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音樂氛圍能使學生沈浸在音樂美的熏陶中。這種氛圍包括課內和課外,課內是指課堂教學氛圍。教室裏應該營造壹種輕松民主的氣氛。課外,壹般指校園氛圍。比如利用課余、課間、廣播等方式播放中外兒歌、世界名曲;利用學校閉路電視、定期講座、音樂欣賞等活動,在櫥窗、教室張貼音樂圖片,定期舉辦歌唱比賽、集體文藝比賽、學校藝術節等活動,營造學校音樂氛圍,讓學生在藝術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和影響,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熱情。
優勢教育理念指出:“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激發興趣、開發潛能、增強自信、學會獨立的重要前提。”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揚民主,動靜結合,是建立“民主”教育秩序的重要環節。“動”就是有秩序、有規律地移動,充滿情感,氣氛熱烈,敢於提問,讓學生有成就感和放松感。“靜”不是昏睡、無精打采,而是專註、思維活躍。但民主的教學氛圍中要有嚴格的教風和學風,做到寬松而不松懈,嚴謹而不威懾。兩者的結合形成了壹個和諧的、創造性的教學環境。師生教得開心,學生學得開心,興趣自然就起來了。
第二,利用遊戲有利於激發興趣。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設置富有生活節奏和趣味性的遊戲,並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激發初中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尤其是預科班。預科班的學生剛進初中。他們愛玩,也很活躍。他們有很多想法和做法,繼承了小學的風格。如果在音樂學習中加入壹些遊戲和比賽,學生可以積極、快樂、有目的地學習,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比如在音樂節奏的訓練中,可以利用“動物園”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和學習興趣:將各種動物的聲音模擬成節奏型,然後讓學生根據節奏型模仿壹些動物的聲音並表演出來。表演需要正確的節奏和創造性的動作。其實在教學實踐中,我看到不僅初中生喜歡課堂上的遊戲,就連高年級學生也想在課堂上玩遊戲。他們說“遊戲不應該是小學生的專利”。
在遊戲中,學生希望在老師和所有學生面前表現得更好,表揚更多。尤其是壹些調皮的學生,如果大家都關註他,尊重他,他就會好好學習,全身心投入。比如上京劇的教學內容,我讓學生回家找視聽資料、臉譜等關於京劇的知識和資料,在課堂上交流,要求學生根據學習內容互相配合表演。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極佳。這樣的活動既滿足了學生的表達欲,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當然,遊戲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老師要巧妙的設計和組織。
第三,變抽象為直觀,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主要靠聽覺和想象力。當然,視覺也是很好的輔助形式。漂亮的掛圖,漂亮的板書,可以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比如在教唱《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的時候,我把整塊黑板畫成了壹個美麗的澎湖灣,把樂譜和歌詞抄在海浪裏。學生壹進教室,就被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所吸引,自然在課堂上格外關註。再如:在教唱《保衛黃河》這首歌時,用大尺度的彩色掛圖引導學生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興趣。此外,現代科技的發展也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福音。多媒體的加入,讓課堂更加生動、精彩、生動。比如欣賞《春江花月夜》時,音視頻同步呈現夕陽西下、明月初升、微波蕩漾、江面白帆。樂隊的表演就像坐在音樂廳裏現場欣賞壹樣。學生們沈浸在民族器樂展現的優美典雅的意境中。又如:學習戲劇時,可以播放戲劇的精彩片段或經典唱段,通過直觀感受,讓學生對戲劇有感性認識,加深理解,讓學習過程生動活潑。再如:用錄音機錄下學生自己的歌曲,進行欣賞和評論,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不由自主地萌發對音樂的興趣和參與音樂活動的強烈願望。
第四,豐富教學方法,有利於興趣的鞏固。
隨著中學學科的增多和分化,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會不穩定,這就需要教師選擇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果老師充滿激情,講課生動,唱歌動聽,學生的興趣就會逐漸增長並得到鞏固。比如某老師在講授《音樂作品的時代風格》時,將自己的音樂作品與學生熟悉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九壹八事變”——《松花江上》;“壹二·二九運動”華北危機——畢業歌;七七事變——太行山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這樣融合了音樂和歷史,既把握了音樂創作的背景,又了解了音樂的風格,讓學生覺得這種教學方式生動有趣。
可見,要改善農村中學音樂教學的薄弱環節,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為他們學習、欣賞和發展音樂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從壹點壹滴、循序漸進、腳踏實地做起,從激發、培養、發展音樂興趣入手,循序漸進,提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