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壹個節氣,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下面是我整理的 夏至 八大傳統民間風俗,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夏至相關內容推薦↓↓↓
夏至的簡介及習俗
夏至的由來及習俗
夏至八大傳統民間風俗
形容夏至的句子有什麽
夏至八大傳統民間風俗
1.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禮樂的方式,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故《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來,民間即有“ 冬至 餃子夏至面”之說,民諺還曰:“吃過夏至面,壹天短壹線。”因夏至新麥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嘗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熱湯面,而是過水面,古時候從井中打來清涼的並水,手搟面煮熟後,直接撈入盛滿清涼井水的盆中,待面拔涼,撈入碗中,再澆上事先做好的調料和小菜。古人炎熱的夏天吃清涼的過水面,有提醒人們註意防暑降溫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間用細長的面條,比擬夏至白晝時間長,正如人們在過生日時也吃面壹樣。為的是取壹個好彩頭。
3.食夏至餅
在古代,夏至之時農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肉類等,祭祖後食用,或分贈親友,謂之“夏至餅”。夏至這天,古時還有食麥粽之俗,而且亦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4.夏至稱人
在古代,夏至日稱人,以驗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時夏至稱人習俗,表達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強烈願望。
5.給牛改善夥食
夏至這天,古時還有給牛改善夥食的習俗。古人會在夏至日煮麥仁湯餵牛,據說牛喝了身體壯,能幹活,不流汗。
6.吃補食習俗
農歷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犬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古時民間便開始偷閑消夏,註意飲食補養,古代官府也停止辦公事。
7.互贈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婦女有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習俗。《酉陽雜俎·禮異》載:“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這些皆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婦女以此相互贈送,來消暑避伏。
8.吃餛飩
夏至這天,古代有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習俗。有 諺語 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古人吃過餛飩之後,開始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長,身強力壯。
夏至吃面條的寓意
夏至這天,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在食品中最長的是面條,所以古人選定夏至吃面條,希望把白天吃“短”。夏至民間俗語:“吃過夏至面,壹天短壹線。”因此面條就成了古人盛夏的主食,吃到冬至時,白天時間已是最短,於是改吃“最短”的餃子或餛飩,再希望白天變長,久而久之,形成了“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
夏至的風俗活動
祭神祀祖: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夏至”食品: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壹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冬至餛飩夏至面: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壹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壹天短壹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幹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八大傳統民間風俗相關 文章 :
★ 夏至的傳統習俗及註意事項
★ 關於夏至的經典諺語大全
★ 夏至的傳統習俗及天氣特點
★ 冬至時節的各地民俗活動
★ 冬至的由來簡單介紹和風俗習慣
★ 中國傳統節日禮儀和傳統習俗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