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總部搬遷後融資方便,但李書福壹直想登陸資本市場。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吉利的借殼上市。
2002年,吉利汽車銷量達到5萬輛,銷售收入30.58億元。雖然增長強勁,但利潤較低,利潤只有6000多萬元。
由於確定了專註於開發經濟型轎車的業務方向,吉利與意大利汽車項目組達成了4000多萬美元的設計合作,還斥資3000多萬美元從韓國購買技術和各種設備,計劃共同打造“中韓1”。
而且吉利的中長期規劃——“馬”、“獵豹”、“獅子”三大項目也已實施,僅在建的浙江臺州吉利汽車產業城總投資就高達491億元。
可見當時吉利的資金壓力相當大,上市融資成為吉利不得不面對的選擇。
2003年3月24日,主要從事吉利集團汽車產業發展的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同時將非汽車產業從汽車產業中分離出來,2004年單獨成立明泰集團。
圖為安徽柴權電力。
起初,吉利想借助安徽柴權電力實現a股間接上市。
此時,柴權動力主營單缸和多缸柴油機業務,也希望引進壹家有發展潛力的汽車企業,尋求更大的發展。
2003年6月10日,柴權電力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安徽柴權集團正在與吉利就公司股份轉讓事宜進行接觸。
如果整合成功,柴權可以為其獲得整車廠,吉利擁有自己的發動機基地,這無疑是壹個雙贏的選擇。
但這次股權收購以失敗告終,主要是當地政府希望本省汽車企業重組全柴油動力。
圖為何。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又壹個安徽人出現了,成為吉利上市的“關鍵先生”。
這個人就是何初雪。從安徽財貿大學畢業後,他在香港的華潤工作。1997離開華潤後,開始在資本市場嶄露頭角。
在認識李書福之前,他手裏剛好有壹個殼資源——國潤控股,出價大概4到5億。
不過,李書福能和何取得聯系,多虧了他們的好友桂生月。
李書福向曾在華潤工作過的桂生悅講述吉利汽車的發展,稱吉利剛剛起步,資金短缺,暫時不具備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的條件。
桂生嶽建議:“既然IPO上市很難,要不要想辦法去香港借殼上市?”
李書福雖然對此不抱太大希望,但也不打算錯過這個機會,於是將此事委托給桂生月,正巧遇到了何。桂生月把何初雪介紹給了李書福。
本來就缺錢的李書福不太可能出這麽大壹筆錢買殼。李書福想了想。這個機會不錯,但是需要換壹種方式去嘗試。
經過雙方的接觸和交流,最終選擇了壹個雙方利益最大化的方案:通過合資的方式,將吉利汽車逐步放入這家上市公司,李書福成為大股東。
其實這裏面是有風險的。如果合資沒有成功實現,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還不如幹脆買個殼資源。但關鍵是雙方都是有長遠眼光的人,選擇相互信任,所以才能合作成功。
2004年3月,國潤控股宣布更名為國潤控股有限公司(0175。香港)至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0175。HK)。
壹年後,吉利控股全面收購國潤控股母公司PG(ProperGlory),完成對吉利汽車(0175。HK),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出謀劃策的桂生悅成為這家上市公司的總裁。
李書福謙虛地說,自己對資本運作了解不多。還好“有這麽多人幫他操作”。
登陸資本市場對吉利的作用遠不止是“輸血”。
作為主管上市公司信息化的董事,尹大慶重視通過上市公司自身的頂層設計和管理,推動整個集團的現代化。
李書福第壹次去香港開上市公司董事會的時候,拿到的第壹件東西就是壹份董事行為準則,上面明確寫著不準做任何事情,如果做了什麽事情就要被調查。而且不允許妳把所有臺詞都看完,需要妳親自看。這有點像宣誓。
李書福還帶回了壹份香港報紙,上面有自己的形象,旁邊還有壹個大標題,這意味著李書福再也不敢出聲了。
寫在最後:
通過家族的“轉身”、流程再造和登陸資本市場,壹舉改變了吉利勇往直前的氣質,同時推動了吉利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為其未來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另壹個角度看,從不了解到熟悉,吉利的資本運作迅速成長,這也成為吉利“隱形”的實力之壹,開啟“買買買”模式,實現“裂變”。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