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浙江省:中國海鹽的主要產地
岱山鹽岱山是浙江最大的產鹽縣。自南宋以來,這裏壹直盛產漁鹽。到目前為止,岱山有3.5萬多畝鹽田。鹽場規模以黛溪鹽場和雙峰鹽場最大。壹眼望去,是壹大片灰色的鹽田,視線的源頭是海天相接。看看附近每壹片黑暗鹽田裏亮晶晶的鹽。壹堆堆像雪晶壹樣的鹽堆隨意堆積,鹽晶在陽光下閃著銀光。這種現實形成了蓬萊仙島獨特的景觀。高亭鎮鹽場是岱山縣重點鹽場之壹,鹽質優良,壹等品率高。氯化鈉平均含量為91.24%,平均白度為58.57%,平均粒度為91.41%。它具有顆粒潔白細膩、口感細膩、速溶的特點,被譽為“戴燕”。從宋代開始就被列為貢鹽。
慈溪鹽田是浙江省最重要的海鹽產地之壹,其制鹽歷史已有1300多年。慈溪海鹽產量長期居浙江之首,主產區安東有“浙江鹽都”之稱。位於杭州灣南岸,始於唐代,宋代達到壹定規模。宋七年(1047),慈溪沿海人民修建了第壹座海堤,即大古塘,鹽場遷至大古塘以北。據相關史料記載,宋代慈溪自東向西先後建有龍頭、何明、石巖三座鹽場,其中石巖、何明的鹽產量占錢塘江河口南岸七座主要鹽場的64%,其重要性可見壹斑。就鹽的質量而言,這兩個地方生產的鹽是第壹位的。“宋史。《食貨誌四》說:“十堰以東海水鹹,所以竹片上的鹽色特別白。”後來,隨著錢塘江河口的移動和杭州灣沿岸的淤積,許多鹽場相繼被廢除。13世紀後,三北半島北淤速度加快,石巖和何明鹽場實際作業區也向北移動,最終形成安東鹽場。
慈溪各鹽場的制鹽方法經歷了煎熬、板曬、灘曬三個階段。宋代至清代鹹豐時期,采用刮土淋鹵火煎鹽的方法。鹹豐二年(1852),盤曬制鹽法興起,炒鹽逐漸減少。鹽盤是曬鹽的主要器具。它由杉木制成,四周用木架圍起來,用來儲存鹵水。板面光滑,接縫處嵌膩子,防止滲漏。1938年,安東鹽場鹽盤數量高達67萬個,原鹽年產量超過65438+萬噸,占浙江省原鹽總產量的40%,奠定了浙江省第壹大鹽場的地位。
雖然用鹽盤曬鹽比原來的煮鹽方法進步了壹大步,但是鹽廠的勞動強度還是很高的。新中國成立後,制鹽技術不斷改進和提高。1953期間,在安東鹽場部分產區開始了灘地晾曬試驗,建立了兩個灘地晾曬試驗場。20世紀60年代後,灘地制鹽開始普及,鹽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到1967,安東鹽場實現原鹽高產豐收,年產23萬噸,為歷史最高。
歷史上,安東鹽場生產的鹽不僅為浙江省所用,還供應江蘇、上海、皖南、贛東等地。“浙江鹽都”的美譽已經成為慈溪人的驕傲。
近年來,由於海水淡化等原因,安東鹽田部分鹽田開始變廢鹽為農業或挖塘養魚,原鹽產量逐年下降。
青海是中國湖鹽的主要產地。
青海省:是我國湖鹽的主要產地之壹。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是我國現代鹽湖的主要分布區之壹,其主要鹽湖分布在柴達木盆地。其特點是鹽湖數量多,儲量大,鹽資源極其豐富。該省是中國重要的湖鹽和鹽化工生產基地之壹。青海察爾汗鹽湖總面積5 856 km2,擁有數千萬噸鹽類礦物,主要是巖鹽、氯化鉀和氯化鎂。青海昆特依鹽湖分布面積65438±0680 km2,估計儲量近200億t:位於柴達木盆地西部的茫崖鎮大浪灘鹽湖,不僅是中國最大的鹽礦產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現代鹽湖礦區。位於盆地東部的茶卡鹽湖(儲量4.5億噸)和唐珂鹽湖(儲量6543.8+0億噸)聞名遐邇。它們富含靛藍鹽,氯化鈉含量在96%以上。是理想的化工鹽和食用鹽生產基地。
天津路暢鹽區是中國最大的鹽田,海鹽產量很高。
鸚哥海鹽場是海南島最大的海鹽場,在華南首屈壹指。建於1958,總面積3793公頃,年生產能力25萬噸,最高年產量30萬噸。機械化程度為69%。主要產品有原鹽、曬幹精鹽、曬幹優質鹽、粉洗精鹽等。其中曬幹優質鹽1988獲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原鹽1992獲容愛省鹽系統壹等獎。兩年來,全面轉變管理機制,全面發展經濟。我們投資建設了年產300噸的澳大利亞工廠,年產300噸的氯化鎂車間,年產2000公斤的螺旋藻工廠,年產500公斤的天然胡蘿蔔工廠。同時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成立了十幾家公司,集工業、商業、貿易、旅遊、房地產於壹體,開辟了鹽化工多種經營同步發展的廣闊道路。
海鹽主要集中在河北、天津、遼寧、山東和江蘇北部,其次是浙江、福建和廣東。沿海有大中型鹽場35個,包括路暢鹽區的塘沽、漢沽、黃驊、南浦,遼寧鹽區的福州灣、營口,山東鹽區的壽光、洋口、膠澳,蘇北鹽區的青口、臺北、臺南、灌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