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低碳的本義及其文化回應】低碳經濟的意義

【低碳的本義及其文化回應】低碳經濟的意義

摘要: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實現低碳發展,需要在改變思想文化觀念上做文章。在全社會培育低碳文化,樹立低碳生產生活態度,是解決低碳發展問題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低碳發展進程,低碳文化建設

2009年6月5438+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是人類歷史進入低碳時代的轉折點。它顛覆的不僅僅是高碳經濟,而是工業文明以來形成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它強大的導向作用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引領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進化。我們認為,要實現低碳發展,需要在全社會培育低碳文化,樹立低碳生產生活態度,為低碳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壹、“低碳”的含義和歷程

(壹)低碳的含義

所謂低碳,原本指的是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更低)。是近年來國際社會為應對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和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的全球氣候災難性變化而提出的新概念。是人類為應對全球氣候惡化,倡導改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生活方式或消費習慣,從而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壹種理念。“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形成明確、穩定、長期的引導和鼓勵,促進高效節能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推動整個社會經濟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轉變。”

(二)低碳的歷程

20世紀以來,面對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及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負面影響,世界各國拋開國界、種族和語言的差異,開始積極尋求解決氣候問題的途徑。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首屆人類環境大會發表了《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宣言》。會議和宣言宣示了與會國家和國際組織需要履行的責任和義務,為保護人民生活和改善環境問題帶來了保障。

65438至0987,聯合國環境與發展聯合委員會做了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報告在對人類面臨的同樣問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論述後,提出了意義深遠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並強調了三個觀點:壹是環境危機、能源危機和發展危機密不可分;第二,地球的資源和能源不能滿足人們不斷擴大的發展需求;第三,當代人為了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改變目前的發展模式。

1992年5月,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氣候變化大會,誕生了世界上第壹個全面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防止全球變暖的國際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是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基本框架。

1997《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參加國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三次會議上制定的。《京都議定書》提出了“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控制在適當水平,以防止劇烈的氣候變化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目標。

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改變傳統觀念,促進低碳經濟”。希望國際社會能夠重視,采取措施將低碳經濟的知識納入決策。雖然5438年6月+2009年2月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世界氣候大會僅達成“有限的諒解”,但低碳理念在大會之外逐漸深入全球更多人的心中,碳足跡、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發展、低碳生活、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應運而生。

二、低碳發展之路:培育低碳文化

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我們認為,低碳經濟的未來發展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撐、資金投入的保障、制度建設的完善和低碳文化的培育。

(壹)低碳文化及其特征

1,低碳文化的含義

低碳文化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的低碳文化是指關於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價值觀、理念、知識、習俗、信仰、態度和規範等精神因素的總和。廣義的低碳文化與廣義的文化有相同的概念,包括四個層面:器物、制度、行為規範和觀念。低碳器具是指在物質形態上CO2排放低的技術和機械設備,是支撐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低碳制度是為保證低CO2排放而形成和建立的制度、體系和機制,是制定和遵守低碳行為規範的社會組織形式和保障。低碳行為準則是規範二氧化碳排放行為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道德規範,是約束企業、機構和公民滿足低碳發展要求的強制性和非強制性規定。低碳的概念是指關於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價值觀、思想、知識、習俗、信仰和態度等意識形態因素。低碳理念處於低碳文化體系的核心,對低碳行為規範的制定和人們的低碳行為起著基礎性的指導作用。低碳制度是在低碳理念的指導下和低碳行為準則的約束下建立和形成的,是低碳理念得以實施的保障。低碳器物處於廣義低碳文化層級的表層,是低碳理念的物化形式和外在表現,是在低碳理念的指導下,按照低碳行為規範的要求而創造和應用的。

2.低碳文化的特征

價值取向的生態學

低碳文化強調生態價值。它要求從“人是萬物的尺度”向“生態是萬物的尺度”轉變,摒棄片面強調物質、經濟和人文價值而忽視自然、環境和生態價值的價值觀,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低碳發展,就是以生態為價值尺度的發展,即不破壞生態或對生態破壞極小、可補償、可修復、可建設的發展模式。

(2)生存態度取向的環境保護

低碳意味著低排放和低汙染。它倡導壹種自然、健康、安全、綠色的生活態度和理念,代表了壹種以不損害健康、不破壞環境來換取人類欲望滿足、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詩意地生活在地球上”的文化理念。是對18世紀中葉工業化以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範式進行深刻反思後確立的對人類生存的新態度。

(3)行為取向的節儉

低碳文化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倡導節儉、簡樸、奢侈的理念,提倡適度的生產和消費。它要求從高能耗、高消耗的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消耗的生產生活方式,從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轉變為樸素、適度、可持續的消費觀,從從眾、攀比、炫耀轉變為現實的消費心理,從盲目、沖動、忠誠轉變為科學、理性的消費行為,從非理性、不文明轉變為理性、文明的消費方式。

(4)發展模式取向的可持續性

低碳發展的目標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本質上是可持續發展的壹種基本方式。它要求從忽視人與社會整體進步的以“物”為中心的畸形發展,到忽視人與自然平衡的以“人”為中心的片面發展,再到以資源成本和環境承載力、子孫後代的發展權利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發展,實現人、社會、自然、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低碳發展的文化應對措施

1.用正確的低碳理念文化引領經濟社會的低碳發展。

低碳發展需要技術創新、資金保障、制度建設、法律規範和政策引導等外部手段和措施。創新點在哪裏,資金投入到哪裏,制度如何設計,法律政策如何規範,都是由那些隱而不見、隱而不露、固有於人們意識中的價值觀決定的。因此,要實現社會低碳發展,最關鍵、最根本的是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實現從傳統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到“生態是萬物的尺度”的轉變,讓人們真正在深層意識中樹立低碳價值觀,即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引導人們發展經濟和社會行為。

2.通過普及低碳理論知識,引導低碳行動。

低碳經濟是新經濟的壹種形式,其發展需要低碳理論的支持和指導。就像艾倫壹樣?新經濟中有什麽新東西?“歸根結底,新經濟的疆域不在科學技術,也不在芯片或全球電信網絡,而在人們的意識形態界限”。低碳發展需要低碳理論作為行動指南。這就需要深刻反思傳統發展理論,包括經濟發展理論、社會發展理論和日常生活哲學,從而形成和建立低碳發展理論及其知識體系,向全社會傳播,武裝大眾頭腦,使人們普遍掌握和學會運用低碳理論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積極合理地實施低碳發展行動。

3.用多層次的低碳制度文化規範低碳行為。

低碳制度文化包括低碳法律、低碳政策和低碳道德三個層面,是實現低碳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低碳發展的實現體現在人們的生產、工作和生活行為中,而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和工作行為,在利潤和利益最大化的欲望驅動下,往往會超越或偏離低碳發展的預期目標要求。這就需要運用法律、政策和道德教育來規範和規範人們的行為,懲罰和譴責違背或偏離低碳發展目標要求的行為。

4.用低碳生活方式踐行低碳行為。

低碳經濟對世界的影響不僅限於經濟領域,它還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影響。最重要的是,人類將改變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靠攏。低碳生活方式是以節約能耗、減少碳排放、減少環境汙染為前提,以節儉不奢、簡樸不奢、低碳休閑為基本要求的適度、健康、文明、綠色的生活方式,包括低碳消費、低碳家居、低碳出行、低碳辦公、低碳休閑。低碳生活要求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低碳經濟的直接參與者,並把減少碳排放作為生活的第壹要務,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節能、綠色、環保的良好習慣,改掉鋪張浪費、奢侈浪費、汙染環境的陋習,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態度。

總之,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已經成為全球的共識。要想真正實現低碳發展,從技術、經濟、制度層面都是治標不治本,還需要在改變人們的思想文化觀念上做文章。解決低碳發展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在全社會培育低碳文化,讓公眾普遍形成低碳思想文化觀念,樹立低碳生產生活態度。

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學“十壹五”規劃2010年度項目“高職院校低碳校園文化建設研究”(2010B27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資料:

張藝鵬。低碳經濟與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 12。

[2]易靈鳳,朱·。知識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低碳經濟影響著許多國家人民的生活[N]。武漢晚報,2009-12-8。

  • 上一篇:外貿業務員的工作內容
  • 下一篇:如何構建大學生個性發展評價體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