不能向日本佛教學習。出家人的超越與他無兒無女,無家可歸有直接關系。也可以說,如果壹個和尚結婚了,住在家裏,就失去了“舍身為法”這壹令人欽佩的理由,和尚群體就分崩離析了。甚至不可能像某些日本僧人那樣成為骨灰的職業守護者,因為中國人今天沒有把骨灰存放在寺廟的習俗。道教的失敗,與民眾對“正統”道教的婚姻、家庭的輕視不無關系。

中國的佛教能不能現代化,能不能面向社會,能不能服務生活,關鍵不在於和尚能不能結婚。和尚娶了老婆,佛教就興盛了,不如壹個和尚壹個女人。我怕佛教不會因此而興盛,反而會因此而衰落。

在這方面,關鍵是深化教育,提高人才。目前從北傳、藏傳、南傳三大體系來看,從戒律的角度來看,漢族僧人應該多派僧人到南傳的上半部。僧侶,他們中的領袖應該是政治觀點明確、宗教立場堅定、文化素養優秀、奉獻徹底的傑出人士。壹個和尚要有常人所具備的知識、學歷、學位,還要有常人所不具備的禁欲、開悟、修持佛法的欲望。在中國,如果有10個中外名德,100個教化壹方的高僧,1000個修智的和尚,為什麽佛教就不能興盛呢?而6543.8+03億人中的這樣壹群人有什麽問題?

有兩個重要因素與第二個方面有關。

第壹,居士佛法。壹百多年來,居士在佛教的傳播發展中壹直處於不可忽視的地位,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在實現中國佛教現代化的過程中,居士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就俗人而言,有的造詣很深,可視為師者;他們大多誠信大於知識,像有些和尚壹樣,需要教育和提高。沒有居士作為僧團的基礎和保障,僧團缺乏活力和後勁;沒有僧團作為居士的核心和領袖,居士很容易變成空談和狂妄。在佛教改革中,居士佛教必須重視。

第二種是僧侶。僧尼雖然在佛教歷史上有奇人,但按照佛教傳統,他們的地位並不高。近代以來,女性在世俗社會中地位的變化對佛教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它們自身的特點也促成了它們日益重要的作用。由於壹些社會因素,僧侶的數量在不久的將來會增加。如何教育、提高和發揮其積極作用,是壹個重要而特殊的課題。

第三個方面,要改革的內容更加豐富。總之,我們基本上可以吸收基督教的壹些建築特點和管理經驗。例如,新建的大廳不應該擴展到舊的模式。廳堂陰暗狹窄,人少,容易發生意外,有損莊重,對公眾也不利。在21世紀,我們應該以寬敞明亮為主導思想來建造壹座新的佛寺。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寺廟經濟除了接受與世界規律相協調的慈善之外,在如何提高自立能力和幫助他人的能力上也要有新的思路。目前,僧侶不得私存財產的傳統佛教戒律已基本被打破,而新的金融體系並不完善,許多寺院成為個人聚斂財富的捷徑。這是不對的,神聖被褻瀆,純潔被汙染,僧侶被腐蝕,是大災難!

第二,道教

道教能像佛教壹樣復興嗎?我持懷疑態度。關鍵在於道家思想的兩極分化:壹極是偏神,即各種真神,這是受過現代教育的人所不能接受的。另壹方面是極度無神,就是各種體育鍛煉都容易接受,但和世俗有什麽區別?

因此,依我拙見。道教要從教義上強調神的象征意義,神不是神,讓現代人接受;在實踐中,我們應該強調保健的超然意識,而不是精神上的。

我想順便說壹下神秘主義。我覺得只要人類還有未知領域,神秘主義就不會消失。沒有壹種宗教沒有奇跡,也沒有壹種宗教不保留壹個神秘的終點。所以,宗教有點神秘也不奇怪,應該是正常的。當然神秘感壹發不可收拾,出軌另當別論。

三。伊斯蘭教

作為宗教的具體改革,文化、教育、經濟,即教學理論、教學使命、教學生產,缺壹不可。我想對伊斯蘭教補充壹些話。

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時間長,與很多少數民族結合緊密。因為伊斯蘭教教義的“認唯壹”、“恤貧葬貧”等嚴格規定與漢族的習俗不同,雖然伊斯蘭教在中國傳播了壹千多年,但很少有漢族人皈依伊斯蘭教。因此,伊斯蘭教在中國社會仍然是封閉的,它的興衰對漢族地區的社會影響不大,但在壹些少數民族地區卻發揮著重要作用。伊斯蘭教對國家統壹、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伊斯蘭教要改革,除了上述五個前提條件外,還可以發揮其在引導信徒實現各民族和諧共處、維護祖國統壹完整方面的優勢。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西學東漸”的“歸儒”。他們以宣揚伊斯蘭教為己任,“博采眾家之長,兼收並蓄於阿拉伯學”,為中國宗教做出了突出貢獻,促進了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這壹優良傳統應該在今天的改革中得到繼承和發揚,使中國的伊斯蘭教成為更具中國特色的、與中國當代社會生活更加密切相關的、以愛國主義為“伊瑪目”(信仰)的現代宗教,為帶動少數民族和漢族共同走向現代化做出貢獻。

四。天主教和基督教

我把天主教和基督教放在壹起說,只是因為它們都來自西方。作為“外來宗教”,它們比其他宗教更容易帶有現代色彩,但據我所知,與當今西方的天主教和基督教相比,中國的兩大宗教都保留了相當濃厚的傳統特色。要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兩大宗教仍需努力。兩大宗教的信眾近年來都有所發展,因此出現了提高信眾素質的問題,這是兩大宗教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由於我的專業是研究佛教的,所以對於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改革,我只能說幾句模糊的話。如果相關專家能提出更實際的意見,我洗耳恭聽。

在這裏,我還想說壹下沒有納入改革的三個宗教。

壹個是儒家思想。首先要把它設定為壹種宗教。還能復活嗎?我不這麽認為。但是我覺得這些因素很多都是有價值的,值得重新思考。

首先要說說祖先崇拜。從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傳統社會來看,維系民族信仰和感情是不可或缺的。壹個民族,壹個家庭,壹個家族,不能沒有根。這八個字,“慎終追遠,厚德載物”,真摯而認真,還有點宗教意味,至少是莊嚴的。所以,在黃帝陵要祭祀的時候,各家的祖先不要忘記,民風民德的養成要從這裏開始。儒家思想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這裏就不說了。

二是民間宗教。民間宗教不全是邪教,但大部分都很荒誕,容易吸引信徒。不能談改革,但也不能光靠行政命令禁止。因此,首先要提高信徒的文化水平,擴大知識面;其次,要增強身體抵抗力和辟邪力,鼓勵正統宗教吸收和分化這些民間宗教的信徒,變迷信為信仰。

第三,新興宗教。新興宗教是混合傳統與現代的專家,最擅長發明新理論,這也是最危險的。必須防患於未然。“宗教改革”搞不好,就正好滑向新興宗教,必須明確關註。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我也是壹名學者。雖然有壹些社會調查和實踐,但畢竟有限。以上的話只是我個人幾年來的想法。我之所以真的想談談這件事,是因為在某些方面,我和胡光弟兄有同樣的緊迫感。既然是來研究宗教的,就有責任說幾句實際感受。

宗教改革是指從公元16世紀到公元17世紀對基督教的壹次改革。這是披著宗教外衣的資產階級改革。改革的代表人物有馬丁路德、加爾文、茨溫利等人,以及發達的新教教派。壹般認為,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的95條論綱,止於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基督教歷史(九):天主教改革

天主教是“異端”嗎?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觀點:有人認為天主教不僅是離經叛道的異端,也是啟示錄17中提到的淫婦,是反基督的。有人認為天主教不是異端。過去歷史上是天主教把別人定為異端,現在是別人要把自己定為異端。有些人年輕時視天主教為異端,但後來改變了立場。他說,“年齡可以改變我們對教派的看法,也許當我們對教派的知識增加時,我們可以澄清過去的誤解。所以,天主教不能被中世紀天主教最腐敗的局面視為異端。畢竟,每個宗教團體都在不斷變化,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斷自我糾正和自我反思。宗教改革並沒有使天主教萎縮,而是發展了,影響了全世界。

壹、對羅馬天主教的反思

宗教改革運動對羅馬天主教領導層是壹個巨大的沖擊,他們從痛苦的經歷中吸取了教訓,並深深感到教會需要改革。教皇保羅三世在1534任命數字樞機主教,深入了解教會內部問題,推動更新運動。經過深入的調查和反思,1538完成了壹份報告,對教會的種種弊端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檢討,甚至提出了更新教會的建議,進而展開了壹系列的改革。他們在羅馬成立了壹個“上帝之愛協會”,決心改革教會。通過禱告、讀經和敬拜來實踐敬虔,然後通過他們生活的影響來觸發教會的屬靈更新。這些人中的許多人將來會成為天主教領袖。此外,許多寺院還單獨清理門戶,以提高精神品質。

1.恢復中世紀的虔誠:渴望與神和諧的情緒在中世紀逐漸蔓延,產生了新的神秘主義,許多神職人員和俗人追求與神和諧的體驗。同時,中世紀的修道士們往往把貧窮、為窮人、病人和無助者服務視為修行的必經過程。這種人生理想和感悟沈寂了很久,現在又重新成為壹種精神動力。另壹方面,由於中世紀對教會傳統的極大尊重,在中世紀恢復虔誠就意味著恢復對傳統的尊重。因此,在天主教中出現了壹種與改革宗教派反對傳統完全不同的趨勢,他們比中世紀的信徒更尊重教會的傳統。正因如此,天主教中的復興運動也被稱為“復古運動”。

2.回顧壹下傳統的神學體系: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贊同路德倡導的因信稱義,但也有人固執於中世紀的神學框架。這兩派的相互影響導致了天主教在神學上的新發展。總的來說,他們的神學仍然固守中世紀的結構,但邏輯思維斤斤計較、刨根問底的傾向已經得到糾正。他們開始關註聖經的教導,傳統的解釋和生活的實踐。雖然經院哲學的氣味仍然很濃,阿奎那的神學仍然以天主教神學為主,但新興的經院哲學更切合時代需要,不再像舊經院哲學那樣遠離人群。同時,對阿奎那的神學進行了新的闡釋。經過重新詮釋,阿奎那的系統神學更加符合時代和本土的需要。

3.與基督教人文主義的合作:他們與基督教人文主義攜手發展文化,試圖產生壹種新的文化和諧。就像中世紀壹樣,基督教信仰成為文化建立的基礎。現在,中世紀文化已經崩潰,他們幫助人文主義的發展,以便在文化的各個層面取得領先地位,並產生文化更新的動力。在文化重建方面,天主教比改宗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沒有像路德那樣拋棄基督教人文主義,而是與之結合,所以很多重要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成為天主教的巨大助力。

4.鼓勵和發揚對傳教工作的熱情:天主教興起了對傳教工作的熱情,並成為教會擴張的基礎。傳教工作的熱情最初是針對那些皈依者的,這些僧侶希望讓皈依者回歸天主教信仰。後來,他們擴大了工作的目標和範圍,以至於在十七世紀,天主教在國外的傳教活動迅速開始。相反,此時的改宗因內部紛爭而停滯不前。因此,傳教運動的開展幾乎比天主教晚了兩個世紀。。天主教雖然在歐洲失傳,但在其他地方傳教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二。緩和會議

天特會議由保羅三世召集,目的是在壹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重新定義教會的身份和方向。天特會從1545到1563斷斷續續開了三次會。* * * *前後25次討論,用時近18年。* * *有3位教皇,25位大主教,65,438+029位主教,7位住持,7位天主教特殊團體的領袖,65,438+00位檢察官與歐洲壹些天主教國家的大使聯手簽署了這次大會通過的眾多法令。那時庇護四世臥病在床。針對這次大會的結論,他說:“這壹切都是上帝之靈感動的結果。壹位主教曾這樣描述:“在教會的歷史上,沒有壹次大會決定了這麽多的問題,確立了這麽多的教義或制定了這麽多的法規。壹方面清理教會中的壹些腐敗和流弊,另壹方面使天主教會在信仰上更加保守和封閉。天特會議是現代天主教神學的先驅和典範。在這次會議上,作出了壹些重要決定。

1.聖經:拉丁文的俗譯仍然是最高權威的經典,二級經文的傳統權威也是公認的。傳統和聖經都是受啟示和權威的。當兩者發生沖突時,他們求助於最高教皇的決定。

2.教皇:宗座會議重新確立了教皇的權威,認為只有他才能解釋教會的傳統信條和法令。

3.聖禮:他們認為有七種法定聖禮。除了洗禮和聖餐,還有堅信禮、婚禮、接受禮、懺悔禮和最後的塗油禮。那麽基督教只接受聖餐和洗禮。

4.聖餐:聖餐中主張,在牧師祈禱後,面包和杯子成為耶穌的身體和血液,這與路德派馬丁路德的立場非常接近。

5.煉獄:他們依然堅持煉獄。為困在煉獄中的靈魂祈禱當然有效;也肯定了贖罪券的功效,但也對贖罪券帶來的種種弊端進行了指責。也許更重要的是,宗座會議重新確立了教皇的權威,認為只有他才能解釋教會的傳統信條和法令。

6.禁書:他們編制了壹份禁書清單。所有馬丁·路德的著作或宗教改革領袖的書籍都成了禁書,不僅被禁止閱讀,還被焚燒。他們稱馬丁·路德為異端。

7.異端裁判所:繼續異端裁判所。這個臭名昭著的異端法庭有點類似於國際秘密警察。很多嚴酷的刑罰都在這裏進行,所以這裏往往成為教皇壓制異己、排斥異己的工具。十六世紀的科學家伽利略,或者哥白尼曾經被異端法庭列為異端。

8.稱義神學:也是最重要的著作,即稱義神學。義與行的配合,是天特會最艱巨的任務。壹方面闡明了天主教的神學立場,壹方面回應了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A.強調人的道德準備,人要有意轉向神,接受神的感動。

B.信主不等於得救。信主仍然需要恐懼和顫抖,所以沒有得救的證據。至於改革宗壹直堅持作為教義的永遠得救的神學觀念,天特會頒布:“若有人說,壹旦妳得了義,妳就永遠不會失去得救。所以,墮落犯罪的人從來都不是正當的!這個人被詛咒了。」

C.田特信經,拒絕被還原正當化。他們拒絕通過聲明來證明自己是正當的。我們都知道陳述稱義是馬丁路德的獨特發現,但天主教拒絕陳述稱義,認為稱義不僅僅是罪得赦免,更是內心的成聖與更新;他們區分了理性的信仰和讓人產生愛的字母,只有後者才是有效的,才能滿足稱義的要求。所以信主之後,行動要配合信心,增添公義。

9.總評:天特會議顯示了教皇制度的成功,肯定了教皇的最高權威。同時,我們應該糾正許多教會的缺點,為神職人員準備更好的教育。神職人員有壹些規矩:在大城市教堂,規定要向會眾講解聖經和得救之道;祭司要各司其職,不可兼任幾職。總之,天特會議給了羅馬天主教在未來四個世紀明確的信仰定位,鞏固了中央領導中心,為即將到來的傳教工作、精神追求、宗教戰爭制定了最高指導原則。

三。羅耀拉和耶穌會士

另壹個對天主教復興運動有很大貢獻的因素是耶穌會士的建立和擴張。耶穌會士在教俗人、辦學和傳教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天主教近幾百年來發展最快的宗教教團。著名傳教士沙布利歐和來華傳教士利瑪竇都是耶穌會修士。

1.職業早期:1491,羅耀拉出生於西班牙壹個富裕家庭。他年輕時向往軍旅生涯,充滿了從軍雄心。30歲那年,他的腿在壹次戰鬥中受了重傷,導致殘疾,再也不能參軍。在極度的痛苦中,他讀了《聖徒傳》,使他的靈性復活,下定決心要做基督的戰士。他得出壹個結論,如果他想完全獻身於上帝,首先要學會的是絕對服從,這對於從軍的他來說並不難。服從上帝,最具體的表現,就是服從上帝在地球上的代表,也就是教皇。

2.靈修經歷:1522效法歷代聖徒,過著清苦的生活。那年秋天,他坐在河邊禱告打坐,他的靈性頓悟忽然被神開啟,神使他明白了許多道理和光明。根據他收到的光,他寫了壹本書《修行》,這是壹個具體的精神指南,也像壹個訓練士兵的手冊。

3.學院裝備:1532年去耶路撒冷傳教,發現自己太無知,太無能。所以決定在服兵役前做好準備,我從基礎課程開始,直奔巴黎大學神學碩士。我在學校認識六個同伴,分擔傳福音的重擔。1534年,他們在巴黎成立了耶穌會,發誓保持貧窮和獨身,並向全世界傳播福音。在1537去羅馬的路上,他看到了壹個幻象。他看見耶穌背上十字架,父在他身旁。聖父對主耶穌說:“我要妳收這個人做妳的仆人。”耶穌對歌洛莉亞說:“我要妳為我們服務。他開始以基督為中心服事。

4.耶穌會士:1540年,耶穌會士經教皇保羅三世批準成立。他們想擴大上帝的王國,這是由羅馬教會中的教皇代表的。任何背離羅馬教會的人都是異端。他們是天主教傳教團隊中最具創造力和活力的群體,在十八世紀他們的人數高達22000多人。教育也是碩果累累。到1749,他們已經建了800所學校,培養了很多社會精英。他們激進的傳教策略非常有效,但卻遭到其他教團的嫉妒,導致1773被教皇解散,傳教工作受挫。但後來獲準復會,對傳教和教育仍有很大影響。耶穌會有四個使命:

四。海洋探索和教育

1.大冒險時代:15世紀,由天主教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發起的大冒險時代,因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而升溫。為了避免兩個天主教國家發生嚴重的利益沖突,教皇介入,賦予兩國保護宗教的權利,雙方都發誓要在各自新發現的土地上宣揚基督教教義。所以在1494和1529年簽訂了Todessila Tordesillas和Zaragoza兩個條約,確認葡萄牙的勢力範圍是亞洲、東印度群島、巴西和非洲。西班牙是美洲、太平洋群島和菲律賓群島。兩國有義務提供傳教經費和交通支持,教皇在任命主教或建立新教區時必須征得有關國家的同意。

2.宗教教團之間的競爭:1585年,新成立的耶穌會士表現出極大的野心,私下指定中國和日本為他們向教皇傳教的特區,排斥其他傳教社團。葡萄牙國王得知後不滿,認為侵犯了他保護宗教的權利,於是允許其他寺院進入日本。在各方的努力下,1606年,日本約有75萬基督徒。除了耶穌會,還有方濟各會,多米尼加人和奧地利人。來華傳教士大多是葡萄牙的耶穌會士,方濟各會、多米尼加人、奧地利人也到了中國。

3.傳播部的設立:傳教會之間因為教義講解的緊密性和傳教方法的運用,總會有壹些摩擦。此外,教會與國家的復雜關系、傳教勢力範圍上的本位主義以及護教權引發的權益沖突,造成了天主教在亞洲傳教努力的嚴重內耗。為了直接控制所有傳教工作,避免國家和地區政府的幹涉,羅馬教廷於1622年成立了傳播該信仰的聖會。該機構有權處理與世界各地傳教工作有關的事務。到17年底,除了耶穌會士、道明會士、方濟各會士和奧地利人,所有在亞洲的傳教士都是由交通部直接派出的。

4.在華傳教會:耶穌會士沙布留雖然積極嘗試在華傳教,但未能如願。1552年死於廣東沿海的上川島,他的死引起了天主教會對在華傳教工作的重視。此後30年,耶穌會士、方濟各會士、奧地利人和多米尼加人相繼派出傳教士,但都無法進入中國。直到1583年,耶穌會士羅明鑒和利瑪竇才第壹次在廣東肇慶成功建立教會。此後,許多傳教士相繼入華傳教,發展成為明末清初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天主教團體。直到公元1773年教皇下令解散該學會,* * * 472名耶穌會士先後來華傳教。半個世紀後,多米尼加人、方濟各會和奧地利人派人到中國傳教。

動詞 (verb的縮寫)天主教的神秘主義

在坦特會議期間,天主教產生了許多精神運動,在此期間,產生了大量的精神著作。除了羅耀拉之外,還有以達德蘭和X約翰為中心的加爾默羅宗教改革運動。他們用精神神學表達傳統的神學語言,從另壹個角度詮釋基督教信仰的內涵。

1.卡梅爾精英:也被稱為卡梅爾山地社會或神聖服裝社會。成立於1206,屬於拓跋目,1521年。聖衣裏會出現很多神秘的精神聖人,比如十約翰,大迪倫,小迪倫,勞倫斯弟兄。

2.戴德蘭:戴德蘭是西班牙的榮耀,也是卡爾·默羅女修道院的改革者。1558年,她決心革新修院,建立壹個以靜心為主,專註祈禱,行善,甘於貧窮等的修院。,以及簡單的生活方式。她對上帝的愛感染了許多人愛主的欲望,也吸引了許多人來學習她的教導。短時間內,大德蘭祈禱的思想和方法不僅席卷了西班牙,也影響了整個歐洲。她的精神書籍在天主教中很有權威。在第四世紀,許多人在精神上得到了她的作品的幫助。

3.十約翰:十約翰與戴德蘭合作進行教團改革,成效顯著。約翰十字架揭示了西班牙的神秘特征的精神實踐。他不僅是壹位深刻的禪修者,更是壹位理解人心的靈魂導師。他的壹生,不僅標記了“十字架”的真正含義,也帶著自信離開了這個世界。審判之後,靈魂得到了超越的典範。

  • 上一篇:去泰國可以帶什麽回來
  • 下一篇:唐朝有哪些節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