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包括各種民間藝術和手工技藝,還包括眾多的民間儀式和節日,可以說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由於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於民間,歷史悠久,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壹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滅絕,大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遭到破壞。因此,有必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進行挖掘、整理和保護。壹是要組織人員對當地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全面了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生存狀況、分布區域、傳承人、相關場所、實物資料、相關民俗活動和保護情況;二是要組織熟悉當地文化的本土作家、藝術家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只有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保護和傳承才有基礎。
2
/4
第二,認真開展遺產研究是保護和傳承的關鍵。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進壹步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相對不成熟,沒有建立起相對科學的研究體系。鑒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跨學科、跨領域、跨文化的特點,我們應該打破學科壁壘,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對話,多樣性與相互融合並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更多更科學的方法。要通過成立國家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積極吸引各行各業、各方面的專家參與研究工作。還可以建立研究基地,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人開展深入研究,提高研究質量。對於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支持、獎勵和榮譽稱號,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取得更大成果,為科學保護提供決策參考和智力支持。
三
/4
第三,積極普及遺產知識是保護和傳承的基礎。
宣傳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形式,有利於吸引社會各界的關註,增強關註度。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種類繁多,為世界所獨有。只有廣泛深入的宣傳,才能普及大眾的遺產知識。要通過廣播影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傳媒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還可以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論壇、講座等活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擴大社會影響,營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要充分利用博物館、文化館等展示平臺的功能,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傳承人的實物展示、現場制作和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的生活經歷和傳承工作經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更好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
四
/4
第四,建立和完善保障機制是保護和傳承的立足點。
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針對這種情況,地方政府除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地方立法外,還應建立和完善三項機制:壹是構建完善的傳承人保護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是傳承優秀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法律制度,加強傳承人保護,完善保護體系。二要構建完善的傳承人認定機制。要科學設置認定標準,納入“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收集、整理、研究的人員”,增強對傳承人的支持,並建立傳承人獎勵激勵機制,對傳承人的傳承活動進行等級評定,調動其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第三,要構建完善的繼承申報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逐級申報,確保我國各地區、各民族、各種文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保護中有序兼容,各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能得到合理保護,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