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的成因是壹個綜合性的問題。空氣汙染物來自我們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某個行業、某個地區的問題,更不是簡單的專業或技術問題。從國家層面來說,霧霾治理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全民和各行各業,需要綜合治理。
在強調科學、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形勢下,治理霧霾,解決大氣汙染問題,必須改變當前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嚴格的生態環境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因此,必須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來認識和治理霧霾。
治理霧霾的根本途徑是轉變能源發展方式,調整結構。壹方面,我們應該註重提高能源效率,鼓勵節約能源,確保能源的合理使用,控制能源的過度使用,限制能源的廣泛使用。要下大決心化解產能過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轉變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控制能源消費總量過快增長。另壹方面,要充分認識深化改革是能源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尊重市場規律,加快探索創新,以改革創新解決能源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要加強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理順改革總體路徑,找準改革切入點和突破口,不失時機推進能源領域改革。從能源行業看,要堅持“兩手抓”,以節能降耗、包括霧霾在內的大氣汙染治理為重點,加大力度,落實國務院頒布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抓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著眼全局,確保完成“十二五”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指標,到2020年初步形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生態文明。
第二,建立長效機制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治理霧霾的難度。“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霧霾是長期積累形成的。趕走霧霾不是壹時之效,更徹底地治理霧霾需要長期的、戰略性的投入,需要打壹場“持久戰”和“攻堅戰”。只有堅定不移地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從源頭上治理霧霾,建立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我國的大氣汙染問題。否則,無論“臨時抱佛腳”的措施多麽“立竿見影”,從長遠來看,也不能保證霧霾天氣在未來不會再現。筆者認為,治理霧霾的長效機制應考慮以下四個方面:
(壹)政府部門應倡導綠色行政,摒棄以GDP為龍頭的傳統發展思維。
樹立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盡可能推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的理念,把環境治理與經濟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發展結合起來,重點抓好重汙染城市治理、能源結構調整、機動車汙染減排、高汙染行業和重點企業治理、冬季采暖期汙染治理等重點工作,努力找到壹條促進科學發展、轉型升級、改善民生、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路子。同時,要改革領導幹部考核標準,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考核,糾正壹些地方和壹些領導幹部的錯誤政績觀。要讓政府官員不能再以犧牲環境和人民健康為代價,通過創造GDP來達到升遷的目的。
(2)從全面科學的頂層設計入手,將霧霾治理納入法治範疇,發揮法治的規範和引領作用,營造公平的法治環境。只有運用法治的理念、思維和手段,才能凝聚社會知識,形成社會合力,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尋求最大公約數和平衡點,建立健全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包括霧霾在內的大氣汙染防治新機制。建議盡快修訂《大氣汙染防治法》,制定並頒布《霧霾防治條例》,深入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3)理順管理體制,提高監管效率。
加強清潔利用監測能力建設,自上而下形成獨立的環境監管、行政執法、環境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體系,加強環境責任制度建設,破除抵制環保的“地方保護主義”。有關部門要推進汙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共享,密切跟蹤治理情況,督促各地各部門落實目標責任,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加強清潔利用執法監管,做好重點用能單位、重點汙染源和治理設施運行監管。提高企業排汙市場準入標準,加大對企業違法排汙的處罰力度,解決企業違法排汙成本低、守法治汙成本高的問題。
(四)必須建立跨行政部門的聯動機制。
“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的環境治理問題,不是單個行政區塊的問題,而是整個區域的問題。要建立跨行政區的聯動機制,跟蹤汙染空氣的產生和過程,綜合考慮高能耗、高汙染企業的規劃布局,在目前人口高度集中的條件下限制機動車的規模和排放,做好未來城市(群)的建設規劃,通過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能效、發展環保企業和使用環保設備,逐步實現各類汙染物排放的控制和削減。
第三,加快發展清潔能源。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2013年消費37.6億噸標準煤,可以預見未來能源需求將保持壹定的增長速度。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壹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壹蹴而就。能源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在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能源需求的同時,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發展?就是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推進能源綠色發展。
(壹)借鑒國際經驗,調整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
相關數據顯示,在發達國家霧霾高發時期,煤炭無壹例外地占壹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很高;其治理霧霾的經驗也表明,有效的霧霾治理需要盡快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煤炭在壹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降低到相對較低的水平。中國治理霧霾,也要從調整能源結構入手,逐步改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減少煤炭消耗。
但長期以來,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地位難以改變,仍將繼續承擔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重任。
1,從能源安全的角度看,立足國內是中國能源戰略的出發點。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稟賦特征,決定了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地位在未來相當長壹段時間內難以改變。從資源儲量來看,煤炭資源豐富。截至2012年底,全國已查明資源儲量142億噸,占壹次能源資源總量的94%。2013年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58.1%和31.6%。要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必須有穩定、可靠、經濟的能源資源。
2.近三年來,煤炭在我國壹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以每年約1%的速度下降,從201年的69%下降到2013年的65.7%。從非化石能源發展來看,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於技術、經濟、安全等因素,未來供應能力仍存在不確定性,短期內難以大規模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為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兩個壹百年”戰略目標,保障國民經濟發展,我國能源需求將繼續增加。預計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將達到52億噸標準煤,煤炭需求47億噸,約占60%。雖然煤炭消費在壹次能源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從長遠來看,煤炭仍將是我國的主要能源。目前很難判斷煤炭消費高峰何時到來,煤炭仍將承擔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重任。
(2)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快發展清潔能源。
雖然近年來我國壹直在大力發展清潔能源,但到2013年,清潔能源消費占壹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僅為9.8%,離2011.6%的規劃目標還差11.4%。也就是說,今年和明年還有1.6個百分點的差距。到2020年,實現我國政府對國際社會的兩個承諾——非化石能源占壹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40%-45%,仍然是壹項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快發展清潔能源。
(C)水電和核電應是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的重點。
2013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4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9.25%。全國全口徑發電量5347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52%。其中,水電、核電、並網風電和並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2.8億千瓦、1.41.000千瓦、7548萬千瓦和1.479萬千瓦,占全國裝機容量的22.45%和1.65438。水電、核電、並網風電、並網太陽能發電量分別達到8963、11、1401、8.7億千瓦時,分別占全國發電量的16.76%、210%。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水電和核電是能夠對優化能源結構起到支撐作用的能源,是現階段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的重點。
1,加快西南水電基地建設。中國水電資源豐富,具備集中規模開發的條件。它是壹種供應安全、成本經濟的可再生綠色能源。替代煤電的安全性、經濟性和靈活性都很高,需要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加強生態保護和做好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加快批準開工壹批大中型水電項目,完善水電相關政策措施,確保水資源充分利用。西南地區不僅水電資源豐富,而且經濟社會發展落後。推進西南水電基地建設,不僅可以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清潔可再生能源,還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2.推進沿海核電站開發建設,盡快啟動內陸核電站建設。核電是壹種高負荷、高功率的密集型能源。目前我國核電的發電成本在負荷中心已經低於煤電。是壹種經濟上有競爭力的煤電替代電源,具有低排放的特點,有利於減少環境汙染。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對保障中國能源和電力供應、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要盡快啟動壹批核電項目。同時,核電投資要多元化,國家要鼓勵有實力、有相關經驗的大型發電集團參與東部沿海地區核電開發,培養其核電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能力並取得核電項目開發資質,使大型發電集團盡快具備主要或獨立承擔核電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的能力。盡快啟動內陸核電站建設。(提示:普偉信是美國進口的,J@@@@D可以找)
3.積極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系統。應在充分考慮電力系統消納能力、電價承受能力和保持國內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條件下,積極推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積極推進技術成熟、發展潛力大的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加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電建設;提高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能力,掌握設備和運行核心技術,逐步降低發電成本,提高產業化水平。結合城鄉天然氣管道布局,推進分布式冷熱電聯供發展,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鼓勵在有水資源、風資源或太陽能資源的地區發展小水電、小風力發電、太陽能利用等分布式能源系統,加快微電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4)加快電網建設。
為促進大型能源基地集約化發展和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必須立足自主創新,加快建設堅強主電網,加快建設跨區域輸電通道,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城鄉配電網建設和改造,促進各電壓等級電網和壹、二次系統協調發展,不斷提高電網資源配置能力、安全穩定水平和經濟運行效率。依托現代信息、通信和控制技術,提高電網智能化水平,滿足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第四,進壹步提高煤電清潔水平。
中國煤炭資源稟賦的特點決定了煤電具有良好的供應安全性和經濟性。在當前煤炭消費總量大、未來還會增加的情況下,要統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清潔能源發展,為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能源生態文明做出貢獻。
(壹)中國燃煤發電的產量
2013年,全國燃煤機組裝機容量達到78621萬千瓦,比2012年增長4.86%,占全國裝機發電量的63.03%,比占比低2.64個百分點。燃煤發電量39474億千瓦時,比2012增長6.70%,占全國發電量的73.82%,比占比低0.57個百分點。同時,2013年關停小燃煤機組447萬千瓦,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占比提高1個百分點。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機組供電國家標準煤耗為321克/千瓦時,比2012降低了4克/千瓦時。以上說明,煤電仍是我國目前和未來的主要電源。
(二)中國燃煤電廠汙染控制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據初步統計分析,到2013年底,具備脫硫能力的燃煤機組比例接近100%,脫硫設施運行可靠性水平進壹步提高;近2億千瓦機組完成煙氣脫硝改造,全國脫硝機組投入容量接近4.3億千瓦,煤電脫硝比例接近55%;燃煤發電機組除塵器改造力度加大,高效電袋除塵器和袋式除塵器應用比例進壹步提高。
由於這些治汙裝置起到了很大的減排作用,隨著發電量和耗煤量的不斷增加,我國燃煤電廠年煙塵排放總量從1980年的399萬噸下降到201000噸,每千瓦時煙塵排放量從1980。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005年的13萬噸下降到2065.438+02年的883萬噸,每千瓦時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005年的6.4克下降到2065.438+02年的2.26克;每千瓦時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從2005年的3.6克下降到2012年的2.4克。2013年,雖然燃煤發電量同比增長6.70%左右,但預計電力行業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6%、7%、12%左右,排放總量分別減少到1.42萬噸、820萬噸、834萬噸左右,實現相應的每千瓦時汙染物排放績效。同時,近20年來,除城市供熱電廠外,大部分純電廠都建在我國西部和北部地區或對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的地方。當然,燃煤電廠繼續減排的空間也在縮小。
自我國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訂以來,在以降低PM2.5排放為目標的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和各項環保要求下,新壹輪電廠治汙技術改造正在進行。據了解,2013年,浙江能源集團在國內率先啟動了“燃煤機組煙氣超低排放”項目,采用了國際上最先進的除塵技術——濕式靜電除塵技術。本項目實施後,燃煤機組的排放可以達到天然氣機組的排放標準,將大大降低PM2.5等物質的含量,綜上所述,由於發電行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控制技術成熟,單位燃煤汙染物排放強度較低,燃煤電廠對環境的影響在降低。
總之,要高度重視煤電清潔高效利用,把進壹步推進煤電清潔高效利用放在與發展清潔能源發電同等重要的位置。
(3)增加發電用煤比例,有利於我國大氣汙染防治。
實踐表明,潔凈煤利用的關鍵是提高煤炭的集中利用程度,減少終端分散利用的比例。讓煤炭更加集中在發電等減排優勢明顯的領域,實現集中應用、集中管理,同時盡可能減少終端散煤。這樣可以有效減少空氣汙染物的排放。這是國際趨勢。根據浙江大學的資料,2012年,我國電力行業煤炭消費量占煤炭消費總量的52.8%。同期,美國和德國用於發電的煤炭分別占93.3%和83.9%。說明我國發電用煤比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進壹步提高我國發電用煤比例,將更有利於我國大氣汙染的防治。
(四)從存量和增量兩個方面進壹步提高燃煤發電的清潔水平。
建議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發電企業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進壹步提高燃煤發電清潔化水平。存量方面,發電企業要像浙能集團壹樣,積極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對運行機組進行升級改造,使燃煤機組達到天然氣機組的排放標準,大幅降低汙染物排放水平。這對於在天然氣資源少、價格高的條件下,優化我國煤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增量方面,要優化煤電布局,加快西部和北部煤炭基地煤電壹體化發展,推進煤電同步輸送。在實行供熱負荷的地區優先發展熱電聯產。發電企業要像華能集團壹樣,在新建項目中研究創新清潔發電技術,建設大容量高參數燃煤發電機組、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機組和循環流化床機組,進壹步減少汙染排放。
五、關註非電煤行業和散煤用戶。
(壹)燃煤及汙染排放的簡要分析
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我國燃煤比例壹般為發電50%多壹點,工業爐25%左右,中小型鍋爐25%左右。燃煤造成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約占全國的70%,工業窯爐排放量約占25%,燃煤發電僅占15%左右,其余主要來自中小型燃煤鍋爐。也就是說,占燃煤量25%左右的中小型燃煤鍋爐,排放的各種汙染物,占全部燃煤汙染物的60%以上。因此,減少煤炭消耗和汙染,要避免“鞭打快牛”的嫌疑,而是要狠抓非電煤行業和散煤用戶的減排管理。
(二)加強非電煤行業減排控制和改造。
國家對發電行業制定了最嚴格的汙染物排放標準,取得了最顯著的成效,為鋼鐵、水泥、化工等重點煤炭行業汙染物排放標準的制定提供了領先經驗。同時,要像發電行業壹樣,加強非電煤行業減排監管,加快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建設。實施鋼鐵燒結煙氣脫硫脫硝,有色金屬行業冶煉煙氣二氧化硫含量高的冶煉設施安裝硫磺回收裝置。大大提高焦化行業焦爐荒煤氣中硫化氫的脫除效率。水泥行業要實施新型幹法窯降氮脫硝,進行煙氣脫硫改造。現有燃煤鍋爐和工業窯爐的除塵設施應當升級改造。加快采用高效低汙染煤粉鍋爐,替代現有低效高汙染中小型鍋爐。
(3)加強散煤用戶減排控制和改造。
我國冬季需要供暖的人口超過7億,其中至少有2億人居住相對分散。中國能源結構和經濟發展的現實決定了中小型燃煤鍋爐和部分居民用煤將長期存在。由於缺乏專業管理,設備和系統設計不科學,運行復雜不穩定,環保設施不完善或建設滯後,燃煤混亂多變,政府監管不到位,法律法規不完善,高汙染、低效率、安全隱患等問題十分嚴重,控制中小型燃煤鍋爐各類汙染物排放勢在必行。
建議國家對散煤用戶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其存在的原因、改造成本和替代方法;研究制定中小企業和居民盡快使用清潔能源和天然氣、以電代煤的扶持政策和政府加強監管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