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是壹種以弘揚法治精神、傳播法治理念為目的的法律實踐活動。壹方面培養和形成人們與法律相關的觀念、心理和習慣;另壹方面給大家灌輸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意識。大量的法律法規是壹種法治文化,是看得見的文化。過去宣傳的重點是“宣傳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宣傳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客觀上給人壹種普法就是“學法”、“知法”、“懂法”的印象。但是,普法的本質應該是傳播先進文化精神和文明理念的過程。機械教條地講法律,講法語,不是法制宣傳的根本目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加強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的概念,標誌著我們黨對“法”的認識和追求躍上新臺階,中國特色民主法治建設將進入新時代。法治文化所蘊含的法治觀念意識和價值取向,是宣傳法治觀念、心理和先進文化的有力工具。把法治文化建設作為法制宣傳中“弘揚法治精神”的有效載體,必將促進法治文化氛圍和法治精神崇拜的形成,提高法治建設的“軟實力”。
二、法治文化是傳播現代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徑。
1,法治文化在宣傳效果上潛力巨大。文化是宣傳工具的靈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任何國家和文明的文化成果,相對於經濟和政治,往往具有更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當今世界,文化、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滲透其中,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建設也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輿論支持和精神動力。無論是影響力還是滲透力,文化都有先天優勢。建設法治文化就是要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和魅力。通過倡導和組織各種法治文化活動,人們可以自覺接受法律知識的傳播、法治思想和習慣的熏陶,享受法治文明帶來的身心愉悅,在自覺學習中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2、法治文化在宣傳形式上體現了以人為本。過去我們更多采用的宣傳方式是政治教育的模式,以大班學習、小班宣講、黑板報宣傳、文章灌輸為主,重形式輕效果、重知識輕思想。這種宣傳模式很難激發自願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法治理念的傳播和滲透。法治文化則不同,它的形式可以是鮮活的,內容可以是多樣的,可以涉及道德與法律,情感與法律。它能將理性與感性、剛性與柔性有機結合,能更好地適應普通人的審美觀念和精神需求。近年來,全國各大電視媒體開設的壹些法治欄目都在進行這些方面的實踐,試圖以受眾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傳播現代社會的法律文明,這其實是法治文化的壹種表現。在當今提倡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宣傳方式,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
3.法治文化在傳播功能上具有突出的優勢。首先,從傳播範圍來看,文化傳播的覆蓋面是壹般作品無法比擬的。發展法治文化,就是通過增強覆蓋面,把法治理念傳播到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讓每壹個公民都能觸摸到、感受到;其次,就傳播主體而言,法治文化的主體更加廣泛,包括法制宣傳員、專家學者、學生甚至文藝工作者。只要他們有熱情,就能參與到法治文化建設的大潮中,充當法治建設的推動者。再次,從傳播的內容來看,法治文化的內容相對寬泛,只要與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法治觀念、法律習慣的法律內容相關,都可以是文化的內容。同時,法治文化也有助於法律與其他文化的融合,從而增強文化發展的活力和創新性,讓更多人享受到文化發展和融合的成果。最後,從傳播方式上看,文化傳播的形式更加豐富,不同的現代媒體、文藝陣地、宣傳陣地都可以成為傳播載體。多渠道、多平面、多角度的交流方式,壹定會幫助大家獲得更多的法律信息和資訊,對法律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三、法治文化是推動當前法制宣傳工作的重要動力。
1.法治文化與推進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緊密結合。當前,法制宣傳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駕護航。法治文化建設有助於將法治理念滲透到文化傳播中。因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適應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弘揚和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踐行和落實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先進文化。它將以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為己任,培養和弘揚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理念;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的水平和能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壹、尊嚴和權威。
2.法治文化與推進基層普法緊密結合。任何文化要富有生命力,就必須來源於社會,貼近廣大群眾,才能發揮感染力,贏得社會的贊譽。法治文化容易在基層紮根,增進文化與群眾的互動,拓展群眾參與的渠道,提高群眾參與的深度。比如,今年鎮江組織開展了“送律師進村入戶”活動,這是加強群眾與法律互動、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舉措。每個行政村都與律師結對,向每個農民發放便民聯系卡。律師定期到農村和農民家中宣講法律,傳播法治觀念,解決人民生活中的法律問題,幫助村委會解決管理中的法律問題。農民還可以通過聯系卡隨時解決身邊的法律問題。這種推廣形式受到了基層群眾的廣泛歡迎,讓法律知識的傳遞和法律思想的熏陶壹直守在他們的身邊,權利壹直得到保障,法律不再那麽神秘和高不可攀。同時,這壹活動也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諧,矛盾糾紛得到了隨時化解,大家的心情得到了放松,社會文明的氛圍和風氣自然形成。
3.法治文化與解決群眾精神需求緊密結合。文化從來不是懸浮的、抽象的,它總是積澱在人們的觀念中,體現在人們的行為中。因此,法治文化的作用可以幫助解決人們對法律和法治的內在精神需求。比如在句容市平時的普法工作中,發現句容廣大農民希望了解近期農村征地拆遷相關的法律法規。因此,不同層次的土地拆遷相關政策和法律的宣傳以多種形式進行,如講師巡回講座、司法所民警專業培訓、村務宣傳欄、電視節目、法律咨詢和組織法律文藝等,讓大家了解立法的目的、社會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個人的權利和義務。通過這些法律文化和內容的影響,無論是政府、企業家還是個人都學會了更加理性地處理這些問題,有利於拆遷工作的順利開展和各方利益的維護。
4.法治文化與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緊密結合。宣傳教育講究內容和形式的統壹,采取什麽形式直接關系到目的的實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審美觀念和欣賞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法治文化能夠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形式,使人們自覺接受法律知識和法治精神的熏陶。如2003年,我市普法辦與鎮江案例聯合主辦電視節目《法治12》。節目播出後,收到了非常好的普法效果,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的認可。前不久,我市舉辦了法治大型文藝匯報演出,均采用從基層報紙上選登的節目,展示各地各部門的法治工作,節目相當成功。這些源於生活第壹素材的表演,是法治建設過程中基層社會的真實寫照,樸實的表達感動了所有觀眾,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宣傳效果。我市潤州區舉辦的“法治文化節”系列活動包括十個子活動:組織群眾自發表演、舉辦“環保杯”法律知識競賽、“檢察杯”法律論壇、開展法治文化攝影展、案例解讀巡回報告會、法治講座、法律知識圖片巡回展覽、開辟法治文化街(社區、廣場、市場)、評選6544。這壹系列活動采取了多種形式,讓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共同參與,為傳播法治理念和法治文明營造了非常好的氛圍。
人類文明的方向就是先進文化的方向,先進文化的方向就是社會發展規律所指出的方向。未來,中國將繼續沿著依法治國的道路前進。加強法制宣傳,弘揚法治精神,必然離不開法治文化的傳播和弘揚。因此,立足文化視角、創新理念、創新載體、創新形式,從人民需求出發,從人民滿意出發,從宣傳效果出發,增強法治文化在法制宣傳中的感召力和滲透力,法制宣傳工作必將大有作為,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進程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