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存在哪些問題?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在制造業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被稱為“世界工廠”。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生產密集型的制造業,廉價的勞動力和廉價的資源環境。但這對中國未必是好事。因為中國壹直以低價向外國人提供商品和服務,中國的勞動人民只能得到很少的回報,這是不公平的。同時,我們也受到“貿易保護”的打壓,“反傾銷”矛頭直指中國,讓中國處於因提供廉價商品而被別人攻擊的尷尬境地。另壹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勞動力低廉的優勢會越來越不明顯。高汙染、高耗能產業從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也對中國的環境和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汙染和消耗。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另外,加工制造是產業鏈的最底層,發達國家掌握了創意、營銷等高利潤環節,而中國和被資本家剝削的工人壹樣,壹直在為別人創造財富。長此以往,我們將失去與他人競爭的資本。
促進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消費、投資和出口。在中國,由於過去中國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和醫療服務體系,國民儲蓄高,消費需求不強,所以中國經濟靠消費拉動並不明顯。此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出口創匯和引進外資戰略。目前中國的外貿依存度超過60%,經濟增長依賴外貿的比重非常大,導致我們放棄了中國這個最有潛力的市場。同時,基於戰略考慮,中國大力進行政府導向型投資,創造市場需求,拉動國民經濟增長,使國民經濟形成了出口依賴和投資拉動並存的模式。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的國民購買力顯著增強,並且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都對中國的市場垂涎三尺。對中國自己來說,更重要的是發展自己的市場,通過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同時,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很多情況下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資源的低利用效率並不能帶來長期的收益。作為壹個大國,我們不願意這樣做。另外,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我們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我們有能力實現壹個產業的轉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我們國家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那麽,如何才能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呢?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實現三個轉變,壹個政策,三個轉變:壹是由投資和出口驅動轉變,由消費、投資和出口驅動。二是主要由壹、二產業帶動向依靠壹、二、三產業協同發展轉變。第三,從主要消耗物質資源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管理創新。
壹個方針是堅持傳統的新型工業道路和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
首先,中國的勞動力優勢仍將長期存在。所以中國不應該放棄世界制造大國的地位,而應該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賣技術而不是賣勞動力。只有讓自己的競爭優勢不可替代,才能確保自己的地位,才能掌握主動權,提高企業員工的待遇。當然,企業也要加強員工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發展教育,培養壹批“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努力打破地區、部門和行業界限,通過聯合投資、聯合生產和專業化分工合作,發展規模經濟,提高規模效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加企業提高投入產出比的內在動力,使企業自覺加強管理,在現有企業基礎上進行技術改造,並使之成為實現集約型增長的有效手段;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必須增加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體制轉換: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失業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加快企業住房制度建設;完善和規範社會中介機構,提高綜合管理水平,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供基礎條件。我們應該充分吸收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結合國情,不斷探索和完善。
另外要在創意設計上下功夫。壹個產品的利潤大部分是在這個環節產生的,所以要鼓勵自主創新,打造自己的品牌。
此外,中國應該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的繁榮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作為壹個新興產業,它因吸納就業能力大、知識含量高而廣受推崇。中國作為人口大國,絕不能錯過這樣的好機會。現代服務業急需壹批有知識內涵的主力軍,要加大教育投入,抓住這個機遇。
中國還是壹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收入中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壹個主要方面是城鄉之間的差距。農村缺少工作崗位導致大量剩余勞動力,農村醫療、教育明顯比城鎮差。因此,重視農業問題和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民生活迫在眉睫。要按照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具體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重要舉措, 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壹項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以改革促穩定保糧食、促增收惠民生、促協調發展。 要牢牢把握“三農”這個基本立足點,牢牢把握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這個重要著力點,牢牢把握協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這個戰略重點,牢牢把握城鄉改革聯動這個關鍵切入點,周密部署,紮實推進。要動員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農村、農民,積極支持和參與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向高科技、高效率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刺激消費。
中國還應該調整分配結構,縮小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於深化企事業單位改革,維護社會穩定,順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意義。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有利於鼓勵中國人消費,提高他們的消費水平,拉動內需,減少中國工業對外需的過度依賴。中國是壹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如何才能放過其他國家覬覦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簡單。改革中的很多問題都是極其困難的,就像壟斷行業的改革等等,都面臨著很大的阻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對外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目標應該從單純追求GDP增長轉向提高國民社會福利水平。這壹目標並不否認促進GDP增長的必要性,因為壹個國家的GDP增長是提高國家社會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徑。但是,在追求GDP增長的同時,必須考慮為此付出的代價。否則就會陷入只有經濟增長沒有經濟發展的怪圈。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終需要體現在個人收入和社會財富的增加上。國民社會福利水平的高低,除了收入和財富的增加,還取決於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因此,要妥善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充分考慮人口承載能力、資源支撐能力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兼顧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也是壹個充滿挑戰的過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和明確的綱領,牢牢把握發展方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越來越強大,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