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壹是世界的本質是誰,即物質與精神之間哪個是第壹性,哪個是第二性;第二,思考與存在是否壹致,思考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根據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學可以分為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根據後者的不同回答,哲學可以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麽?它的具體內容是什麽?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簡而言之,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它包括兩個方面:
1.思維和存在哪個是第壹性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壹標準。
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壹性,即思維能不能正確理解存在的問題?............................
哲學作為壹種理論世界觀,從整體上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世界關系最本質的方面是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這是因為,作為研究人與世界關系的主體,人不僅是這個世界的存在,而且是有意識的、有思想的社會存在。在人的存在和活動中,總是存在著精神和肉體的矛盾。同時,人在處理自己與外界的關系時,壹方面面對的是壹個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另壹方面,我們往往按照壹定的思維方式,從自己特定的立場來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屬性,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智慧來塑造外在的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屬性賦予物質世界,這必然會導致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矛盾,以及誰決定誰的問題。
史前形態
早在人類發展的最初級階段,人們還不知道自己的生理結構,也不明白做夢是怎麽回事。因此,人的精神活動往往被認為是壹種靈魂活動,居於肉體,死後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同時,在人類發展初期,人們的科學知識非常貧乏,對自然的特征和規律的認識極其有限。他們認為萬物都像人壹樣有生命和靈魂,於是將自然力擬人化為某種超人的精神力量。這就是最初的“靈魂不滅論”、“生物論”和最初的宗教觀念。這種關於靈魂與肉體、精神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是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關系的史前形態。
意義和功能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壹切哲學,特別是現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思維和存在是人與世界關系的兩個最本質的方面,也是兩個最高的哲學範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是極其繁多的,歸納起來就是兩種現象: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思維和存在是哲學的兩個最高範疇,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反映了人與世界關系的最根本方面。所以,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任何哲學體系都無法回避的問題,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學體系的建立,其他哲學問題的解決和發展,也應該以這個問題的答案為出發點和中心。
本體論意義的各個方面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有兩個突出的方面。其中,關於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哪個是本源的問題,即哪個是首要的是最重要的方面。現實世界是思維創造的還是精神創造的,還是壹直自由存在的?世界的本質和基礎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這些問題屬於哲學史上的本體論,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質。
對什麽是第壹性、物質和精神的回答,是壹切哲學理論體系建立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規定了哲學的基本性質和解決壹切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對思維和存在誰是第壹性問題的不同回答作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哲學流派的唯壹標準。
認識論意義的各個方面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還有另壹個方面,即思維與存在是否同壹,即世界能否被認識,人的思維能否正確反映現實世界。這在哲學史上屬於認識論的範疇,涉及到認識的本質、認識的可能性及其實現。
歷史上絕大多數哲學家都從唯物主義或絕對唯心主義的立場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壹些哲學家否認人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完全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他們在哲學史上被稱為不可知論者或懷疑論者。
兩方面的關系
哲學基本問題的本體論意義和認識論意義是相互聯系的。對於這兩個方面,歷史上的哲學家壹般都不同程度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由於時代不同,人們對這兩個方面的側重點不同,有時側重於本體論,有時側重於認識論。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哲學研究的重點壹般集中在本體論上;近代以來,在社會生產力大發展和科學技術空前繁榮的推動下,哲學研究更加註重認識論。這種研究重點的轉變意味著人類認識的發展和深化,這是時代賦予的新課題,也是需要探索的領域。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研究本體論的重要性,也不能割裂哲學基本問題兩個突出方面的內在聯系。當代壹些西方學者認為哲學只應該研究認識論,本體論研究沒有意義,這是根本錯誤的。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之間的聯系是不可分割的。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壹個哲學家對世界可知性問題的回答的決定性內容,是由他對思維或存在是否是第壹性這個問題的回答決定的。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人類認識的實際過程來看,認識論的問題只有在回答了本體論的問題之後才能得到回答。即使是那些否定本體論的哲學家,在他們解決認識論問題的基本傾向和態度中,也總是包含著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因此,本體論是認識論的前提和出發點,始終滲透和貫穿於本體論,認識論離不開本體論。當然,本體論不能離開認識論。人們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不僅是認識的結果,人們之所以提出和回答本體論問題,也是為了解決認識論問題,為人們觀察和處理自己與外界的關系建立壹個根本的出發點。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麽?內容是什麽?為什麽這個問題會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是思維和存在中誰是第壹性的問題,這是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另壹方面,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壹性是區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2.為什麽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1)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所有哲學都必須回答的問題。(2)研究和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研究和解決其他壹切哲學問題的前提和核心。(3)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所有哲學流派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是所有哲學中無法超越的,也是區分不同哲學流派的唯壹標準。
望采納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麽?具體內容是什麽?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即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具體內容:
意識和物質是世界上各種現象的最高概括。研究這兩種現象的區別和聯系,是我們作為壹個整體的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世界觀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解決所有其他哲學問題的前提,基礎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個方面:
第壹個方面,意識和物質是原初的,是派生的。換句話說,哪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哲學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凡是主張物質第壹、意識第二的,都是唯物主義;任何主張意識第壹性和物質第二性的人都是唯心主義。這是劃分哲學兩大陣營和兩個基本派別的唯壹標準。時間科學的發展不斷證明唯物主義的正確和唯心主義的錯誤。
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是:我們的意識能認識現實世界嗎?我們是否能在關於現實世界的表述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任何聲稱世界是可知的人都是可知的;任何聲稱世界不能知道或者不能完全知道的人都是不可知論者。對不可知論最有說服力的反駁是實踐。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麽?它的具體內容是什麽?有什麽理論意義?1.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又稱哲學的根本問題和最高問題,是指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的關系。恩格斯在1886年寫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壹書中首次明確了這壹點。
2.具體內容。
(1)哲學的基本問題有兩個方面:
(1)第壹個方面是思維與存在、意識與物質這壹原始問題。這個問題壹直有兩種根本不同的答案,從而在哲學上形成了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任何認為意識是第壹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物質依賴於意識,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流派都屬於唯心主義;任何認為物質是第壹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意識是物質的產物的哲學流派,都屬於唯物主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壹個方面是思維與存在的同壹性。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壹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原則上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唯物主義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認為思維是存在的反映,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和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上的自知。
(2)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只有從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才能科學地解決世界的可知性問題,只有堅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貫徹到底。
3.理論意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對立的哲學體系和學派並對其進行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準,對指導人們掌握哲學發展的普遍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麽?哲學的兩個基本問題是什麽?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和意識的問題,或者可以說是存在和思維的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有兩個方面:
第壹,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起源?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二是思維與存在是否同壹,即思維對存在的反映是否真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包括思維和存在的本源是什麽,思維和存在是否等同。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麽?它的內容是什麽?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
思維和存在的首要問題可以分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思維和存在的同壹性可以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流派。
哲學作為壹種理論世界觀,從整體上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世界關系最本質的方面是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這是因為,作為研究人與世界關系的主體,人不僅是這個世界的存在,而且是有意識的、有思想的社會存在。在人的存在和活動中,總是存在著精神和肉體的矛盾。同時,人在處理自己與外界的關系時,壹方面面對的是壹個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另壹方面,我們往往按照壹定的思維方式,從自己特定的立場來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屬性,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智慧來塑造外在的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屬性賦予物質世界,這必然會導致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矛盾,以及誰決定誰的問題。
早在人類發展的最初級階段,人們還不知道自己的生理結構,也不明白做夢是怎麽回事。因此,人的精神活動往往被認為是壹種靈魂活動,居於肉體,死後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同時,在人類發展初期,人們的科學知識非常貧乏,對自然的特征和規律的認識極其有限。他們認為萬物都像人壹樣有生命和靈魂,於是將自然力擬人化為某種超人的精神力量。這就是最初的“靈魂不滅論”、“生物論”和最初的宗教觀念。這種關於靈魂與肉體、精神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是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關系的史前形態。
恩格斯在總結哲學史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壹切哲學,特別是現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思維和存在是人與世界關系的兩個最本質的方面,也是兩個最高的哲學範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現象都是極其繁多的,歸納起來就是兩種現象: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思維和存在是哲學的兩個最高範疇,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反映了人與世界關系的最根本方面。所以,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是任何哲學體系都無法回避的問題,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學體系的建立,其他哲學問題的解決和發展,也應該以這個問題的答案為出發點和中心。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有兩個突出的方面。其中,關於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哪個是本源的問題,即哪個是首要的是最重要的方面。現實世界是思維創造的還是精神創造的,還是壹直自由存在的?世界的本質和基礎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這些問題屬於哲學史上的本體論,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質。對什麽是第壹性、物質和精神的回答,是壹切哲學理論體系建立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規定了哲學的基本性質和解決壹切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對思維和存在誰是第壹性問題的不同回答作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哲學流派的唯壹標準。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還有另壹個方面,即思維與存在是否同壹,即世界能否被認識,人的思維能否正確反映現實世界。這在哲學史上屬於認識論的範疇,涉及到認識的本質、認識的可能性及其實現。歷史上絕大多數哲學家都從唯物主義或絕對唯心主義的立場對這個問題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壹些哲學家否認人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完全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他們在哲學史上被稱為不可知論者或懷疑論者。
哲學基本問題的本體論意義和認識論意義是相互聯系的。對於這兩個方面,歷史上的哲學家壹般都不同程度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但由於時代不同,人們對這兩個方面的側重點不同,有時側重於本體論,有時側重於認識論。在前資本主義時期,哲學研究的重點壹般集中在本體論上;近代以來,在社會生產力大發展和科學技術空前繁榮的推動下,哲學研究更加註重認識論。這種研究重點的轉變意味著人類認識的發展和深化,這是時代賦予的新課題,也是需要探索的領域。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研究本體論的重要性,也不能割裂哲學基本問題兩個突出方面的內在聯系。當代壹些西方學者認為哲學只應該研究認識論,本體論研究沒有意義,這是根本錯誤的。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之間的聯系是不可分割的。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壹個哲學家對世界可知性問題的回答的決定性內容,是由他對思維或存在是第壹性這個問題的回答決定的。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人類認識的實際過程來看,認識論的問題只有在回答了本體論的問題之後才能得到回答。即使是那些否定本體論的哲學家,在他們解決認識論問題的基本傾向和態度中,也總是包含著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因此,本體論是認識論的前提和出發點,始終滲透和貫穿於本體論,認識論離不開本體論。當然,本體論不能離開認識論。人們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不僅是認識的結果,人們之所以提出和回答本體論問題,也是為了解決認識論問題,為人們觀察和處理自己與外界的關系建立壹個根本的出發點。
在漫長的哲學發展過程中,各種哲學觀點層出不窮,無數哲學流派形態各異,但所有這些哲學理論都屬於兩大流派: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凡是主張物質自然是本原,物質第壹性,意識或精神第二性的,都屬於唯物主義陣營;任何斷言精神和意識對於自然是原始的和第壹性的,而物質是第二性的人都屬於唯心主義陣營。這是劃分哲學基本流派的唯壹標準。哲學史上壹直存在壹種二元論,主張物質和精神是兩個平行的起源,但並不是獨立於上述兩派的第三派。因為二元論是不可能堅持到底的,最後往往以創造出壹個淩駕於物質和精神兩個本源之上的本源(比如上帝)而告終。事實上,它仍然未能跳出理想主義。
哲學理論的差異和兩種哲學流派的存在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階級和認識根源。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為理論哲學的出現提供了可能。當時發達但不足的生產力和階級剝削制度的形成和存在,也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化提供了社會條件。壹方面,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進行鬥爭,只有首先承認外在自然的客觀存在,才能進行生產。這種認識經過哲學家的提煉和理論化,成為唯物主義哲學。另壹方面,由於當時只有較低的生產力和處於初級階段的科學,人們還遠遠沒有能力解開身邊的自然之謎,從事腦力勞動的學者往往脫離生產實踐,片面強調和誇大精神的作用,這就構成了唯心主義哲學的社會歷史根源。
在階級社會中,唯物主義哲學總是與歷史上處於上升時期的革命的、進步的階級或集團聯系在壹起,因為他們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與歷史前進的方向相壹致,所以他們敢於面對現實,揭示真理。相反,唯心主義哲學往往與歷史上沒落的、反動的階級或集團聯系在壹起。因為他們的利益與歷史發展的潮流相違背,為了維護或恢復他們的反動統治,論證他們存在的合理性,勢必誇大精神的作用,掩蓋真相,把希望寄托在某種幻想的精神力量上。唯心主義既是人們認識局限性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剝削階級或集團欺騙人民、自我安慰的需要。所以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鬥爭,是階級社會階級對立和鬥爭的哲學反映。
此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有其深刻的認識論根源。總的來說,唯物主義觀點是正確的,唯心主義觀點是錯誤的。然而,無論是客觀世界還是人們的認識,都充滿了復雜的矛盾。在認識和實踐中,人們總是會遇到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矛盾,毫無疑問,精神力量和主觀因素在其相互作用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但如果無限誇大和絕對化,割裂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系,就會導致唯心主義。列寧曾說:人的認識不是壹條直線,而是無限類似於壹系列圓和壹條螺旋曲線。這些曲線中的任何壹個片段或片斷,都可以單邊變成壹條獨立完整的直線。唯心主義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就是片面誇大認識的某個特征、方面和部分,使之成為脫離物質和自然的結果。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是錯誤的,是“無果之花”,但也有它的現實生長點,是從人類知識之樹上生長出來的思想形態,有它的認識論根源。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唯心主義,而要具體分析,采取科學的批判態度。在否定其思想體系的同時,也不應該排斥其中包含的壹些合理因素和思想。
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內容是什麽?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或物質與意識的關系。
內容1。物質和意識的第壹性是什麽?這是最基本的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壹標準。
2.思維中是否存在同壹性,即思維是否能反映物質,客觀世界是否可知,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區分可知與不可知的標準。
昨天剛考完馬克思主義哲學,到現在還沒忘。嗯。多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