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式太極拳可分為新舊兩種。老的是清初陳所創,獨創五大套路,又名十三勢,壹百單八勢長拳1套,炮錘1套。自陳以來,經過300多年的學習,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並不斷對原有手套進行加工和提煉,最終形成了流傳於近代的陳式太極拳1路和2路手套。這兩套拳法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速度和力度、姿勢、運動量、難度都不壹樣,但都符合循序漸進、剛柔相濟的原則。陳1路拳共有83式,主要特點有:①纏絲力度明顯,要求處處註意腰源,意圖貫穿四尖(即手、趾),動作呈弧形螺旋,要“內外動”;(2)剛柔相濟,剛柔相濟,即能起到壹種看似剛柔不剛,柔而不剛,重而柔的內勁;③動作要與呼吸運氣相結合,既要“沈入腹中”,又要在練習動作時“內轉腹”,有時呼氣時要發出聲音(如謔、謔、噓、吹)以增加力量;(4)慢而快,即動作過渡時快,拳擊時慢;⑤拳擊架有高、中、低三種。體弱多病者可練高架子,身體健康者可練低架子。陳二手套原名炮錘,71式,主要特點:①抖腳動作較多;②動作比1路更快、更硬、更有爆發力;③“跳躍跳躍,閃爍騰躍”的動作多,氣勢恢宏。第二種方式只適合中青年,傳播不廣。陳的新套路也有兩種。壹個是陳有本(陳家溝義和團)創造的。順序和老套路壹樣。姿勢比老套路小,圈子比老套路小。去掉了壹些原來的高難度動作。陳家溝村人管它叫“小圈子拳”,老套路叫“大圈子拳”。這種拳法後來傳到了,他寫了《陳式太極拳圖說》,闡述了陳式歷代積累的拳法經驗。新架的另壹個套路是陳有本的弟子陳清平創造的。特點是緊湊,動作緩慢,練完後逐漸加圈,極其復雜。因最早流傳於河南省溫縣趙堡鎮,人們稱之為“趙堡架”。陳式太極拳是壹種古老的拳種,太極拳的其他大多數流派(如楊式、吳式、吳式和孫式)都是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陳太吉傳目前的掌門人是陳正雷先生。
2.楊魯禪(1800 ~ 1873),河北永年人,太極拳人,年輕時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家當過雇工,研究過太極拳,壯年時又回到太極拳。因能避開、制服剛猛之力,當時被稱為“綿綿拳”、“軟拳”、“華拳”。楊魯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都跟他學。武功超群,在當時被稱為“無敵楊”。後來楊魯禪為了適應普通拳手的需要,逐漸刪除了原有的渾厚、縱跳、抖腳、高難度的動作,又經孫子楊成福反復修改,所以塑造成了楊式的大架子。由於其簡單和正直的做法,它成為最受歡迎的楊式太極拳在現代。楊的祖孫三代都是北京有名的。楊魯禪有兩個兒子,楊半厚和楊健侯,各有所長。脾氣火爆的班後,偏重太極拳的武功,在實戰中下手狠,多次與人打架,互傷致殘。因此,其父傳人“楊無敵”的稱號在北京壹時成名,客觀上為太極拳樹立了聲譽,促進了太極拳在全國的迅速普及和傳播。但由於他偏執的性格,很少教弟子,所以傳承人很少。目前河北省有81件齊德菊的風格代表作。侯建性格溫和,比較重視太極拳的健身功能,徒弟很多。今天流傳的大多數太極拳是侯建的壹個分支。1928後,侯建之子楊承福先後赴寧、滬、杭、穗、漢口等地當弟子,拳風傳至國內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拉伸簡單,動作流暢,內容剛柔並濟,輕盈自然,運動步驟由松到柔,剛柔並濟,自然能呈現出風格大、形象美的獨特風貌。它的姿勢也分高、中、低。運動量可根據拳擊學習者的不同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和不同要求適當調整。因此,它不僅適合治病保健,也適合體力好的人增強體質,提高技能。1957年根據《楊泰集傳》編入《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出版《楊泰集傳》。楊式太極拳和二路槍錘只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以攻防為目的。楊承福有五個弟子,被稱為五虎上將:傅仲文、儲桂亭、田、、吳會川。
3.權友,太極川滿族,清末河北大興人。壹開始跟楊魯禪學太極傳的大架子,後來跟楊魯禪的二兒子學小架子,二兒子以柔著稱。他的兒子從漢族改姓吳,名字叫。吳繼承和傳授的拳法具有連續性,適應性廣。因吳修改了拳式,後人稱之為吳式小架子。到了現代,它已成為廣為流傳的吳式太極拳。吳在京滬兩地傳播拳術由來已久。他的拳擊風格是圓潤和放松的。他的姿勢雖小,但技巧很棒,從發展到緊湊,緊湊中自有舒展,推手正確而緊實,細膩而熨帖。吳式太極拳出版於1958。
4.武術太極拳武玉祥,清末河北永年人,從楊魯禪處了解到太極拳,後了解到新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到太極拳譜,於是通過練拳總結出運動要領。武術太極拳的特點是姿勢嚴謹,體態緊湊,動作緩慢,步法嚴謹,虛實分明。胸腹部的前後旋轉始終是正的,形狀以虛實轉化和“內氣潛旋”為主。左右手掌管半個身體,卻夠不到腳趾。太極拳是壹種武術,在民國初年傳入北京,然後傳到南京和上海。1963年出版《武氏太極傳》壹書。武俠太極傳傳人葛順成的故事是這樣的:吳玉香家是永年名門,家是翰墨世家,但吳玉香本人沈迷武功,從未做過官。陳家溝永年縣陳氏家族的生意,租用了吳玉香家的房產。吳玉香見陳人練了壹套高明的拳法,十分喜愛。但礙於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無法拜師學藝,於是委托同鄉好友楊魯禪(有相當高的武術功底)去陳家溝拜師陳長興,回來後送給自己,自己養活楊魯禪壹家。楊璐嬋去陳家溝讀書,每次回來都把所有的東西都給了吳玉香。最終,吳玉香對楊魯禪所學的並不滿意,於是去陳家溝求教。陳長興當時年紀大了,介紹他跟陳清平學拳擊。後果很大。早期吳玉祥的主要後人有楊半厚(楊魯禪之子,曾隨吳玉祥學文,後成為大武術家,遠超其文化水平)和他的兩個侄子,分別稱為李達先生和李二先生。李達先生、李二傳先生郝維楨、葛順成等人。郝維楨武功最高,其拳經後人修訂,被定為太極拳中的標準拳架。整個家族由葛順成等人傳世,至今仍保留著原始風貌。
李勝端、陳蘭亭、郝中天、鄭躍南、王老燕、陳冠、吳都是太極拳的宗師。
5.孫式太極孫川魯堂,清末河北萬縣人,酷愛武術。他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苦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開始學習太極拳,綜合各家之長,自創孫式太極拳,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自如,舒展移動,動作敏捷,變向時開合自如,所以又叫“開合太極拳”。孫式太極傳發表於1957。
6.簡化太極拳
建國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太極拳在群眾中的普及,1956在楊《太極拳》的基礎上,刪除了繁雜重復的動作,精選了24式,編制了《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風靡海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太極拳的掛圖和書籍已經出版了數百萬冊。僅北京地區,1980建立太極拳輔導站140余個,舉辦太極拳培訓班800余期,參加人數4萬余人。這些咨詢站主要教授簡化太極拳。
為滿足廣大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中吸收了陳、楊、吳、吳太極拳的長處,編制了《簡化太極拳四十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