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基礎紮實,產業初具規模。
我縣農產品資源豐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條件得天獨厚。目前,全縣金銀花基地已達301萬畝,種植面積全國第壹;每年出欄雞超過654.38+00000000只,為中國西部之最。茶葉基地7萬畝,高端獼猴桃基地2.7萬畝,油茶基地654.38+萬畝,均居全市首位。形成了以金銀花、土雞為旗,以茶葉、獼猴桃、油茶為骨幹的“壹花壹雞、壹杯茶、壹盤果、壹桶油”的產業發展格局。此外,近年來,該縣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農作物良種普及率提高,名、特、優農產品逐年增加。這些都為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周邊縣相比,我縣農產品加工業起步較早,茶葉、腐乳等初加工形成較早。近年來,我縣進壹步加大扶持力度,農產品加工業初具規模,形成了以金銀花、茶葉、土雞為支柱,豆腐、皮蛋、魔芋粉、優質糧油加工為輔助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業,初步形成了涼茶飲料、金銀花飲片、綠原酸提取等加工體系。截至2013年底,我縣農產品加工企業127家,紅星中藥材、鐘靈茶業、魯豫李強等35家企業發展成為市縣級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業實現加工產值5億元,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第二,正視問題,任重道遠。
(壹)精深加工水平低。雖然我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很好,但總體上仍存在“小、散、初”的局面。目前農產品加工企業分布非常分散,很多都是作坊式生產或者單機加工。全縣只有1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符合入標企業條件。大多是初級產品加工,產業鏈延伸不夠,大多停留在簡單分級、簡單包裝的粗糙狀態,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不高,極大地阻礙了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提高。比如當地的養雞業,全縣從事精深加工的企業只有1家,加工能力不足1萬。
(2)載體建造特點不明。近年來,武陵山區為了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形成集群發展的孵化器,各類園區遍地開花。但無論是我縣還是周邊縣,園區建設缺乏特色,進展緩慢,形成了“園區是個筐,每個企業都往裏面裝”的發展格局,真正的集群很少。雖然我縣已規劃在梅江鎮C區發展農產品加工,但配套政策不足。很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直接入駐A區綜合園區,集聚和分布效應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3)要素約束依然存在。2011年,我縣出臺了三大產業三年振興規劃,其中提到要優先扶持農產品加工業,但產業發展仍是壹步壹個腳印,進展不大,特別是離2015年農產品加工業實現50億元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其次,市場供求信息不靈通、不及時,產品生產容易陷入盲目性,相互擠壓、過度競爭的現象依然存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功能不夠完善,只能為農民提供簡單的交易場所,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網絡體系。另外,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屬於中小企業,銀行貸款門檻高,不願意給企業授信。此外,農產品加工業的季節性特點使得融資非常困難。
流通障礙難以打破。雖然我國的物流發展很快,但仍處於起步階段。流通主體素質低,規模小,運銷能力低,抗風險能力差。中介流通組織匱乏,產品吞吐能力有待加強。冷鏈物流發展起步較晚,沒有大型冷鏈物流倉庫,部分中心鎮農產品加工園區、批發市場等關鍵物流節點缺乏冷藏設施,我縣農產品加工業仍處於粗放、小規模生產模式,冷鏈物流發展面臨多重制約,影響農產品快速流通。
第三,切中要害,突破發展瓶頸
(1)重點規劃建設加工基地。首先是合理布局。我縣特色農業分布廣泛,對加工集群的形成有壹定影響。形成加工集群的布局,必須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原料基地、貼近市場、貼近交通網絡。建議在工業園區2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內劃出部分上市農產品加工園區,集中要素資源作為園區的主要支撐點,謀求做大加工集群,發揮標準廠房的效益,幫助園區聚集人氣;或者,根據產業園的運營模式和優惠政策,積極建設興隆坳農產品加工園,努力打造產業集群。同時,要積極鼓勵縣域內農產品加工企業農產品加工園區梯度轉移,通過置換廠房解決用地問題。二是要有合理的分工。即加工項目與不同層級企業的合理分工。壹般來說,小企業搞粗加工,大中型企業搞精加工。三是形成特色。建議依托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建設武陵山區特色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同時,杜絕盲目發展、遍地開花、重復建設的現象。
(2)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轉型支撐。依托特色農產品加工打造經濟轉型新支撐點。其重點應是食品加工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特色農產品加工。壹、食品加工主要包括主食和副食加工。主食加工在傳統植物油、桐油的基礎上,要大力發展成品熟食加工,如清溪場鎮的豆腐乳。如果能按照老幹媽模式,從生產規模和營銷方式上開始打造1個屬於秀山的熟食品牌,加工中心的集聚效應自然形成。副食品加工包括水果、蔬菜、肉、蛋、奶、魚等“菜籃子”產品的加工。此外,近年來各種功能性食品、天然野生食品等。在市場上很暢銷,前景看好。這些都是武陵山區的優勢資源。二是以金銀花為主的特色農業加工。由於北方對金銀花的排斥,南方金銀花前景堪憂。金銀花產業向飲料、食品深加工轉型,將妥善解決產業困境。我縣可以在現有涼茶加工生產線的基礎上,率先打造壹批加工品牌,扶持1-2行業龍頭,使秀山成為南方金銀花深加工集散地。其次,我縣茶葉歷史悠久,但目前只有鐘靈茶廠等少數企業擁有小型生產線。要做大茶葉加工業,必須依靠當地茶廠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進壹步做大做強。此外,土雞、油茶等特色產業近年來有了很大發展,但其相應的深加工產業尚未形成氣候。
(3)集中必要資源,打造產業龍頭。壹是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要鼓勵農村能人、大戶或合資興辦農產品加工、貯藏、保鮮、運銷等項目,拉長農業產業鏈;要積極引進外資興辦龍頭加工企業,把發展龍頭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點,建設、改造、嫁接龍頭加工企業;鼓勵和動員全社會力量投資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積極鼓勵和爭取更多的大企業來我縣投資加工項目。第二,努力支持加工企業。建議出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意見,著力扶持壹批秀山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和重點新項目,每年安排部分財政資金,通過貸款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扶持有市場前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三是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加強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積極采用高新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競爭力。此外,還應積極利用學校與地方合作的優勢,研究新技術、新產品,采用現代食品工程技術,在各大高校建立儲備人才庫,加強人才儲備。加強農產品加工的科學管理,努力走科研、生產、加工、銷售壹體化的道路。
(4)突破流通壁壘,建設配送中心。武陵山區是典型的農業區,有很多特色農產品。受地理條件的影響,沒有完善的流通體系是很難營銷出去的。壹要拓展流通渠道。構建良好的特色農產品市場流通平臺,可以大大節約流通成本,減少流通時間,這對於武陵山區特色農業的發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我縣的物流銷售網絡已初步形成。以物流園區為中心,抓緊武陵山區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有利於強化農產品加工的產業集聚和集散效應。可以建立權威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為農產品流通搭建信息平臺,為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提供及時準確的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和庫存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和分析。第二,要發展冷鏈物流。建立“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形成政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聯動體系,建立以物流園區為基礎、加工企業為核心的產供銷壹體化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物流配送中心為核心,發展區域內農產品短途冷鏈物流體系;利用第三方物流發展跨區域長距離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第三,鼓勵我縣農業龍頭企業跨區縣兼並收購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對成功的企業給予壹定的物質獎勵,使區域分割導致的惡性競爭內部化。
(本文來自六樓微論壇第三期作者:向東木,負責人:趙曉波,作者:小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