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水利工程建設。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要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以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理念為指導,註重工程建設與環境的協調,提升水利工程建設的綜合效益。同時,在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還應註意其與環境保護的協調,促進水利工程防洪、供水和灌溉的綜合效益,達到改善水環境和恢復生態環境的目的,促進水利工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要樹立水利工程建設服務全社會的理念,全面分析水利工程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還應註意生態環境保護,避免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從而更好地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建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通過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體系,綜合評價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和破壞,最大限度地減少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水利工程在保護周邊生態環境和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同時,這項工作已經進行了30多年,也是水利工程立項前不可忽視的內容。目前,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和控制主要集中在決策和竣工階段,對水利工程的影響評價重視不夠。今後應該改變這種狀況,在水利工程建設的各個階段,包括工程決策、工程設計、工程建設和運行,都要對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
3.完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首先,要提高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評價體系要更好地滿足水利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體現人們的認知水平,建立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方法,完善評價手段。並加強研究工作,制定完善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定量評價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更好地為采取措施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其次,科學合理評估生態環境價值,評估水利工程建設可能給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正負面影響,綜合考慮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制定水利工程建設規劃。
4.建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補償機制。首先,結合水利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探索並定量分析水利工程生態環境損失成本的合理計算方法和補償方法,為生態環境補償提供參考和依據。其次,加強水利工程周邊生態環境調查,分析不同要素的需水特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水利工程蓄水調水優勢。科學合理地向水利工程周邊地區和水庫上遊補水調水,滿足周邊地區對水資源的需求,防止生態環境惡化,從而有效保護周邊生態環境。最後,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水資源。在水利工程中開發利用水資源時,不能過度開采,而要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不能片面追求水資源的最大利用,防止對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
5.建立多學科多技術集成支撐體系。綜合應用生態學、環境學、地理學、生物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加快現代技術的應用步伐,以實現水利工程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壹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全面掌握河流演變、河流輸沙規律、附近動物繁殖和遷徙規律、氣候變化狀況等。在對這些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調查的基礎上,制定出更完善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設方案。並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支持,控制工程建設可能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促進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另壹方面,做好水利工程建設的決策,提高決策過程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權,讓公眾更好地參與水利工程的設計和工程建設的決策。完善公眾參與機制,讓他們對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有更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