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確定規格。
《論語》曰:“不學禮儀,無所立也。”《禮記》說得好:“凡人之所以為人,是禮義。”什麽是人?人越來越不文明,這讓他們成為了人。比如動物,不講平等,不講慈悲,就是弱肉強食。妳吃我,我吃妳。這是他們的生存法則。
我給妳講個故事,可以看到建立規則對習慣養成的作用。大部分家長都特別希望老師照顧孩子,喜歡孩子。但是,什麽樣的孩子容易被老師喜歡,在班裏受歡迎呢?有禮貌的孩子。
我有壹個朋友叫李紅。她的女兒從小就是壹個非常有禮貌的孩子。大家都愛上小學中學,她走到哪裏都自然成為受歡迎的女孩。因為棗兒對別人體貼有禮,連打電話到他們家的人都會驚嘆:哎呀,妳女兒真可愛,有空我壹定要見見她。我好像從電話裏看到了這個女孩的笑容。
早接電話的時候我說:“妳好,妳找誰?這是李鴻嘉。”如果她媽媽不在,她會說:“我媽媽現在不在。妳想讓我告訴她什麽嗎?要不要她給妳回電話?”如果對方不掛電話,她就不會放下電話。讓客人先掛電話,然後自己放下電話,很體貼。
我們有的孩子不是這樣的。他們接電話的時候,只會說:“妳好,妳找誰?不在這裏!”掛斷電話。有時候我連爸爸的電話都不聽就掛了。
為什麽棗兒這麽有禮貌?那是習慣養成。母親對她說:“誰叫我們家,誰就是我們的朋友和客人。壹定要熱情對待客人,帶著愉快的心情接電話。接電話的時候先打個招呼。妳在找誰?那麽該誰接電話誰接。寫下要做什麽,以後再掛。”
當然,我早忘了。我媽看到了,就提醒她:“妳想想。我該怎麽辦?”經過多次提醒,21天,壹個月,兩個月,早就習慣了。這是禮儀習慣,非常非常細致。
如何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好習慣?我認為在北京時嘉小學,這是壹個激勵學生自己制定班規的好方法。沒有規則,方圓就無法實現。班規、家規、校規都是養成習慣的好方法。
明末清初,有壹位學者,名叫朱柏廬。他的《朱子家訓》是中國著名的家訓。他在裏面說的話廣為流傳,比如:“天壹亮就起床,打掃法庭,裏外整潔。”“壹粥壹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難存念物力。”“好到被別人看到,並不是真的好;怕被人知道是大惡。”我們真的需要為孩子們建立這樣的規則。
第二,為孩子改造成人的世界。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性的學校,父母是習慣性的老師。”
每個人都必須為此做好準備。現在培養孩子的習慣很難。最大的困難是,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老師,他們自己可能也有很多壞習慣。我們可能不完全知道什麽是好習慣。我們伴隨著很多# #長大。
妳還記得“# #”嗎?“# # #”破碎的資本主義,哪個資本主義?舊思想、舊文化、舊習俗、舊習慣,把很多好習慣都打破了。孔子在全世界都受到尊敬,在中國我們稱他為“孔老二”。破四舊壞了很多好東西,培養了壹些“無知無畏粗魯”的人。
我給妳講壹個我自己的經歷吧。
2003年夏天,我在新西蘭。壹天晚上,我們路過壹家超市。我說,我們進超市吧,看看新西蘭人的超市是什麽樣的。壹進去,裏面的蔬菜顏色鮮艷。柿子椒又大又亮,有紅色和鮮紅色,黃色和橙色,綠色和綠色。它看起來像壹個玩具和假的。我拿了壹個柿子椒,看看是怎麽做的,是否飽滿。沒想到,在當地生活多年的臺灣省導遊說:“孫先生,我們這裏的習慣是用眼睛挑東西,不用手。”我聽了之後驚呆了。因為我覺得我不是壹個不文明的人,但是第壹次聽說不能用手挑東西,要用眼睛挑。這就是習慣的不同。誰在我們買東西的時候不挑三揀四,但是妳捏了他之後,他不壹定會買。最後別人怎麽買?這些問題我們都沒想過。這是條件反射。我想嘗試和捏我選擇的壹切。這是習慣性的動作,確實不文明。
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2)
還有壹次是在菲律賓,那裏的冬天非常溫暖,在椰子樹下遊泳多好啊!壹些香港女童子軍的女士邀請我們壹起去遊泳。當時覺得去遊泳館的路很遠,也不知道在那個地方換衣服是什麽感覺,就穿上泳褲,穿著睡衣出去了。在香港相識多年的蘇小姐道:“孫先生,妳怎麽穿成這樣?多可笑啊!”當時不太懂。有多可笑?有些人不是穿著短褲和毛巾出門嗎?
後來我才知道,這其實是壹個很簡單的禮儀:不能穿著睡衣離開房間,這是不禮貌的。但坦白說,我真的不知道。在北京,我家附近有壹家餐館。在那裏吃飯的人壹半以上都穿著睡衣,男女都有。自從學會了這個禮儀習慣,再見到他們就覺得很不開心。
先說中國隨地吐痰的習慣。北京的壹項調查顯示,中國每天隨地吐痰的人大約有4億,也就是32?9%的人有隨地吐痰的壞習慣。
有個著名的作家叫鄧友梅,他考證了壹下,發現隨地吐痰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了。京劇《文昭關》講述了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故事。劇中的老學生董,以壹句“嗯,吐”首次出現在幕後。鄧友梅不明白,於是他問學京劇的人,這是什麽意思?他被告知這是吐痰的聲音。京劇的開場白有這種聲音,可以說是由來已久的陋習。“非典”的出現讓我們知道了隨地吐痰的可怕。據介紹,痰液中的細菌可以存活幾個月,並擴散到數百米以外,尤其是廣東的氣候如此潮濕,這真是太可怕了。
廣東人什麽都吃是壹種習慣。據說孩子在學校和班級集體簽名保護野生動物,堅決不吃野生動物。這些孩子多好啊。可是回到家,大人們說:“吃吧,吃吧,吃吧,怕什麽?貍貓好吃,穿山甲好吃,有營養,還能治病!”妳認為這孩子會吃還是不會吃?當然,這次非典的教訓對我們改掉壞習慣會很有幫助。有研究說SARS可能來自果子貍。電視臺播了壹張果子貍的照片,感覺果子貍眼裏有對人類的仇恨,猙獰可怕。這是大自然的報復。為了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成年人不應該好好改變自己嗎?
我們中國人,壹個是排隊的習慣,壹個是不隨地吐痰的習慣。需要多少年才能形成?我樂觀的認為十年;現實壹點,可能需要二三十年。北京將主辦2008年奧運會。我壹點也不擔心硬件的現代化,資金的有無也沒有問題。我擔心到時候,奧運場館裏都是痰,這個習慣很難改。因此,這是我們艱巨的任務,為兒童改造成人的世界。
為什麽?孩子在學校培養好習慣,放學回家:“爸爸妳好!妳好,媽媽!”但也有家長不習慣:“妳嚷嚷什麽?”“爸爸,我回來了!媽媽,我回來了!”“壹回來就回來。妳大驚小怪什麽?”這孩子不知道該怎麽辦。其實,中國歷史上曾經有壹個讓孩子學會關心的傳統,那就是《弟子規》要求“出門在外,必須報,但必須面對”。孩子上學要打招呼;回來問候家人;出去玩的時候也要說去哪裏,家長要積極回應他。這樣的規定不僅是出於禮貌,也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要讓這種問候行為成為每個家庭非常重要的習慣。
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3)
那麽,怎樣才能培養好習慣呢?在這裏提醒大家,也就是第三條,尊重兒童的權利和參與,讓兒童充分參與。
多年的研究讓我感覺到,在孩子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有壹個危險,就是習慣形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孩子的過程。大家壹定要註意這壹條。妳什麽意思?也就是大人在研究習慣,大人在制定規範,強迫孩子去做,去執行。這太可怕了。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孩子是主人,我們要發揮他們的主人作用。
習慣形成的最高境界是形# #的自我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強迫。這壹點尤為重要。養成壹個好習慣要讓孩子感受到:這是我所期待的,我特別希望有這個好習慣,對我有很大的幫助,對我的發展很有用。有了更多的好習慣,我可以成為壹個好學生,交更多的朋友。這是自主自動的,不是強迫的。
中國教育的壹大敗筆,可以說是把太多的教育變成了壹種自上而下的需求,沒有壹種自下而上激發的主動需求。現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兒童,壹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兒童的參與。
孩子在中國參與教育是壹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讓我給妳舉個例子:
我要祝賀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成立100周年。1800多位嘉賓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晚上吃飯前,看節目。第壹個節目是舞獅,由盡力的青少年表演。我發現這些耍獅子的人都有些異樣的眼神,直勾勾地等了壹會兒。我很驚訝:“妳的眼睛怎麽這樣?”問了才知道,這是壹些智障兒童在表演。我震驚得眼淚都下來了。
讓我們考慮壹下。我們從事教育。在18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面前,誰敢讓智障兒童表演第壹個節目?我們很可能會讓他們回家,甚至是那些長得不好看,管教不好的人。今天是假日,妳今天有空。回家吧。我們會選壹些嘴巴聰明的可愛小朋友來表演。那麽,孩子的平等在哪裏?孩子的參與在哪裏?素質教育的首要原則是面向全體,而不是面向少數。所以,行為習慣的形成,沒有孩子積極、充分的參與,是不成功的。
兒童的參與有壹個八層階梯:
第壹層是操控,大人操控小孩;
二樓是裝修,找幾個小朋友表演,裝修;
第三層是象征性參與;
第四層是# # #賦值;
第五層是和孩子討論;
嗯,我們習慣養成的起點是五樓。我們應該和孩子們討論。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和他們討論:妳需要培養這個習慣嗎?妳願意培養這個習慣嗎?因為孩子有選擇的權利:我願意養成什麽習慣,比如熱愛運動的習慣,懂禮貌的習慣...內向的孩子無法培養成外向的孩子,慢性的孩子也無法培養成急性的孩子。習慣養成要註意規則,尊重差異。
第六層是和孩子壹起決定。經過討論,我們確定要培養哪些習慣,並共同達成壹致。
第七層是孩子的建議,比如:我要培養說話算數的習慣,孩子決定沒有限制;
八樓,孩子和# # #壹起決定。
第四,習慣上是培養個性化而不是技能。
習慣培養更好更高的境界,是壹種健康的個性化習慣。什麽是擬人習慣?簡單來說就是以人格為導向的自動行為反應模型。人格是心理和行為特征的總和。個性化不是壹個簡單的技能。當然,技巧也很重要。它既聰明又熟練。就像騎自行車和遊泳壹樣,是壹個動作和熟練的習慣,令人難忘。Txt電子書分享平臺書包網
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4)
但是,我們要註意壹個誤區。在習慣養成的行為訓練中,不能談簡單的技巧。比如某外資企業,要求員工見客人要微笑。微笑的標準是露出八顆牙齒,因為這樣的笑容燦爛。但是我們這些稍微有點生活經驗的人會發現,八顆牙的笑容未必是真心的,比如職業的笑容,無奈的假笑等等。那種笑容恐怕對孩子很不好我們培養的是孩子發自內心給人的那種笑容。當然也可以有個體差異。比如,在對人表示友好時,孩子有不同的方式。有的孩子不習慣叫人,父母卻說:“過來,叫叔叔,叫叔叔,叫張阿姨,叫李叔叔……”孩子只是跟著鸚鵡學舌,效果不好。
我們應該培養孩子,而不是強迫他們去做。我們可以告訴他對客人要有禮貌,讓孩子真正理解和尊重別人,用他自己的方式,比如微笑和點頭。妳不能像訓練猴子壹樣訓練孩子。
英國皇家教育代表團參觀了南部的壹所幼兒園。為了向外國人展示孩子是如何被管教的,導演給了每個孩子壹碗湯圓。
小孩子特別喜歡吃湯圓。當客人來訪時,他們要講話並致歡迎詞。他們已經談了很長時間了。面對著餃子,壹個小男孩等不及了,低頭舔了舔。導演看到了,狠狠地瞪了他壹眼。小男孩低下頭,知道自己犯了壹個錯誤。
參觀結束後,中國的老師問英國客人:“妳覺得我們幼兒園的孩子教育怎麽樣?”人們幽默地說:“我覺得妳訓練孩子的方式和我們皇家馴馬隊壹樣,哪個蹄子先出,哪個蹄子後出……”多犀利啊!
五、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六個步驟。
步驟1:認識到習慣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分析案例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
第二步:與孩子討論,制定適當的行為規範。在制定家規、班規、習慣養成目標的時候,學生、家長、老師都要參與進來。讓孩子說:習慣這麽重要,我特別需要養成壹個習慣。把訓練目標壹個個定下來就好了,甚至兩個月養成壹個習慣,壹個新習慣。
第三步:進行感人的榜樣教育。各種優秀的人通過各種教育行動進行榜樣教育,養成良好的習慣。大家都知道李嘉誠很守時。他怎麽能守時呢?他的手表都設置為10。
第四步:堅持練習。培養習慣的技術手段有很多,可以嘗試,但有壹個是必須要做的。壹個習慣必須培養壹個月以上。但是這個訓練並不只是每天行軍,不是這個意義上的,而是分析、評估、指導、訓練等等,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第五步:及時、科學地進行評估和引導。用各種方式表揚、表揚、引導,適時表揚孩子。
第六步:創造良好的環境,培養良好的氛圍。誰有好的行為,在家裏和學校都會得到鼓勵、支持和贊賞;任何壹個有不良行為的人都會被鄙視和反對,這對壹個人良好習慣的培養是非常有用的。
六個步驟,每壹步都細化,養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