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優秀閱讀體驗1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對它沒有什麽好感,老師也說這本書是要看的,但是這樣的書根本不合我的口味。改變是從壹些學生的摘錄開始的。可能是剛開始對部分內容感興趣,並不想把這本書的每壹個字都研究透徹,但還是有些為數不多的感受。
好,那我們開始吧。
首先,我在儒家看到的壹些東西:積極入世。“積極入世”倡導“富貴不能淫,權力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個人健康人格,提出“舍生取義”的最高道德標準,從而塑造了全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充滿崇高氣節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構建了全民族的道德體系,加上“以德治國,愛民為先”的政治文化、“孝親”、“孝親”的倫理文化
然後道教誕生了。我對道教的誕生不是很了解,主要是對它所提倡的“無為”的了解。壹開始我以為“無為”就是無為。看了書上的相關部分,我大致理解了無為是指有為思想後,順勢而為,判斷趨勢的行為。在我的理解中,簡單來說,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夠了,也算是簡單實現了“無為”的意義。
我最欣賞的是:“以出世的姿態做人,以入世的姿態做事。”(“生在世貿,做在世貿”)
我還想談談壹位傳奇人物——王守仁。這個人顯然精通哲學,他可能是哲學界的大人物。他精通儒釋道,也是心理學大師。“心學”這個概念是他提出來的。
起初,他學到了“從事物中學習”的知識,王守仁非常高興。之後又通讀朱的著作,思考所謂“內外皆精,壹草壹木皆覺”的宋儒學說。為了實踐朱的“師事”理論,他曾下決心窮於竹海,“師”竹七天七夜,壹無所獲,人卻病倒了。從此,王守仁對“吳歌”理論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諸葛”。
然後就是他的開悟之路。自從他被降職後,他的父親對他說:“既然朝廷賦予妳重任,妳最好還是走馬上任。”然後他踏上了道路,來到了貴州隆昌。“山勢單薄,苗遼雜居。”隆昌在當時還是壹個不文明的地區。王守仁毫不畏懼,按照習俗教導當地人,受到人們的喜愛。在此期間,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認識。王守仁認識到“聖人之道,我性自足,而那些實事求是的人也是錯誤的”。在此期間,他寫下了《教條示龍場全體學生》,被稱為龍場的啟蒙。(《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達的是,關於哲學,我們不能壹味的追求別人認為的理念,真正的開悟還是要靠自己的理解。
《哲學2》優秀的閱讀體驗這本書從壹開始就非常吸引我。從某種意義上說,“反科學主義”就是反形而上學。好像是站在壹個現代哲學的立場上講的,比我過去看過的壹些關於音樂的作品都親切。
在這本書的開頭,我說了壹個很有意思的比喻“來自火星的音樂”。過去,許多音樂哲學家試圖研究純音樂,試圖通過剝離“現實”來談論音樂。這是壹種形而上學的方法,讓我想起了伽達默爾的《20世紀哲學基礎》。人們在構建壹個龐大的形而上學體系時,不反思自己體系的基礎,那麽整個理論體系就像空中樓閣。
"...似乎音樂應該是來自火星的訪客:它突然出現在我們的書桌上,我不知道它來自哪裏,它的形式是完美的,但這是壹種神秘的現象,我們對此壹無所知。”
筆者認為這種研究方式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壹個是方法論原因,壹個是理論原因,這兩個原因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
在方法論上:“它來自於為理性考察設置特定模型的考慮,所以它來自於特定的客觀思想。”這種方法是科學主義的方法。我們的時代是壹個以科學為基礎的時代,但仔細反思,科學並不是壹切。“科學主義是壹種信念,認為所有適用於自然科學的標準也適用於所有其他類型的研究。這種信念是錯誤的。”"客觀性指的是壹件事,即壹個適當確定的對象."“客觀性和科學客觀性被混淆了,後者被認為掩蓋了前者...科學主義形成了壹種錯誤的觀念。”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音樂,但不是科學意義上的客觀。我們不能把音樂放在實驗室裏,然後把所有聲稱不屬於音樂的元素剝離,提取壹個不存在的純粹的東西去觀察。音樂作為“純粹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所以所謂客觀的音樂在實驗室裏永遠不可能是“客觀的東西”。他必須包含認識清楚的因素和許多社會歷史因素。所以如果我們在沒有那些因素的情況下談論音樂,我們似乎得到了純粹的音樂,但實際上我們失去了音樂。
理論上的原因,我認為是我們壹直把音樂理論體系視為壹種形而上的東西,沒有支撐點,音樂被認為是“純粹自洽的”。“既然它本身是純粹的,就意味著其他壹切。”但是,把音樂看作玄學的產物,只是歷代音樂哲學家的壹個決定,並沒有經過考察。裏德利的書就是要考察這個決定,向我們展示壹種非形而上學的音樂,壹種非科學主義的研究方法。
哲學優秀閱讀體驗3《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於1947年受聘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任講座教授時,根據英文手稿編輯改編的書籍。與其他哲學理論書籍相比,這本書更容易理解。總的來說,這本書主要總結了中國有史書記載以來哲學的發展。
中國古代哲學沒有西方那麽系統,而中國古代哲學是在思想的激烈碰撞中產生的。漸漸地,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分成了不同的派別,於是出現了古代百家爭鳴的現象。在這本書裏,馮友蘭先生根據前人所取得的理論和研究成果,把古代的“百家”分為六大流派,即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馮先生介紹了六大派誕生的背景,介紹了主要人物,談到了各派的主要思想成果並對各派的思想沖突進行了比較和辯證的對比。此外,他還對各個學派的功能性進行了評論和比較,包括其在所處時代的作用和對人的影響,以及在當下的作用。
《中國哲學簡史》壹書,也是馮先生在整理前人文獻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獨到的見解而編撰的壹部著作。壹般批評作品都有作者自己的主觀思想。這種形式其實和古代壹些學者註釋壹些名著是壹樣的。基於它們原有的理論基礎,用學者自己的認知來解讀。事實上,個人的主觀性或多或少會曲解原著本身所表達的意誌,尤其是對於中國古籍的解讀。與西方語言相比,中國的古文更加晦澀難懂,往往只有寥寥數語就能表達出某種人生道理,甚至在不同情況下用法也大相徑庭。壹個詞的多義性可能使不同的人對同壹個句子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相對而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更註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客觀的角度總結了中國古代哲學流派的思想。“儒者從文士流出來,墨家從武將流出來,道家從隱士流出來,名家從辨證論治者流出來,陰陽家從方士流出來,法家從術士流出來。”這是馮先生對古代六大學派的評價。在我看來,儒家是百家之主,其思想在社會層面上比其他學派更有服務性。孔子主張“仁、忠、恕”,即主張人要有德性,並加以實踐。與道家的“無為”相反,道家是以壹種“避”“隱”的方式誕生的,而儒家則強調積極入世。相比之下,我更欣賞中後期的儒學。比如儒家對“喪”的理解就很有意思。禮葬是對死者的壹種告別儀式,帶有壹定的鬼神色彩。但這壹時期的儒學是理性的,可以視為無神論,但仍講究“禮”,在外人看來是自相矛盾的。在儒家的解釋裏,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感情,能感受,身邊的親人去世,需要情感寄托。
兩部儒家經典專門講“禮”。《禮儀》和《禮記》凈化了原始儀式中所包含的迷信和神話,把所有的宗教元素都變成了詩,不僅美化了它們,而且顯得更加科學合理。從某種意義上說,儒家思想恰恰終結了中國本土宗教的誕生。另壹方面,儒學是哲學形式的宗教。它沒有西方宗教復雜的教義和神話人物。儒家的內在任務是教導世人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比其他派別更現實。這可能是儒家幾千年來歷經多次變故的原因,也是儒家思想至今仍能激勵人心的原因。
除了儒家,道家更註重個人的內在本質,能對人的心態產生良好的影響。墨家太咄咄逼人,名家有點搞笑。在我看來,公孫龍的《在白馬上》有壹定的內涵和思維邏輯,但沒有現實意義。從書中名家的例子來看,讓人感覺名家的發言帶有很濃的詭辯味道。
這本書介紹的各種理論在當下也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有些現象也和古代思想有關。比如在書中,莊子認為辯論中什麽都不能決定。他說,即使有人贏了,贏的人也不壹定對,輸的人也不壹定錯。但在後期墨家看來,莊子的言論恰恰說明了他並不認同別人,他是在和別人爭論。如果他在爭論中獲勝,這個事實不就證明他錯了嗎?莊子又說:“無字之辯。”他還說:“辯不如言。”所以,“言之可笑。”莊子進壹步認為,壹切從自己的方式和見解來看都是正確的,這不應該批判那。根據這樣的言論,目前有壹位學者的想法與莊子非常相似,那就是方周子,他在網上被稱為“假英雄”。方以“無論對錯我都是對的”的理念打敗了壹個又壹個辯手,這是當今網絡的壹大笑話。
《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雖然是哲學書的簡版,但是對於我來說還是有很多陌生的術語,對古代漢語的理解也有點困難。如果多年後我重溫這本書,我想它會給我更多更深刻的感悟。
哲學優秀閱讀體驗4難得看壹本哲學書,看了哲學書裏的“生與死”壹章,受益匪淺。哲學上難以理解的玄機,才是真正的玄機。同時,對死亡的恐懼油然而生。什麽是生,什麽是死?或許,突然,豁然開朗。
有人說石頭不會死,因為它根本沒有活過。它不存在於生命的世界,而存在於物質的世界。但是,在石頭的世界裏,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千錘鑿出深山,烈火燃燒似悠悠;就算粉身碎骨也不怕,願意在世界上留下壹個幹凈。在我們的世界裏,活著就是死去。沒有生存就沒有死亡嗎?
當我們活著的時候,我們總是吃掉其他的生命。例如,我們吃蔬菜,我們吃肉。有時候想想都舍不得,但是又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好吧,我承認我是個沒心沒肺的人。但事實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在這種性質下,誰也離不開誰,誰也離不開誰。這就是所謂的食物鏈和生存法則。面對親人的離世,我們總是那麽舍不得,可是離開了,就離開了,什麽都沒留下。當我們面對那些天災人禍的時候,我們總會後悔,總會哀慟,總會覺得要珍惜身邊的人,可是又有誰真的做過什麽呢?
有時候死亡真的來得太早了。在妳離開這個世界的任何東西(或者只是完成了壹半)之前,妳因為疾病或者意外而失去了妳寶貴的生命。活著的人生活是什麽?過有價值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努力鍛煉身體,努力走壹步,努力生氣,努力往前走。
因為我們總有壹天會死,所以我們努力過好每壹天。“後天的明天,多少個明天。”最重要的是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開心的過好每壹天。看不起名利,其實是鏡花水月;看清塵世只是過眼雲煙。去吧,小子,讓自己活得有意義,快樂!
《哲學5》優秀的閱讀體驗之前,我壹直認為哲學博大精深,遙不可及,甚至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接觸到哲學。但是,看了《中國哲學簡史》,不得不驚嘆馮友蘭先生真是壹位偉大的哲學家。雖然讀這本書對我來說有點吃力,但馮友蘭先生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了很多淺顯而深刻的語言來論述,仍然深深地吸引了我。看完這本書,我改變了我的想法。哲學離我不遠。哲學始於思想。
馮友蘭先生在書中說:“人要有思想,首先要搞清楚楚人能想什麽。也就是說,在思考人生之前,我們必須思考思想。”我覺得這句話是哲學的基礎。人要能認清自己,能思考什麽,自己的思想範疇是什麽,並保持在自己的思想範疇內思考,這樣深度思考才能成為反思;自己思考,自己反思,這可能就是哲學的本質。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的“認識妳自己”和馮友蘭先生說的差不多,壹切哲學都是建立在“認識妳自己”的基礎上的。哲學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才能使我們提升精神境界,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
哲學,即研究智慧的學問,人類的智慧來源於人類的思考。無論多麽偉大的學者和哲學家,他們智慧的源泉來自他們思考的大腦,他們從大腦中獲得真理。真理的誕生就是哲學的出現。對他們來說,哲學無處不在。
“就我而言,哲學是對生活體系的反思。壹個人只要沒死,就還在生活,但不是所有人都反思生活,系統反思的人就更少了。”這段話還是出自《中國哲學簡史》,足以驗證“哲學始於思考”。“反思”無非是思考,也就是深度思考,而“系統反思”是反思和總結的結合,就像優秀的學者和哲學家壹樣。他們不僅善於思考,也善於總結,而總結的產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說的“真理的誕生”,是思維的總結。
所以做壹個能“系統反思”的人,哲學就會離妳很近。哲學從問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