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十二)高中生物中發現的問題及建議。

(十二)高中生物中發現的問題及建議。

人教版高中必修生物1、2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建議。

第壹,對教材內容和編排的意見和建議

1.教材內容

新教材具有圖文並茂、色彩豐富、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強調合作探究和科學思維方法等特點,但同時也存在個別章節系統性不強、操作難度大、個別知識點描述不準確、不完整等不足。

強制1:

(1)P8第壹章第二節實驗中,關於高倍鏡使用的四張圖順序不合適。習慣上是先把低倍鏡觀察清楚再切換到高倍鏡,然後操作反光鏡和轉換器。

(2)P13本章摘要第壹章第二段中“……是由個體組成的,不同的種群及其環境組成群體,……”這壹概念在智力上是錯誤的;

(3)3)P50基礎題1和圖1有五處錯誤,教師手冊上只提到了四處。還有壹點就是高等動物細胞中不應該有葉綠體;

(4)4)P53“細胞核是真核細胞中最重要的細胞器”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與以前關於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與合作的說法相矛盾;

(5)在5)P79中,兩個滴管都應垂直懸掛;

(6)P85當圖5-3中的溫度過高時,酶的分子結構將被不可逆地破壞。曲線應該如圖5-4所示與橫軸相交嗎?

(7)7)P86的推廣,(2)如果在A點增加10℃,曲線會發生什麽變化?書中老師給出的答案與其不符。並不是如題中所問的“A點溫度上升10℃”。即使是A點之前的曲線,也按上升10℃處理。

(8)在8)P92中,B瓶的玻璃管不能插在液面以下,要像A瓶壹樣處理,否則培養液會進入玻璃管。

(9)P112第五章,第1節,關於有絲分裂前期的變化:“前期:間期染色質細絲螺旋,變短變粗,成為染色體。”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是前期變化,改為“前期:間期染色質細絲螺旋纏繞、縮短、增粗,成為染色體。”或者幹脆把“間期”這個詞刪掉比較好,“前期:染色質細絲螺旋纏繞,變短變粗,成為染色體。”

(10)P101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在1771英國的priestley,1642布魯塞爾的赫耳蒙特博士就已經開始探索光合作用了。

(11)關於染色體、染色質、DNA、蛋白質的關系。中文版的圖文並茂的描述方式,教學結合,效果會更好。

(12)P115延長了問題2坐標圖中的有絲分裂“間期”和必修2P25技能訓練圖中的“間期”,建議改為更長的時間,因為在細胞周期的中期最長,占細胞周期時間的90 ~ 95%。

必修2:

(13)課後P8習題基本題2與兩對性狀有關,本節是基因的分離現象,建議挪到後面壹節。

(14)P17哺乳動物精子形成過程圖中第壹次減數分裂的主要特征:建議增加“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因為上壹章已經學習了基因自由組合的規律,在“模型構建”這壹節要模擬“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15)P21《蝗蟲精母細胞減數分裂顯微照片》不清晰,難以區分各個時期。

(16)P29第壹段“不同的是,白眼的表情總是和性別聯系在壹起的。”這句話模棱兩可;

(17)P30《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染色體上定位基因》,加壹個模式圖;

(18)P66圖4-6蛋白質合成示意圖中的氨基酸序列與mRNA上的遺傳密碼序列相反,很多教具和課件描述的序列是壹樣的。建議加個模式圖搞清楚;

(19)P67圖中第3和第4肽鏈都含有22個氨基酸,不合適,第4肽鏈應該更多。

(20)P88實驗“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目的變化”只有壹組低溫誘導的洋蔥根尖,建議設置壹組常溫培養的洋蔥根尖作為對照,采用中文版教材中“設置溫度梯度進行分組培養”的方法更科學。

(21)P83思考與討論,以23對人類染色體為例說明基因重組:“即使不考慮基因突變,如果要保證有兩個基因完全相同的孩子,孩子的數量最少應該是多少?”答案是246+1,大概是64億,超過了全世界的人口,不合理。最好換成其他動物。

(22)P86黑體字“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會改變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量或排列順序,從而導致性狀的變異”,其中染色體結構的變異如果發生在雜合子的隱性基因中,可能不會引起性狀的變化,因此建議將“因此”改為“可能”或“經常”,這樣更準確。

2.教材安排。

(1)必修1-關於細胞的分子組成來源:www.examda.com。

如果先排排水、無機鹽、糖類、脂類,再排蛋白質、核酸,可能會更方便教學。

(2)必修2

教材基本上是按照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編排的,而不是按照課程標準的順序。從孟德爾發現遺傳因素→魏斯曼預測減數分裂→摩根將基因定位在染色體上→格裏菲斯、埃弗裏、赫爾希和蔡斯證明DNA是遺傳物質→沃森和克裏克的DNA雙螺旋結構→拉馬克利用廢物輟學理論→達爾文進化論→現代進化論,圍繞人類本質功能和基因現代應用的研究歷程,展示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既能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又能像科學家壹樣嘗試解釋和推理,還能學習許多科學家表現出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等優秀品質。特別是我感覺科學家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實驗→得出結論。

但是這種安排調整帶來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是存在的。

基因的概念初中就接觸過,談“遺傳因子的發現”似乎有點不太合適;

②必修課1剛學完有絲分裂,再學減數分裂,從細胞層面學習遺傳知識,再深入到基因層面,邏輯嚴密,符合學生認知規律,便於教學過程的具體操作。

(3)雖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已經要求“總結開花結果”等個體發育的知識,高中課程標準也刪除了個體發育的知識,但作為遺傳規律的重要補充,建議適當增加壹些個體發育的知識,否則難以解釋種子性狀和植株性狀的問題。中國版和蘇聯版對此都有相應的補充。

二、教改實驗的組織和教學中的壹些問題

1.師資嚴重不足,班級規模大,難以組織學生探究討論;

2.教材實驗多,普通高中難以開展:缺少實驗室和配套試劑;

3.探究式教學操作難,時間難控制,評價難實施;

4.活動班和實驗班多了,學校管理難度大了很多。如何加強管理?

第三,關於教材培訓的建議

鑒於高壹新教師較多,建議:

1.不同的班級(新課、實驗班、復習班、聽課和評課等。)都是在學期開始前觀察,然後專家評估,老師嘗試形成多種模式,讓老師的教學“有把握”。

2.定期培訓和不定期培訓相結合。

第四,其他

學校,教師,尤其是壹線教師,不僅關心課程改革,教材建設,教學改革——老師怎麽教,學生怎麽學,還關心怎麽考——高考改革。如果改的話,生物在高考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小,生物教學的改革可能會越來越難。所以高考生物命題的方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老師教學的方向。

  • 上一篇:在建築總平面設計中,什麽是管線綜合?
  • 下一篇:大班美術變廢為寶教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