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互助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未來中國90%的老人是居家養老,7%是社區養老,3%是機構養老,中國式的養老模式是90+7+3。”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說。
目前主要有三種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居家養老,說白了就是在家接受養老服務;機構養老是養老院等常見的機構;社區養老,即以社區為主要提供服務的場所。
居家養老是現在大多數老人的首選,所以90%的老人都是居家養老。這個基數和很多因素有關。
首先,由於中國人口眾多,不可能有足夠的社會資源和國家能力來支撐如此巨大的養老壓力。這意味著大多數人口依靠家庭來養老。
其次,中國傳統的養老觀念決定了大多數子女和老人不能接受把老人送到養老機構,也就是不孝。在幾千年來“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下,老人的健康不願意換地方或者做大量投資,大多留在家裏養老。或許觀念需要改變,但在中國現有條件下,養老地產的發展會受到傳統觀念的極大制約。
最後,機構養老的高昂費用也不是普通家庭能夠承受的。目前,壹些機構主要為有經濟實力的家庭提供養老服務。除了費用普遍較高之外,大多數老年人可能不滿意這項服務。
然而,這種情況並不意味著家庭的居家養老將是可持續的。畢竟居家養老還處於高質量養老的初級階段。第壹,家庭規模小型化。由於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有效實施,傳統的大家庭結構逐漸瓦解,兒童負擔沈重。二是家庭養老主體缺失。目前,我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農村留守老人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家庭照料失去了核心主體;第三,目前的家庭養老模式缺乏關懷。隨著空巢家庭的增多,傳統價值觀受到沖擊,獨生子女成為家庭的中心,造成家庭代際倫理缺失,忽視了對老人的精神關懷。這是壹個教育問題,也是壹個歷史問題。
所以,雖然大部分人不得不選擇居家養老,但想要更專業、更細致,就必須引入社會力量。
機構養老是指由專門的養老機構(包括福利院、養老院、托兒所、老年公寓、臨終關懷醫院等)對老年人進行綜合護理。).正規的養老機構,日常管理要嚴格。機構養老主要包括養老院或高端養老社區。機構養老是我國重要的養老模式之壹,但無法滿足其他很多老年人的需求。
事實上,社區養老集中了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或將成為未來養老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社區養老是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以家庭養老為基礎,以社區機構養老為補充,以上門服務為主體,以托幼服務為補充的養老模式。社區養老的特點是:讓老人住在自己家裏,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相關服務機構和人員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照料服務。社區養老不是家庭養老,而是在社區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不是社會養老,而是機構養老的服務引入社區,在家中實施。它吸收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優點和可操作性,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它是20世紀上半葉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面臨的壹種新的養老方式。
最適合中國的養老模式--社區養老。
正如安家融傳媒此前所說,居家養老實際上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為輔,吸收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優勢和可操作性,將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既滿足了傳統居家養老的情感和家庭需求,也讓老人得到了更專業的照顧。
因此,與機構養老相比,居家養老還具有投資少、成本低、見效快的特點。是養老模式的“第三選擇”,被稱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與機構養老相比,社區養老服務更適合我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特點,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幫助他們安度晚年,更符合我國實際和大城市中心城區老年人社區服務的新方式。
社區服務或社區養老主要有兩種形式:壹種是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務;二是在社區建立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社區養老服務的完善程度決定了居家養老制度的成敗。
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壹醫院心內科、心臟中心主任霍勇說,在家庭養老的基礎上,社區提供互助。無論是社區養老還是居家養老,前提都是基本的社會保障和基本的醫療覆蓋。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養老形式,建立家庭、社會和機構相結合的養老模式。
"在家庭、社區和機構中,壹個關鍵點可能是社區."中國老年保健協會會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說。很多大病養老院解決不了,必須把病人送到醫院。與其去養老院再轉院,不如直接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轉診,醫養結合的重點應該在社區。建立醫養結合的社區級專業服務體系,既能向家庭輻射醫療服務,又能提供轉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