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建設綠色生態文明,實現城市現代化

如何建設綠色生態文明,實現城市現代化

(壹)實現指導思想的轉變

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目標,必須實現指導思想的轉變。要實現從數字減排到質量提升、從濃度控制到總量控制、從末端管理到全過程管理和風險防控、從單純考慮生態環境管理到節能減排相結合、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轉變。

我們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基本要求。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兩者同等重要。我們必須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本理念。把人類的活動控制在自然可以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留出休養生息的空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生態文明建設是復雜的,需要分清輕重緩急,確定解決問題的路線圖。要重視當前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空氣、水、土壤汙染問題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爭取早見成效;壹手抓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全面系統推進。要設定不可逾越的底線,防止生態環境不可逆轉的惡化和對人民健康的嚴重威脅。資源能源消耗要封頂,汙染物排放要封頂,生態環境質量要設紅線。

(二)加強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建設的不斷發展,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因素越來越復雜,深層次矛盾越來越多。如何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源頭上化解積累的弊端,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必須有戰略層面的“頂層設計”。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形成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和五位壹體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管理體系和政策體系。更準確地定位政府和市場,避免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減少政府行為的盲目性,降低生態文明建設的風險和成本。

近日,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向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要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踐相結合,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區先行”創建等活動。

當然,“頂層設計”也需要壹個自下而上的動力。通過各種社會利益群體的互動,讓地方、社會和各種利益相關者都參與進來,使頂層設計更好地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3)優化土地空間開發格局,提高城鎮化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水平。

我國人口多,平原少,要根據我國國土空間多樣性、不平衡性、脆弱性的特點,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合理控制開發強度,調整優化空間結構,按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壹的原則,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適度宜居、生態空間優美。

實施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逐步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以主體功能區為基礎,實施差別化產業準入和環境保護標準,加快形成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通過采取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和績效評價體系,擴大生態綠地。

城鎮是消耗能源、排放汙染物和溫室氣體的主體。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新型城鎮化發展全過程,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從規劃到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全方面,形成功能定位明確、產業布局合理、區域優勢特色明顯、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格局。

(四)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

資源環境問題伴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放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必然導致資源環境約束的加劇。只有實現生產方式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減少資源過度消耗和汙染排放的問題。

要推廣綠色循環、低碳生產方式,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要求,推動各行各業實現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工業生產要徹底摒棄高投入、高汙染的粗放增長模式,繼續推進節能減排。農業生產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減少水、土地、農藥和化肥的投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優化產業結構是現階段推進節能減排、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措施之壹。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它們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節能環保產業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和產業支撐,還可以提供綠色就業機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據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的節能潛力超過4億噸標準煤,可帶動投資壹萬億元。環保投資需求高達3.4萬億元。

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積極探索中國特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提高資源產出率為重點,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循環化、減量化優先”的原則,堅持政府推動、企業實施、公眾參與相結合,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構建循環產業體系,推進資源循環產業化,推動循環經濟規模化形成。

我們應該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從源頭加強清潔生產,減少汙染物排放。除了工業企業,我們還應該實施全方位的清潔生產,包括農業和服務業。

實現生活方式的改變

實現生活方式的改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人們的消費模式不僅會對資源環境產生直接影響,還會通過消費需求間接影響生產方式。因此,實現生活方式的改變意義重大。

要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營造良好輿論和社會氛圍,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成為主流價值觀。落實黨中央“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要求,在衣食住行、旅遊觀光等各方面加快向簡樸、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反對各種形式的鋪張浪費、排場、排場。運用價格等多種手段鼓勵購買綠色低碳產品,使用環保可回收產品,減少壹次性產品的使用,限制過度包裝。

(六)建立健全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實行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律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要立足生態文明建設,修訂完善現行法律法規,清理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抵觸或不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或規定,加快完善生態環境、土地、礦產、森林、草原保護管理法律制度,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汙染防治、核安全等法律法規。解決法律之間的沖突、脫節、重復和軟處罰問題,增強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

在完善法律法規時,要重點解決幾個關鍵問題:(1)明確執法機關的職責,知道出現問題時由哪些部門、哪些人負責,怎麽辦,做不好會有什麽後果;(2)強化和細化程序性規定,減少地方自由裁量權;(3)完善行政執法與司法的銜接;(4)出現問題,除對有關單位進行處罰外,還要追究法人和責任人的責任;(5)要加強對服務業和消費領域環境問題的規制,增加相應條款,特別是在環境保護法中引入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七)實施以績效考核改革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強化政策支持。

建立科學規範的績效考核體系是確保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和制度保障。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將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納入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考核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要堅決追究責任。

為了使這壹新的績效考核體系發揮作用,需要在相關法律法規和三個規劃中給予詳細的規範,使之成為壹個可操作的績效考核體系,包括績效考核指標、監測監督辦法、實施程序、獎懲措施等。根據不同地區的功能定位和不同部門的職責定位,實行差異化的評價考核制度。

近年來,結合節能減排,我國形成了壹些目標責任要求。我們應該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教訓,為建立更加完善的生態文明績效評估體系提供幫助。

針對資源環境問題的新特點,提出綜合體制改革方案,強化節能減排綜合協調機制作用,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作用,加強政策協同。要加快區域聯防聯控,建立健全區域總量控制、重大項目區域會商、區域聯合執法或異地交叉執法、區域環境信息共享公開等制度。

我們應該完善市場機制和經濟政策。加強稅收制度的綠色改革,在傳統的增稅稅種之外,增加具有調節資源環境功能的稅種比重,從而實現稅收中性條件下的綠色稅收,形成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稅收制度。改革消費稅,將未納入消費稅征收範圍、不符合節能低碳環保要求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範圍,抑制其消費。改革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加大對使用節能低碳環保原材料的優惠力度。改革資源稅,提高稀缺、高汙染、高能耗礦產的資源稅負擔,適當增加資源稅稅目,增強其對資源環境的調節作用。

要鼓勵綠色信貸,發展環保產業風險投資基金,完善市政企業債券。增加基本環境公共服務,形成多元化投融資渠道。

價格政策方面,要研究提出資源環境價格改革措施,包括差別化電價、水價等政策措施和具體推進方案。建立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性、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促進生態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

(八)確定合理的投資水平,提高投資效益。

由於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底子不厚,財力不強,技術水平不高,地區發展不平衡。在這種情況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性,確定合理的投資水平,提高投資效率。

環保投入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保護投資通常指用於環境汙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投資。壹個重要的指標是這項投資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這些國家基本完成了現代化進程,環保投入約占GDP的1.5-2.5%。然而,在這些國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環保投資占GDP的比例相對較高。例如,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曾高達4%。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雖然環境問題十分突出,但由於財力有限,環保投入占GDP的百分比普遍在1%以下。

就我國而言,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視和財力的增長,環保投入快速增加。據統計,中國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從七五時期的0.7%上升到八五時期的0.8%,九五時期首次突破1%,2005年達到1.3%,2008年上升到1.49%。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壹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環保投入要達到65438+GDP的0.5%以上才能有效控制汙染,3.0%才能顯著改善環境質量。考慮到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欠賬較多,“十二五”期間我國環保投入應達到2.5%左右,“十三五”、“十四五”期間應進壹步增加,“十五”期間再回落到2.5%左右。有了這種投入,中國有望在短時間內取得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突破,生態環境將得到顯著改善。

除了對環境保護的直接投資,生態文明建設還包括節能、循環經濟、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綠色產業等領域的其他活動。這些地區的資金投入邊界模糊,難以界定,但這些活動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同時促進經濟增長,是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重要手段,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較小。因此,要根據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的要求,盡可能加大投入。

除了加大投入,還要提高投資效益,通過實施壹批重大項目,加強監測和運行管理,著力解決嚴重、廣泛、持久的問題。

要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除了上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外,還需要在後續研究中思考壹些深層次問題,進行深入探索。比如,如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四項建設的深度融合;生態文明程度和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對社會經濟有哪些影響,影響程度如何;如何確定和落實生態紅線和資源環境承載力;如何建立和實施生態責任追究制度;生態文明建設不同階段的標誌是什麽,實現生態文明的標誌是什麽?在工業文明之後的生態文明時代,如何讓中國走在世界前列,等等。

  • 上一篇:元宵節的燈謎會作文
  • 下一篇:心理咨詢和藝術治療-什麽是藝術療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