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65438+80年代,俄國向歐洲、近東、中亞等地的擴張屢屢受挫,於是將侵略目標轉向遠東,企圖占領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從而占領中國,建立世界霸權。西伯利亞大鐵路與俄國在遠東的侵略政策密不可分。正如西伯利亞鐵路委員會的報告所說,“這條鐵路主要是為了戰略目的”。1891 5月31尼古拉王儲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為跨西伯利亞鐵路項目正式剪彩。賦予西伯利亞大鐵路新意義的是俄羅斯財政部長維克托,他主張西伯利亞大鐵路幹線穿過中國東北,直達符拉迪沃斯托克。他認為,這條鐵路不僅對俄羅斯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戰略意義,而且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壹旦西伯利亞大鐵路建成通車,歐亞之間的行程將從35天縮短到18天到20天,海參崴將成為滿洲裏的主要港口,這將為俄羅斯商業提供非常有利的條件,促進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的緊密經濟聯系。
清朝前期,東北被清朝視為“盛世之地”,處於封鎖狀態。到了清朝中期,雖然打破了傳統的封閉政策,但東北與很多沿海和內陸地區差距很大。封建經濟發展緩慢,商業和手工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很小。顯然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東北農業發展為商品經濟,更不可能改變封建經濟結構。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有必要單獨經營壹條鐵路。
李鴻章是中國最早倡導修建鐵路的朝臣。據《清史稿》記載,1865年,“為統治者利益,直接監督李鴻章諫修鐵路未果。”時隔1875,慈禧太後得知修建了壹段上海至吳淞的鐵路,視為洪水猛獸,緊急拆除。它的足跡越過海洋,被扔到臺灣省廢棄不用。1887年後,又是10年後,由於開平煤礦的開發,李鴻章再次主張修建鐵路,但遭到朝廷內外壹批昏庸的老臣反對,不得不放棄。不久,“中越戰爭爆發”。由於交通不便,法軍失利,1888年才建成壹段莊妍到天津的鐵路。在長達20年的鐵路之爭中,李鴻章“鍥而不舍非常努力”,幾經波折,將鐵路列入鞏固國家的基礎。
就在李鴻章接手天津至通州壹段鐵路的同時,俄國加速入侵朝鮮,直接威脅到清朝“龍興之地”的安全。1890年,李鴻章與總理衙門大臣奕劻壹起上奏清廷,建議集中力量“先跑關東鐵路”,與俄國抗衡。清政府很快采納了這壹建議,授權李鴻章監管壹切事宜。
1891年,李鴻章主持成立北洋鐵路局山海關段,明確規定此路正式運行,戶部計劃司每年撥款1202萬元,16省各分擔5.2萬元。當時津沽鐵路已經修到灤州林西鎮,李鴻章決定從林西取道山海關,再從山海關取道牛莊、沈陽、吉林。在李鴻章的精心策劃下,1893年關東鐵路鋪設至山海關,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林西至山海關全長100多公裏。但由於清政府任意挪用資金組織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慶典,關東鐵路無法進壹步延伸,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迫使整個鐵路連接工程停止。
中國在1894-1895年的中日戰爭中戰敗。李鴻章雖然急於與俄國締結防禦同盟,但也不敢輕易答應維克多“借地修路”的要求。李鴻章曾多次強調:“推薦壹家公司做俄國的代理人,在中國的權利就會受到阻礙,各國就會紛紛效仿。”維克托軟硬兼施,說中國如果不同意“推薦這家公司”,俄羅斯“從此不能幫助中國”。後來沙皇秘密會見李鴻章,說:“中國幅員遼闊,人口不多,絕不能占人類大小的土地。中俄友誼越來越密切,東方省走上了路。它實際上是未來的快速行動,有事中國會幫忙;不僅僅是為了俄羅斯。”他還說:“(今後)日英很難保證事情不會再發生,俄羅斯可以提供幫助。”這樣,俄國為了染指中國的權利,要求借地修路;李鴻章希望中俄軍事同盟“以俄制日”,兩者各有目的。但是,李鴻章所希望的軍事同盟,並不是俄國的初衷;借地修路不是李鴻章想要的。不準李借地,就不準俄國結盟;如果不允許俄國結盟,就不允許李借地。這次談判,俄國人使出渾身解數,拉攏、引誘、恐嚇、恫嚇,始於彼得堡,終於莫斯科。
1896年6月3日,《中俄對敵互助條約》簽訂,其中第四款規定:“俄國今後將運行俄軍保衛敵人,並提供軍火和糧食,以期讓中國各國盡快修建鐵路到達中國黑龍江和吉林的海參。但是這個修建鐵路的工程,最終不會侵占中國土地,也不會妨礙大清國偉大皇帝的權利。可以是中國與中俄道生銀行的國家外交關系承包商經理”。這個條約直到1921才對外公布,所以也被稱為《中俄密約》。
《中俄密約》賦予了俄國在中國領土上修建和管理中東鐵路的特權,“互助”和“共同保衛日本”完全是子虛烏有,可謂前門拒狼,後門引虎,最終導致了俄日聯合侵華。中東鐵路名為“中俄合資”,但實際上由俄羅斯政府控制,並在中國攫取了壹系列權利。但中國政府對中東鐵路也擁有不可否認的權利:
首先,中國政府是建造和運營中東鐵路的中俄道森銀行的股東。中國政府最初出資500萬庫平銀作為股東,“與中俄道生銀行建立合夥關系,按股分享業務盈虧”。1920“續簽東方鐵路經營合同”再次確認中國政府作為銀行股東的法律地位。
第二,中國政府在法律上是中東鐵路公司的協辦方,堅持道路名稱應為“中國東鐵”(簡稱“中東鐵路”)。該公司申請的碑文由中國政府公布,公司總辦事處由中國選定,並規定80年期滿時所有鐵路和所有鐵路工業歸中國政府所有,無需給出價格。還規定自開車之日起36年後,中國市政府有權收回價款等等。這些都表明中東鐵路的主權屬於中國,這也為20世紀20年代收回中東鐵路的權利奠定了基礎。
中俄聯合中東鐵路是哈爾濱近代史的起點,也是哈爾濱的歷史機遇。但中東鐵路權的大量外溢,超出了李鴻章簽訂《中俄抗敵互助條約》的初衷。俄國之所以借此機會燒殺搶掠,壹是欺軟怕硬,掠奪成性,得寸進尺,中國朝廷和壹些地方官員政治制度的腐敗、愚昧、落後也是重要原因。比如中東鐵路總經理徐景澄被西方太後處死,總經理壹職空缺了很久。1898年,中東鐵路在哈爾濱開始修建,直到1905年,清政府才在路外設置了河邊關。
繼《中俄對敵互助條約》簽訂後,1896年9月8日,中俄正式簽訂了《中東鐵路合同》,其中規定:“凡有關鐵路走向的事宜,應由中國政府辦公廳指派與該公司建築部及路過鐵路的地方官員辦理。”
1897 65438+10月,中東鐵路公司給德國駐華大使徐景成發來壹份“建議路線圖”,基本確定了鐵路走向,大致如下:“從西面,粗圖渡河入界,經呼倫貝爾以北,溯海拉爾河,翻越興安盟山脈,從順雅爾河上遊到達齊齊哈爾,過嫩江到呼蘭市,沿松花江西岸直到阿拉楚卡。
但很快,俄方就想把鐵路路線南移,大致是“原線至呼倫貝爾,改向東南,沿伊本河、甕河(即伊本河北支),沿木爾河上遊過嶺渡河(原線沿亞爾河),經蒙古紮賚特旗、都托索河,沿嫩江西岸,經蒙古郭爾羅斯前旗(旗)。
駐俄大使徐景成鑒於新線經過的吉林、扶余地區人口密集,鐵路用地難以分配。此外,新線路“需要經過蒙古國,因為兩國的原始文件不包含,也有障礙。”因此,他斷然拒絕了俄羅斯將路線南移的要求。
黑龍江將軍恩澤也於6月9日1997電告總理衙門,稱航線南移對中俄雙方都不利:
“查壹查,中俄要建鐵路。初衷是用來造福人民的。理必經過已有的城市和地方,貨物豐富,旅客眾多,地方因之繁華,買賣可得,避免道路的曲折也不算太難。如今,俄國人想改變最初的路線,打算取道蒙古草原,直到博圖納。道路雖暢通,卻是壹片荒地,人少無商;本意是把齊齊哈爾省會放在壹邊,什麽都不方便,兩國都沒有利益。而且,以後送的兵也很難照顧。對呼蘭來說,是提取了江蘇省的精華,尤其是賽道。請按照之前商量好的路來修建和修繕。”
但清政府並沒有認真考慮外交大臣徐景澄和邊疆大臣恩澤的意見就做出了決定。6月21日,總理衙門電告吉林、黑龍江兩位將軍,同意俄方更改路線的請求。在中東鐵建局的統籌安排下,每壹個測量段都很長,經過必要的準備後,將所有的測量和保障人員都引到工作地點。尤格維奇總工程師在醫療官博列季科、總參謀部索克福寧上尉和翻譯劉(中國駐英三級翻譯,六級職稱)的陪同下,沿中東鐵路由東向西、由西向東穿越山河,歷時5個月,在考察的基礎上對新老線路作了進壹步的實地考察。
中東鐵路的勘測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東北的夏天炎熱多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冬天寒冷,北風凜冽,漫天大雪。另外,有地形地質資料可供參考,連簡單的地圖都非常缺乏。這些都阻礙了調查的順利進行。
尤格維奇實地考察後發現,貝杜納地勢低窪,土地潮濕,經常遭遇洪水,不利於鐵路的修建和現代化城市的建設。松花江雖然流經伯圖納,但由於水淺,航道狹窄,較大的船只無法通過。所有這些不利因素都稀釋了俄羅斯人對貝爾圖納和整個新線的興趣。
1898年3月,中俄簽訂土地租借條約,俄羅斯壹舉獲得中東鐵路南滿支線的修建和管理特權。這樣壹來,鐵路幹線南移的必要性就不復存在了,只需在丁字路線上確定壹個路口即可。因此,中東鐵路的大方向直到那時才最終確定。同時也規劃了未來鐵路行政中心在中東的位置。早在1 897年冬天,俄國工程師德洛夫斯基第壹次來到哈爾濱考察北線。他曾經在道裏區沿河高地上的大榆樹下舉起過勘測露營的大旗,大概了解過這壹帶的地形。4月24日,1898,以史德洛夫斯基為首的專案組再次來到哈爾濱,結果選擇了松花江及其支流阿什河之間的三角地帶,也就是現在的哈爾濱市區。
中東鐵路的位置在1898年初春基本確定後,距離1897年夏天在東寧三岔口附近舉行中東鐵路的開工儀式已經過去了半年,這對於位於海參崴的鐵路工程局直接有效地領導整個中東鐵路的建設是非常不方便的。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中東鐵路工程局決定遷到中國東北的壹個地方。最初的位置是在黑龍江省呼蘭市附近,鐵路穿過松花江的地方。因此,由曾在這裏考察過的施·德洛夫斯基為首的壹支特別先遣隊被提前派往這壹地區做必要的準備。
這些成員包括工程師波茨、維索奇和拉文斯基,氣象學家維塞洛佐夫,兩名廚師,壹名醫生和20名工人,以及以帕夫列夫斯基上尉為首的半連古巴步兵衛隊,約50人。這支先遣隊及其包括價值65438+萬盧布的銀元在內的隨行物品分乘30輛大車,於3月8日從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出發,途經三岔溝。4月23日,先遣隊到達阿什河市(現阿什河站)。當地向導說,田家燒鍋附近的大車店裏有俄羅斯人,是去年冬天施德洛夫斯基留在齊齊哈爾的調查隊的壹部分。今年2月,他奉命前往松花江畔,等待施德洛夫斯基的到來。
4月24日下午1,當地導遊帶著施德洛夫斯基壹行來到田家燒鍋附近的大車店,在那裏認識了俄羅斯技師紮貝特、貝葉恩、魯西耶夫、瓦茲尼等人。
第二天,史德洛夫斯基等人騎馬來到松花江邊查看。他們通過馬家溝渡口來到南崗高地(今季紅街),看到了這樣的景象:前方不遠處有壹條河,沿著這條河延伸出壹條相對狹窄的高崗(今趙霖公園至九站),在這個山頭上有壹個營地(現空調廠)。今天的趙霖公園裏有三兩座草房,承德廣場附近還有壹個更大的村落(就是哈爾濱漁村,後稱付家店)。在南崗高地和姜堰高崗之間,有壹片寬闊的低窪地,窪地裏有壹些漂浮著黃色小草的小山丘,沒有直達岸邊的路。
於是,翻譯家丘普洛夫(仙祖)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向正在圍觀的外地農民詢問。他們說,只有沿著南崗高地(現在的哈爾濱遊樂園)的東端,才能有壹條通往河邊的路。史德洛夫斯基等人循著農民的指點,在高崗東下坡找到了壹條路(今太古街)。雖然路上滿是水坑,但施德洛夫斯基壹行人終究還是被領到了河邊。
據最先到達哈爾濱的俄羅斯氣象學家維塞洛佐夫回憶,他們到達沿河的高港地區後,看到壹個炮臺(在今天的空調機廠附近),有10多名士兵守衛著檢查站。這些中國士兵穿著正面和背面繡有彩色圓圈的長袍和夾克,而軍官則佩戴類似於頭巾的腰帶,手中握有多種槍支和大型鷹槍。
從俄國考察回來的路上,壹個中國人告訴他們,香坊俄軍營地(車店)不遠處有壹口多年的煮鍋,最近被土匪搶了,閑置著。施德洛夫斯基等人親自把關,認為煮鍋不錯。共有32棟房子,大部分是土坯房,也有壹些是青磚房。雖然它們已經腐朽,但墻壁和屋頂仍然完好無損,因此修復起來並不困難。田家燒鍋離江邊8華裏。雖然不方便,但也沒辦法。施德洛夫斯基打算把它作為即將成立的工程局的臨時辦公室。
不久,派往阿什河市的翻譯丘普洛夫帶回了煮鍋的兩位工廠主。經過長時間的談判,他們同意以8000兩白銀的價格將這裏的所有財產交給鐵路。5月5日開始修復田家煮鍋,另搭板棚,搭建工程局辦公室和宿舍。
與此同時,史德洛夫斯基還在長江沿岸的高崗(在今天哈爾濱-鐵江邊的俱樂部附近)搭了幾個板棚。6月6日,1898,第壹艘貨船“聖因諾琴蒂”號抵達哈爾濱,卸下大量築路設備。所以這個區域本來叫碼頭區,也叫碼頭區。並在河岸較高的地方搭起帳篷,大約在炮隊街和高麗街之間。為了避雨,我們不得不動用手頭的壹切,比如木板、樹幹、駁船篷布和壹些鐵皮,甚至從駁船和輪船上卸下來的空箱子也派上了用場。
6月9日,1898,以俄羅斯副總工程師伊格納濟烏斯為首的中東鐵路工程局全體技術人員乘坐“海蘭炮”號輪船抵達哈爾濱,隨即發現原來決定將呼蘭市作為松花江的橋址和未來的城建基地並不理想。這壹觀點也與史·德洛夫斯基為首的特別先遣隊的意見不謀而合。
在這種情況下,副總工程師Ignazius斷然決定將鐵路工程局設在哈爾濱,並立即開始在翻修後的田家燒鍋醫院正式工作,實際上開始了築路工作。因此,6月9日這壹天,1898,應該算是中東鐵路的正式開工日期,也是哈爾濱城市建設的起點。
中東鐵路的修建打破了這裏的田園生活。據當時的目擊者說,俄國人到達後不久,正是鴉片收獲季節。道裏區中央大街和石道街的拐角處,曾經是種植罌粟的田地。農民們在田野間穿行,從右手拇指上被鐵片割掉的罌粟花頭上刮吸著果肉。現在的南崗高地,很多田地都種著玉米、小米、高粱,偶爾會有壹個文質彬彬的小販沿著耕地上的羊腸小道慢慢走來。有些地方有幾棵叢林樹,花園街和北京街的路口有壹片小樹林,今天的花園街兒童公園附近有壹個小墓地。周圍有茂密的樹木。另壹片小樹林在滿洲裏街、松花江街、嘉樹街的交界處。在今天的濟虹橋,壹片榆樹林中有壹座小廟。再往下,在工廠街和貿易街附近,有壹個大湖。成群的野鴨和野鷸在水面上嬉戲,成為俄羅斯槍法的“活靶子”和俄羅斯家庭主婦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尤其是生長在高邑街、經緯街、友誼路的那些高大的古榆樹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這片土地上散落著壹些小村莊。哈爾濱火車站附近有個小村子,只有壹家姓秦的,這裏叫秦家崗。米勒列夫斯基兵營的馬家溝附近,有壹個叫懶人屯的小村莊,遠處植物園附近也有壹個小村莊。在馬家溝的下遊,靠近渡口(廣廣-建設街),有壹個叫馬家溝(馬家溝)的大村莊。城市公園(現在的趙霖公園)裏只有兩三間草房,付家店只是壹個由十幾間草房組成的村落。還有壹個田家炒菜鍋,是當時哈爾濱所有居民的。
很快,這壹切“天翻地覆”,壹座現代化的城市在白山黑水之間誕生,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
俄國人剛來哈爾濱時,雖然工程局總部設在田家燒鍋大院(今東鄉香坊安埠街中段北側),但壹些新建築卻設在香坊,紅旗街以西,香坊公園附近,這也是俄國特別先遣隊施德洛夫斯基最早落腳的大車鋪所在地——第壹個俄國營地是田家燒鍋附近的另壹個莊園。相傳1805年前後,河北樂亭縣李氏壹家來到這裏務農為生。後來因為會做香,就在草寮街和衛生街的拐角處(現香坊公園南門對面)建了瓦房,門樓上刻著“香坊”二字,這就是“香坊”名字的由來。
最初,1898年5月28日,先遣隊的技術人員維塞洛佐夫在這個香坊公園安裝了第壹個氣象站。6月9日工程局到達後不久,壹臺平版印刷機也開始轉動,打印出各種文件和表格。在田家燒鍋醫院,壹家私人經營的公共食堂也開張了。7月6日,哈爾濱道生分會在香坊衛生街(今首都街)的壹個工棚裏開業,首任會長是卡普勒裏。1年8月,俄國東正教在西香坊軍政街(今香順街)建立了小尼古拉教堂,首任牧師為朱拉夫斯基。8月24日,第壹家魯西阿裏化妝品理發店在西香坊開業。不久,在西香坊的草寮街(今香坊街)開了第壹家店——洛溪岸洋行。5438年6月+10月,壹所鐵路小學也在香坊魏豹街(現健康街)舉行了開學典禮。
1898至10從西香坊往阿舍河方向開始鋪軌,同時在西香坊設置壹個火車站,叫哈爾濱站。根據哈爾濱及郊區中東鐵路1902補充圖,紅旗街以西劃為中東鐵路附屬,形成東、西香亭。田家燒鍋位於鐵路圍合的東香坊。因為哈爾濱站在西香坊,所以整個西香坊最初叫“哈爾濱”或“哈爾濱區”。
鐵路工程所需的施工設備,從勃利或伊曼運出,溯烏蘇裏江、黑龍江、松花江運到哈爾濱,在今天通江街、中央街臨江稍高的地方卸下。這就是埠頭區(今道裏區)的由來。同時設立堆料倉庫(鐵路上姜尚俱樂部附近),成立臨時總廠(現哈爾濱鐵路物資總廠),組裝機車車輛。1899年9月,因西香坊(濱綏線)以東急需供應鐵路設備,鐵路沿河而建,哈爾濱最早的火車站沿河而設(現趙霖公園,後被拆除),史稱“松花江站”。
在俄羅斯人來到哈爾濱之前,未來的鐵路樞紐站在相關文件中被命名為“松花江鎮”。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哈爾濱在1898初步形成了壹端松花江站(埠頭區),另壹端哈爾濱站(香坊區)的蝌蚪狀城市雛形。為了區別香坊“哈爾濱站”和道外“哈爾濱村”,人們把“哈爾濱村”改名為“付家店”。
1899年春,鐵路工程局開始規劃建設南崗,原稱秦家崗,哈爾濱火車站第壹站臺東端保留了壹棵大榆樹(大躍進中砍伐),是秦家崗的歷史見證。後來由於秦家在道裏和道裏外的地位,習慣稱之為南崗,大約是1903以後。
俄羅斯人把南崗稱為“諾維高爾特”,翻譯成“新城”(新市街)。1899年3月,土木工程師列夫切夫將他的辦公室和總部從西香坊搬到馬家溝渡口(在現在的城市遊泳池附近),以便於附近的南港建設。1899 1 0年10月1 3、在南崗(現博物館廣場省)的最高點,最早修建了壹座“聖-尼亞拉大教堂”(俗稱喇嘛臺,文革中被毀)。這座教堂裏高高懸掛著壹塊紀念松花江鐵路鎮的銅牌。同時,中心醫院(現鐵路中心醫院)主樓也已開工建設。此外,在海關街建了幾棟房子,在原官街設置了20多個住房架。
6月1899,10,中東鐵路開始向南鋪軌(濱海-呂西安)。同時,在哈爾濱站行李室的位置臨時搭建了壹個小房子,稱為“松花江站”,作為站長辦公室、電報室和司機休息室,而原來沿河的“松花江站”則改名為“姜堰站”。7月1903、14日,中東鐵路全線正式通車。同時將松花江市改為哈爾濱市,松花江站改為哈爾濱站,姜堰站改為碼頭站,香坊站改為老哈爾濱站。俄羅斯人稱南崗為“新城”,中國人習慣稱之為“新哈爾濱”,這是新老哈爾濱的由來。整個哈爾濱由“布頭區”、“新哈爾濱區”、“老哈爾濱區”三個區組成,這也是“東方莫斯科”的由來。
如今的哈爾濱地域遼闊,下轄南崗、道裏、道外、香坊、太平、東麗、方平7個區,下轄呼蘭、阿城、賓縣、方正、依蘭5個縣,郊區總面積1,637.7平方公裏(其中市區1,54.3平方公裏)。人口已超過550萬。但本世紀初,哈爾濱市區只有南崗和道裏7平方公裏,其余劃歸中東鐵路局(後改稱東特別行政區)、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附屬部分,最後四省合二為壹。這就是哈爾濱天下第四的由來。
哈爾濱自治市部分:1907年7月,中東鐵路管理局成立民政廳,規定哈爾濱自治議會以公議會為議事機關,定額6 0人,理事會為執行機關,定額5人,將道裏、南崗各約7平方公裏的部分土地劃歸自治市。這壹部分的土地開發、市政建設、工商管理、文化教育等事務,都由市政會管轄。直到1926才從俄國人手中收回了市政權,建立了“哈爾濱特別市”,仍然管轄原區。
中東鐵路局所屬部分:馬家溝、香坊、片聯子、八區、谷香屯、正陽河、江北造船廠在1921被指定為中東鐵路局民政辦直屬管轄。2月,中東鐵路權收回後,成立東特區市政管理局,190。
濱江部分:當初中東鐵路公司在哈爾濱做了三個圍擋,不包括付家店和田家燒鍋。這壹部分由拉林、雙城、阿城和賓縣管轄。直到1906設置了河邊通行證,1907設置了河邊大廳,1908設置了河邊大廳。實際上,濱江縣是哈爾濱的衛星城,也是兩個獨立的城市發展主體。
江北松浦部分:自1683黑龍江將軍衙門設立以來,江北壹直歸呼蘭市管轄,根本不在清代哈爾濱的範圍內。直到1918黑龍江行署才決定成立馬家川口市局,1925更名為松浦市籌備辦,因為這裏是水陸十字路口。其實這也是哈爾濱的衛星城,和濱江縣是壹個獨立的城市發展體。
7月1933,1日,偽滿洲國政府將上述四個合二為壹,建立哈爾濱特別市。解放後,新劃分的電力區和住宅區最終形成了今天哈爾濱郊區的基本格局。
百年來,哈爾濱從壹個蝌蚪形的城市雛形,發展成為壹個芭蕉扇形的大城市,鑲嵌在白山黑水之間,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以上是哈爾濱的崛起。
2.2008年,哈爾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6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連續1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第壹產業增加值390.2億元,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077.6億元,增長14.5%;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400.4億元,增長13.9%。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5%、40.7%和51.8%。第三產業結構為13.6∶37.6∶48.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9012元,比上年增長12.6%。
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70億元,比上年增長7%。糧食總產量首次突破100億公斤,達到10.54億公斤,比上年增長8.1%,再創歷史新高。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51.35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四大主導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3.1%。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465438+3億元,比上年增長30.2%,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為1994以來最高。全年在建項目中,計劃總投資6543.8億元以上的大項目238個,總投資493.0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36.8%。
房地產穩步增長。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1.58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61%,比上年降低3.6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161.08萬平方米,增長7.2%;竣工面積467.3萬平方米,下降336.5438+0%;商品房銷售面積5861萬平方米,下降21.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40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全市商品交易市場275個,其中年交易額過億元的有47個,成交額482億元;有11超1億元,成交額363億元。
全年進出口總值36.4億美元(海關口徑),比上年增長21.6%。全年出口總值654.38+0.7.5億美元,增長654.38+0.0%;進口總額6543.8美元+0.9億美元,增長33.3%。全年實際利用外資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1%,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82個,合同外資4.4億美元。直接利用外資5.4億美元,增長22.3%。
全年全口徑財政壹般預算收入280.5億元,比上年(可比口徑)增長27%,其中地方財政壹般預算收入6543.8+06.4億元,增長27.2%。全市壹般預算支出3065438+3億元,增長25.6%。
2008年哈爾濱市CPI上漲4.7%,其中65438+2月當月上漲0.2%,為2007年3月以來最低漲幅。
2008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8.6元,比上年增長14.2%,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8759.0元,增長12.5%,仍是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人均消費支出10791.2元,同比增長16.1%。農村家庭年人均純收入5960.9元,增長17.6%,增速創四年來新高。家庭經營性收入占68%,仍是農民純收入的主要來源。
截至2008年底,全市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1174000人,比上年增加9000人,參保率達到90%,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1.284萬人,增加2.8萬人。年末城鎮從業人員239.2萬人,比上年增加3.9萬人。城鎮新增就業110000人,比上年增加5000人。年末全市登記失業人員7.3萬人,比上年減少3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7%。
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年末總戶籍人口989.9萬人,比上年增加2.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751萬人,增加3000人。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476.9萬人,增加0.03萬人;男性人口500.2萬人,增加9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